
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你是不是也刷到過這樣的短視頻:幾個沙特阿拉伯(以下簡稱“沙特”)小朋友偶遇中國人,激動地用中文自我介紹、打招呼,并和中國人說請教我中文。
沙特刮起“中文熱”離不開2024年沙特教育部頒布的一項政策。2024年8月,沙特阿拉伯教育部指示全國所有私立和公立中學開設漢語課程。目前,不少學校已結束了一學期的中文課程。該政策的落實意味著,漢語成為沙特教育課程中,繼阿拉伯語和英語后的第三語言。
2016年,為擺脫對石油的依賴,沙特阿拉伯提出“2030愿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開放”在沙特拉開序幕。這場改革不僅涵蓋經貿合作領域,還深入社會文化等方面。2018年,沙特政府解除了長達35年的電影院禁令;同年,沙特婦女駕車禁令解除。
在“2030愿景”目標指引下,沙特加大吸引外資水平,2021年,沙特宣布實施“沙特區(qū)域總部計劃”,吸引更多跨國公司將地區(qū)總部遷至沙特,并相繼推出包括免除30年企業(yè)所得稅在內的一系列稅收優(yōu)惠政策。
沙特的開放吸引了眾多海外投資者的目光,其中便包括一家位于寧夏的國際文化傳播集團——智慧宮。“智慧宮”是約1200年以前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時期創(chuàng)立的一個圖書館及翻譯機構,主要將一些希臘語、波斯文書籍翻譯為阿拉伯文,為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學術繁榮做出巨大貢獻。中國的這家公司,沿用了“智慧宮”的名字,以在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架起溝通和文化交流的橋梁為己任。
“沙特國土面積大,人口眾多,而且人口結構相對年輕化,尤其是在2019年,沙特王儲穆罕默德訪華宣布將中文納入沙特教育體系后,中文國際教育在這里有了發(fā)展空間,所以在埃及、阿聯(lián)酋等阿拉伯國家中,我們還是決定在沙特建立總部。”沙特智慧宮語言公司副總經理、吉達智慧宮中文教育學院院長馬寧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2021年,智慧宮創(chuàng)始人、副董事長馬永亮帶領團隊“進軍”沙特,初始目標便是去開展國際中文教育。當時全球還處在疫情的陰霾之下,即使團隊中大部分成員是阿拉伯語專業(yè)出身,語言沒有障礙,但防疫政策的壁壘也讓初到沙特的他們措手不及。“就像打游擊一樣。”馬寧說,經過兩三個月,一行人才在老鄉(xiāng)的幫助下,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租好了宿舍。
在智慧宮之前,從未有中國的文化教育企業(yè)在沙特注冊成功。據馬寧介紹,長期以來,沙特和其他海灣阿拉伯國家針對外資企業(yè)進入本國市場設置了較高的門檻。大多數中資企業(yè)進入沙特有兩種模式:一是投入高額資本注冊實體公司,這種模式費用高昂、程序煩瑣;二是尋找當地人做“保人”,保人做控股人,這種模式運營費用低且手續(xù)簡便。
后者雖然快捷,但面臨很大的信譽風險,企業(yè)命運系于“保人”身上。幾經思考,智慧宮最終決定采取注冊全資子公司的方式,主攻中文教育市場。自己摸著石頭過河,雖然周期長、成本高、程序煩瑣,但能有效保護公司利益、構建公司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從注冊、稅收、法務以及安檢消防,歷經半年時間,公司才注冊成功。
但比起前期注冊公司,馬寧認為最難的還是招生。那時沙特人對中國的了解有限,歐美日韓等發(fā)達國家的文化輸出在當地占據主導,很少有人對學中文感興趣。
“我記得第一個學生是一個女孩子,她很想去中國留學,為了學中文,在我們學校旁邊咖啡館打工,每天打電話過來問我們什么時候開課,連續(xù)問了兩三周時間,當時我們想,再招不到學生,就為她一個人開一個班。”馬寧說。
所幸在團隊的努力下,第一個報名的女孩子有了自己的同班同學。在開班不到兩周的時間,這個女孩又帶著她的家人一起來學習。

馬永亮和團隊在利雅得安頓下來后,2023年又馬不停蹄地在沙特第二大城市吉達籌備建立分校。開辦吉達學院不到兩年,學院現在已有80多名學生,且仍在不斷壯大中。學生中有媽媽、有年輕的公司職員、有5歲的小孩,還有盲人……
有一位媽媽給馬寧留下深刻印象。她家住在沙特西南部的艾卜哈,距離吉達600多公里,為了學習中文,她專門帶著女兒在吉達租房子,3個月后,因為吉達的物價太高,以及家庭原因,她不得不中止學習返回艾卜哈。但是她在回家后,一直和吉達學院的工作人員表示想再回來學習。“你可以感受到改革開放后,沙特女性對知識學習的渴望。”馬寧說。
伊斯言是沙特航空公司的一名員工,因工作關系常常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其中包括中國人,他很希望能夠與中國旅客進行深入交流。2023年9月,伊斯言開始在智慧宮學習中文。他非常努力,經常在下課后還留在教室,反復練習對話和漢字書寫,為了練習口語,常常和同學一起前往超市,對商品名稱進行認讀,與中國店員交流,糾正自己的發(fā)音。經過短短半年的努力,伊斯言以高分通過了HSK1和HSK2考試(HSK為漢語水平考試)。
2024年8月,伊斯言參加了上海外國語大學的研學營,他希望未來能申請到中國的大學繼續(xù)深造。
在智慧宮學習中文的每一名學生,都有一個自己與中國、與中文的故事,而且類似的動人故事還在不斷發(fā)生。這些人為什么會付費來學習中文?馬寧認為,這離不開中沙雙邊關系的全面、快速發(fā)展。“一帶一路”倡議和沙特“2030愿景”的同頻共振,推動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yè)進入沙特,這不僅為沙特年輕人帶來了新的就業(yè)機會,還讓學好中文成為一項有用的技能。

2024年,吉達學院被納入沙特職業(yè)技術學院序列,畢業(yè)學生會被授予證書。此外,中國在中沙友誼不斷升溫的過程中也成為“高頻詞”,不少沙特人逐漸對中國文化產生好奇與好感。“中文熱”在沙特是否真實存在?馬寧這樣告訴記者:“僅在我們2024年12月參加吉達國際書展活動上,每天就有三四百人拜托展位的工作人員給他們起中文名字。”
馬寧這些年也真實地感受到沙特人對中國態(tài)度的變化。“原先與當地人交流,時常會被問是不是日本人、韓國人或者菲律賓人,現在則常被問是不是中國人,在了解到我是中國人后,他們還會用不太標準的中文和我說‘你好嗎’‘中沙友誼萬歲’。”
根據沙特阿拉伯教育部的指示,學校每周日和周一的第四節(jié)課應專門用于漢語學習,各個學校也在依據本校實際情況、學生人數給予落實。
2024年8月,沙特引入175名中國教師支持沙特中文教育。學校內中文教育搞得如火如荼。
對中沙文化交流而言,新的機遇也在出現。近些年,中國與中東國家的交流頻繁,中國與沙特的關系也步入快車道。2022年,習近平主席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兩國元首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2030愿景”對接實施方案》及能源、投資、司法、教育、新聞等領域合作文件。2024年1月,沙特阿拉伯、埃及、阿聯(lián)酋、伊朗等國宣布加入金磚國家,成為金磚國家正式成員。
在沙特經濟多元化發(fā)展策略引導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yè)進入中東,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在沙特“2030愿景”中有一個重要項目是建立一座“未來之城”,這座計劃從沙漠中建起的城市位于沙特西北部、面積2.65萬平方公里、總投資5000億美元,聚焦能源與水、生物科技、食品、清潔制造業(yè)等九大行業(yè),并將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供能。不少基建相關中國企業(yè)看準機遇,搶灘進入,參與到“未來之城”的建設中。
中國企業(yè)在招收本地員工時,為了使外國員工更好地感受中國文化和企業(yè)價值觀,不少中國企業(yè)會定制相應的商務中文課程。同時,針對在沙特的中國員工,也會進行阿拉伯國家歷史文化習俗的相應培訓。看似不能創(chuàng)造直接收益的國際文化傳播事業(yè),也在默默賦能中沙經濟合作,加強兩國了解。
習近平主席提出,要把中阿關系建設成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樣板,沙特是共建“一帶一路”重要支點國家。
不只是在沙特,中國在中東地區(qū)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阿聯(lián)酋、埃及、伊朗等多國紛紛計劃在本國內開設漢語教學課程;2023年3月,在中國斡旋下,沙特和伊朗達成一項和平協(xié)議,令世界震驚。
尤其在2023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推動下,中國的市場、技術、企業(yè)正在熱情地奔赴中東,賦能中東高質量發(fā)展。其中,中國電建作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龍頭企業(yè),承建了阿曼、沙特、阿聯(lián)酋等國10個大型海水淡化項目,日產水量超過400萬立方米,成功為一半海水一半沙漠的中東地區(qū)“補水”,讓咸海水變成汩汩“清泉”。
作為沙特第一家提供中文培訓和漢語水平考試的社會機構,智慧宮中文培訓的業(yè)務也已相對穩(wěn)定,后期則計劃從圖書、影視等方面入手,尋找新的推動中沙文化交流的突破點。“雖然在沙特建立總部、開中文培訓中心經歷了很多困難和挫折,但回過頭看,當時作了一個正確的決定。”馬永亮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