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世界地緣紛爭不斷,聯合國機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應當如何看待其原因和背景,又該如何解決地區沖突,共建和平秩序?另一方面,東北亞的戰略環境近年來也出現一些不穩定的苗頭,給地區安全穩定帶來挑戰,中日兩國如何秉持互信協作,維護東北亞的和平與穩定?2024年12月4日至5日,第二十屆“北京—東京論壇”的和平秩序分論壇和安全分論壇上,中日兩國有識之士圍繞上述話題展開熱烈討論。
2022年以來,俄烏、巴以先后爆發沖突,對世界和平穩定構成了重大威脅。令人遺憾的是,聯合國機制對此未能有效發揮作用。造成這些地區持續緊張和動蕩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終止紛爭、避免沖突外溢成為中日民眾共同關心的話題。
“是非曲直不應僅看沖突的表象,俄烏沖突的背后是持續不斷的北約東擴和‘顏色革命’。新一輪巴以沖突哈馬斯發動襲擊的背后,是以色列多年來對巴勒斯坦土地的不斷侵占。這些沖突的背后,有著大國的挑唆與偏袒。在其阻撓下,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越來越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其權威性和信譽也不斷受到損害。”在第二十屆“北京—東京論壇”的和平秩序分論壇上,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說。
外交部原副部長,中國原駐美大使、原駐日大使崔天凱指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里早就有國家介入甚至挑起地區沖突。從科索沃戰爭到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戰爭都能看到他們的影子。唯一的例外是中國,中國沒有挑起也沒有介入任何一個現存的地區沖突,中國做的就是呼吁停火止戰、勸和促談。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察哈爾學會會長韓方明也表示,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態度一直是鼓勵所有有利于和平解決危機的嘗試。當前雖然和談條件不成熟,但中方依然在不懈努力。他呼吁日方能支持由中國和巴西提出的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六點共識。
日方嘉賓對中國在全球地緣沖突中積極勸和促談的主張表示了認可。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系特聘副教授鈴木啟之說,過去日本在中東尤其是巴以之間一度較有影響力,但現在出于政治站隊、資金減少等原因,日本在解決地區沖突中未能真正發揮作用。反觀中國,促成沙特和伊朗和解、巴勒斯坦內部各派系簽署《北京宣言》,在中東影響力大大提升,日本應該從中學習。

在第二十屆“北京—東京論壇”的安全分論壇上,國觀智庫首席研究員張沱生系統地梳理了當前東北亞戰略環境。
張沱生表示,東北亞地區大國關系嚴重失衡是影響地區安全環境的最大因素,中美俄日四國由較長一段時間內合作協商為主、摩擦對立為輔的狀態,轉向競爭對抗為主要特征;臺海與朝鮮半島地區安全形勢更加緊張;朝鮮大力發展核力量,韓國也出現更多自主擁核的聲音,讓東北亞成為世界上核擴散挑戰最嚴峻的地區;地區內眾多國家間長期存在的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爭議時起時浮;俄朝同盟恢復并發展,而美日、美韓雙邊軍事同盟有向三邊軍事同盟發展趨勢;東北亞地區軍備競賽十分突出等。
此外,東北亞地區的多邊安全對話合作機制依然嚴重缺失。張沱生指出,冷戰結束后,東南亞以東盟為中心,建立起多種安全對話合作機制,但東北亞卻至今沒有多邊安全對話合作機制,在有重大共同利益的非傳統安全領域也是如此。一度開展的六方會談也已中斷許多年,令人遺憾。
東北亞戰略環境也有積極一面。張沱生說,東北亞仍然是世界上經濟科技發展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而經濟合作是開展安全合作的重要基礎。中日韓三國居于世界前列,互為主要經貿科技合作伙伴,這有利于地區安全合作。
全球和平秩序的構建不僅需要當事各國政府間的協商,更需要包括中日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
崔天凱指出,中日共同維護國際和地區和平安全,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中日戰略互惠關系的應有之義,一個更加和平、穩定的世界和地區會讓中日雙方受益。
崔天凱呼吁,希望中日兩國共同推動,把沖突地區人民的真正利益放在首位。“目前,一些地區沖突愈演愈烈,重要原因在于有一些大國把全球戰略、地緣戰略放在首位,完全不顧當地人民對和平穩定發展甚至生存的需要,反而以此為代價來推行自己的地緣戰略。中日兩國應該共同反對這種非常自私的做法。”崔天凱說。
原聯合國秘書長特別代表、日本國際和平構建協會理事長長谷川祐弘表示,現在西方的領導能力在下降,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日本、中國、韓國應當一起合作,描繪新的全球合作圖景,同時呼吁各國協調開展行動,相信一定能獲得很多成果。
為更好應對地區沖突,中日嘉賓共同認可應當進一步加強聯合國機制的作用,適度推動聯合國改革。崔天凱指出,聯合國改革很重要,但講到改革,不能光盯著要不要增加常任理事國席位、有沒有否決權。聯合國改革應當是更全面、更宏大的改革,是綜合性的全面改革。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賈慶國認為,在國際秩序問題上,中國和日本都希望尊重聯合國的權威,希望聯合國發揮更大作用;都主張要遵守國際法,倡導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反觀美國,最不遵守聯合國的權威、挑戰自由貿易體系,也經常炫耀武力、顯示霸權。
韓方明在討論中建議,要實現更加持久的和平,必須要從加強公共外交和加強各自國家的全民和平教育這兩方面工作做起,不斷提升各自的信任度和好感度,不斷夯實和平友好的民意基礎。中國臺州市和合文化研究院院長何善蒙提出,中日之間有一千多年悠久的交往歷史,在談論維護和平秩序時,還應該更重視文化上的認同。
“在國際秩序問題上的主張,中國和日本的共同點遠大于分歧。”成為當天與會嘉賓的共識。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歸泳濤認為,在安全領域,一些地方是中日可以相互協商并達成共識的。他贊同日方嘉賓所說“一般日本人不會用冷戰的角度看待日本外交”,但就當前美日韓有演變為三邊軍事同盟的趨勢而言,他擔心日本被卷入、被拖入一些國家帶有冷戰色彩的國際政策。
歸泳濤說,冷戰時日本采取了重經濟、輕武裝的路線,避免了被卷入美國主導的東西對抗。如今,希望日本能夠從這段歷史中吸取經驗,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利益和定位。
涉核問題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張曉磊認為,“延伸威懾”是冷戰時期的思維和政策工具,美日韓“延伸威懾”機制無助于東北亞安全,反而加劇了區域安全困境,當前極有必要建立東北亞區域危機管理機制。
圍繞歷史問題,有日本嘉賓向中方詢問中國民眾是否知道日本政府有“道歉表態”。中日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原駐日大使程永華表示,中國老百姓普遍了解1995年的“村山談話”,其表態比較鮮明易懂。但從此之后,日本政府就歷史問題的表態就逐漸淡化,讓人產生疑問。他呼吁日本能堅持走戰后以來的和平發展道路。
有日本嘉賓對中日兩國之間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爭議可能引發危機表達憂慮。對此,賈慶國坦誠地表示,領土問題高度敏感,容易激起民間對立情緒。但是,中日不要為此發生沖突,這只會損害兩國之間更大、更重要的利益。
圍繞臺海問題,有日方嘉賓表達了關切,中方嘉賓也亮明了紅線。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綜合戰略研究室副主任孟曉旭表示,臺海地區的和平穩定非常重要,但歸根到底,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圍繞東亞地區如何構建一個確保和平安全的國際機制上,目前確實有重重困難和許多棘手而敏感的問題。但張沱生認為,也不要太過悲觀。他指出,解決的辦法就是要加強危機管控、分歧管控,防止滑向沖突。另外,中日在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傳染病、救災、人道主義救援、海上搜救等非傳統安全方面還可以繼續加強合作和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