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憲法法院于2024年12月27日首次開庭審理尹錫悅彈劾案。此前針對韓國總統尹錫悅的第二次彈劾動議案于12月14日在國會通過后被提交憲法法院審理。如果尹錫悅被彈劾下臺,韓國需在60天內進行總統大選。
自2024年12月3日尹錫悅突然發布全國緊急戒嚴令以來,韓國政局持續動蕩。此次風波不僅是韓國政壇的一次重大危機,也引發了市場的震蕩。韓國是亞洲重要經濟體以及地緣政治的關鍵角色,其政局動蕩影響不僅局限于本國,更可能波及周邊國家乃至全球。
韓國戒嚴風波不僅引發了市場的強烈反應,還為韓國經濟的未來增添了諸多不確定性。
在金融方面,此次風波可能對韓國的信用等級帶來影響,進而增加韓國資產價格下跌和國際資本流出的風險。這種風險會給韓元匯率和股市帶來更大的下行壓力,不利于韓國經濟的穩定發展。事件發生后韓國股市經歷了劇烈波動,KB金融集團、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等知名企業的股價大幅下跌。韓元對美元匯率跌至15年來新低,資本市場避險反應明顯,匯率波動加劇外資撤離壓力,短期內波動持續,韓元匯率仍面臨下行壓力。
在內需方面,由于人口老齡化和家庭債務高企等原因,韓國內需增長乏力。戒嚴風波發生后,韓國政治危機進一步加深,參與集會等社會活動的國民越來越多,導致短期內韓國內需進一步下降。
在產業發展方面,本次事件導致外籍游客減少,韓國旅游業、醫療美容業、住宿酒店業、免稅行業等均受到沖擊。據韓國微型企業聯合會一項調查,政局震蕩導致89.2%的受訪小微企業客流量減少,88.4%的受訪小微企業銷售額下降。這些小微企業涉及餐飲、住宿、批發、零售等行業。這種情況至少會影響到2024年底和2025年初。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2023年,韓國出口額占GDP的比重高達40%,其中半導體、汽車、化學品和消費電子等為支柱產業。戒嚴風波帶來的市場不確定性也在削弱這一經濟增長動能,物流和運輸業可能也會受到波及,行業發展面臨不確定性。
韓國戒嚴風波雖為韓國國內政治危機,但因韓國在全球貿易、科技產業供應鏈等多方面占據重要地位,使得全球經濟可能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例如,韓國半導體產業在全球電子設備制造中處于核心供應環節。“緊急戒嚴”解除后,盡管韓國政府表示會確保關鍵行業正常運作,但物流運輸、原材料供應等方面仍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干擾。若導致半導體企業生產停滯或物流受阻,眾多依賴其芯片的全球科技企業將面臨零部件短缺、成本上升等問題,進而可能引發全球科技產業的連鎖反應。
戒嚴風波暴露了韓國政局的不穩定性,這對長期投資者來說是一個警示信號。對韓外國直接投資(FDI)可能因為擔心韓國政壇未來可能發生類似事件而變得更加謹慎。據《環球時報》報道,韓國交易所2024年12月19日數據顯示,自12月3日后的兩周,外國投資者瘋狂逃離韓國股市,兩周內凈賣出超過2.5萬億韓元(約合126.25億元人民幣),其中12月4日當天外資凈賣出就高達4079億韓元。
在當前全球經濟復蘇勢頭放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大背景下,戒嚴風波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這對于正努力復蘇的全球經濟而言無疑是一個打擊。
從貿易領域來看,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2024年1月至10月,韓國為中國第四大貿易伙伴,中國與韓國貿易總值為1.91萬億元,增長6.7%,占中國外貿總值的5.3%。中韓兩國在產業鏈供應鏈上合作較為密切,機械電子、音響設備、光學產品、汽車及零部件等在雙方貿易中占據較大份額。
由于風波導致韓元對美元匯率走低,這種市場動蕩可能會波及中韓之間的貿易結算和商品價格,進而對貿易額產生負面影響。此外,前文提到的生產停滯或物流受阻,也會影響中韓貿易合作。
市場對韓國經濟前景的深切憂慮,可能對中國企業在韓投資決策和業務運作產生影響。不過,在2025年韓國大選塵埃落定后,隨著政局逐步穩定,中韓之間的經貿關系有望得到緩解和進一步發展。
目前來看,韓國政局突變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仍在持續發酵,各方都在緊密關注。未來韓國能否在這場危機中找到平衡,實現政治穩定、經濟復蘇和國際關系和諧發展,不僅是韓國自身面臨的重大挑戰,也將對地區乃至世界產生深遠影響。如何在危機中穩定外貿、恢復國際市場對韓國經濟的信心,也將成為韓國政府和企業的重要課題。
作者為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教授、中日韓思想庫網絡研究基地(威海)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