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針對現代社會舞者面臨的身體適應性問題,以及不同舞種對舞者身體運動表現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首先介紹了研究的背景和意義,明確了研究的目的和任務,詳細闡述了多舞種訓練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歸納了舞者身體運動表現的核心要素;然后說明了多舞種及其訓練對舞者身體運動表現的影響;最后分析了多舞種訓練的局限性,并對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通過對多舞種訓練的效果進行系統分析,旨在揭示其對舞者技術、協調性、靈活性等身體表現的正面影響,以及舞者在面對多樣化訓練內容時可能遇到的適應性問題。同時,將幫助舞蹈教育者及培訓者對訓練課程進行更科學、系統的設計,為舞蹈教育者和培訓者提供理論依據,促進舞蹈教學方法的創新與進步。
[關" 鍵" 詞] 音樂舞蹈;舞蹈教育;藝術教育;身體運動表現;訓練方法
引言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全球化的發展,舞蹈藝術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的深刻變革,舞蹈家不再只是表演家,更多的是藝術創作者,也是情感表達者。在這種環境下,舞蹈藝術呈現出一種跨文化、跨風格的融合趨勢,舞者不再拘泥于某一特定舞種,而是將自己獨特的藝術理念通過多樣的舞蹈形式表現出來。而多元化的培訓模式,讓舞者在面對舞界日趨激烈的競爭時,不僅在舞臺表現上游刃有余,而且在舞蹈編排、舞蹈教學、舞蹈影視等各個領域的學習也讓他們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一、現代社會對舞者的要求與跨舞種訓練的必要性
(一)社會對舞者的新要求
1. 從單一舞種到多樣化舞蹈技能的需求
《毛詩序》用詩般的文字闡明了舞蹈的強大表現力:“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個深刻的解釋傳達出:舞蹈在表達情感時,與言語和歌聲相比,更具有直觀性和真實性,能更加深入觀眾的心靈。[1]舞蹈在現代社會的迅猛發展,對舞蹈演員的技藝要求也有了新的提升。舞者不再局限于只擅長某一風格的舞蹈,而是需要具備跨舞種的能力,從過去單一舞種的專業要求,發展到今天對舞者多元化技能的需求。同時,觀眾也越來越期待多元化的舞蹈表現形式。
2. 舞蹈的職業化與跨界發展
舞蹈是跨世代傳遞文化價值和意義的載體。通過動作、手勢和象征,舞蹈傳遞著復雜的文化概念和敘事,但這些概念和敘事可能很難單獨用語言表達。[2]在現代社會,舞蹈不局限于表演,已經擴展到很多領域,比如舞蹈編排、舞蹈教學、舞蹈創作、舞蹈影像等。現代舞蹈家的職業也不再是單一的舞臺表演者,而是一種職業人的多重角色。跨界發展對舞者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求舞蹈基本功要扎實,而且在藝術創意、跨領域溝通能力等方面也要有一定的造詣。舞者們需要在多個領域不斷適應這些新的需求,以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3.舞蹈藝術的個性化與創新性要求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對舞蹈的介入,無論是在技術層面還是主體層面,都體現出數字時代背景下舞蹈創作傾向于形式創新、情境塑造、互動性增強的特點。[3]舞蹈演員不僅要精通技術,而且要把自己的藝術個性、創作能力表現出來,融入更多的現代元素與個人的藝術風格。
(二)跨舞種訓練的必要性
隨著多種形式的舞蹈發展趨勢和跨界發展的趨勢,在舞蹈教育、舞蹈表演方面,跨舞種的訓練已經成為重要內容。舞者不僅要熟練掌握某一風格的技巧,而且要對不同的舞蹈風格進行靈活的切換與融合。在不同的舞蹈作品中,舞者們不僅要有技巧的熟練掌握,而且要有更多的創作空間,促使舞者在不同風格的作品中游刃有余,滿足當代舞蹈藝術的多元化需求。
二、舞者身體運動表現的核心要素
(一)力量與爆發力
力量和爆發力是舞蹈表演的基礎。通過多舞種的訓練,舞者不同部位的力量得到了全面的鍛煉,使其在舞蹈動作中更加精準,顯得張力十足,從而能夠完成更多高難度的技巧。多舞種的訓練能讓舞者在不同的舞蹈形式中得到全方位的力量訓練,從而促進身體不同部位力量的增強。
(二)柔韌性
舞者的靈活性在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要求高靈活性的舞蹈形式中,靈活性強決定了舞者可以更多地完成高難度的動作,比如大踢腿、下腰等。舞者可以通過多舞種的訓練,打破舞者身體的極限,增大動作的幅度,使動作的復雜性和延展性更強。
(三)耐力
耐力主要表現的是體育舞蹈運動員肌肉在靜力性和動力性的運動工作中長時間保持肌肉的緊張感,但又能避免降低肌肉運動工作效率的能力。[4]耐力的增強使得舞者在賽場上緊張激烈的狀態下, 在比賽的后半段能保持一定的速度和力量完成后續的舞蹈動作, 并且在舞蹈動作技術的基礎上有更多的體力來完成舞蹈的情感和動作的伸展。[5]
(四)身體協調性
每一種舞種都有其獨特的形體要求和動作模式,不同的形體體態、動作的流暢度以及不同形體動作間肢體銜接的方式要求舞者在學習多個舞種時都必須不斷地進行調整和適應。
三、多舞種及其訓練對舞者身體運動表現的影響
(一)不同舞種對舞者身體運動表現的影響
1.芭蕾舞
舞者需要保持外開站立的平衡性,姿勢要優雅,通過腹部、背部和臀部肌肉群來完成。特別是強調核心穩定性的單腿支撐和旋轉時的芭蕾很多動作,能對核心肌群起到有效的鍛煉作用。
芭蕾舞尤其鍛煉大腿內側、臀大肌、膝蓋、腳踝等部位的能力,而且需要控制膝蓋及踝關節的韌性。通過大量的表演性動作及跳躍,舞者可以對這些肌肉群加以鍛煉,使腿部肌肉的力量及耐力得到提高。
舞者需要將高雅形式通過精致的體態表現出來。這對體態的要求很嚴格,有助于塑造舞者的優美線條,特別是通過加強脊椎、手臂及頸部的控制來維持上身姿態。
2.現代舞
現代舞強調的是舞者通過身體的自然流動來抒發情緒的肢體自由性和表達能力。這種舞蹈形式要求舞蹈演員必須將身體的柔韌性和彈性發揮到傳統舞蹈的規范之上。
現代舞動作需要核心肌群和下肢力量的強控制力。現代舞中的地面動作往往要求舞者力量支撐好、重心控制好,并且對舞者的爆發力和協調性也有一定的要求。
許多現代舞的動作要求舞者具有優秀的平衡能力和肢體協調能力,尤其是在快節奏或動作突然變換的情況下,對舞者而言尤其如此。舞者需要將重心調整在節奏不規則、身體旋轉的情況下,這就對平衡、協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古典舞(以中國古典舞為例)
中國的古典舞特別講究下肢的柔韌性與控制力。舞者需要鍛煉腿部力量和踝關節的柔韌性與肌肉耐力,還有一些通過控制腳踝與膝蓋的抻韌力度的動作(如撲步),其對下肢肌肉力量的增強有一定的幫助。
古典舞的身韻追求身體的柔美和流暢,通過舞姿的延展和收斂展現出身體線條的優美曲線,如柳腰、水袖等,這些特點成為形體訓練的寶貴資源。[6]
古典舞蹈著重表現舞者的動作表現和情緒抒發,所以對舞者來說,要加強對表演內容的內心理解,進而提高表現能力。
(二)多舞種訓練的優勢
通過訪談調查后發現,經過多舞種訓練的舞者,其體能協調、運動能力表現都體現出很強的優勢。各舞蹈體系動作模式不同、要求不同,能使舞者從不同的舞蹈體系中汲取所需的技能,使身體的運動表現得到全面提升。
多舞種的訓練還能使舞者適應不同風格的要求和環境,使舞蹈的柔韌性、應變性得到提高。在多種舞蹈風格的訓練中,舞者要快速地調整好自己的體態與動作方法,這種適應性不僅能使自己在舞臺上的表現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在舞蹈創作中能增強應對突發變化的本領。這種跨越式的訓練,對舞者應對不同藝術挑戰的自如程度也有一定的幫助。
舞者通過跨越不同舞蹈語言之界、激發創造力及藝術表現力的多種舞蹈訓練,使他們表演每種舞蹈風格都具有自己特定的表現方法及審美元素。舞者通過對不同舞種的接觸及整合,能夠在舞蹈創作中多發現一些創作靈感與創新點。比如編排當代舞的時候,舞者可能會從古典舞蹈中“圓”的韻律獲得靈感,創作中的元素也可能從街舞的自由與力量當中獲得創作靈感。多舞種訓練不僅使舞者在舞臺上的表現力更強,而且在舞蹈創作上也會更具創新性。
以中國古典舞身韻訓練為例,對于學生而言,身心的結合訓練能夠使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身體,提高對于肢體的運用程度和動作的快速掌握。對于教師而言,不再只是一味地注重學生的肢體訓練,而是將注意力轉移到學生的心理方面,運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和發掘學生的潛在能力和潛在意識,使得學生的身體得到最大限度的訓練,實現學生的“身心”結合。[7]
(三)多舞種訓練的挑戰與局限性
在實際訓練中,舞者可能會面臨多項舞蹈訓練的技術風格沖突。長期訓練不同風格的舞蹈,可能會造成舞者在某些技術上的矛盾,或者容易忽視某一舞蹈風格的深入學習和技術細節。
此外,多舞種的訓練,對時間的投入和資源都需要強有力的支持。舞者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和練習,這可能會和訓練或表演安排的其他方面產生矛盾。對舞者或舞蹈學校而言,不同的舞蹈風格可能需要不同的訓練資源,而經費與資源的限制可能會導致多個舞蹈類型的訓練不能完全展開。
多舞種訓練要求導師專業、授課方式科學。在一些舞蹈學校或團體中,可能由于師資力量不足或訓練方法不夠科學,導致舞者得不到有效的多舞種訓練指導。
結論
(一)總結多舞種訓練對舞者身體運動表現的影響
1. 多舞種訓練能全面提升身體素質及促進其對舞蹈的表現力
多舞種訓練通過綜合運用不同舞蹈風格的技術特點,提升了舞者的身體素質。多樣化的訓練模式能幫助舞者在動作精度、運動表現和肢體控制力方面實現更高的水平,并且有助于提升舞者的自信心,這不僅能給舞者帶來最佳的心理體驗,而且還能激發舞者的身體狀態,使舞者在身心合一的狀態下發揮出最佳水平,達到舞蹈所應具有的審美標準,傳達給觀者視覺與精神的雙重享受。對學生的心流狀態而言,心理因素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最為突出的是自我能力感知。而能加快學生進入心流狀態的主要因素有寬松的心理、足夠的自信心以及較高的學習動機。[8]
2. 多舞種訓練在舞蹈創作、職業發展中的重要性
多舞種訓練不僅提升了舞者的技術能力,還對舞蹈創作和職業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通過接觸多種舞蹈風格,舞者可以從不同的舞蹈文化和表達方式中汲取靈感,豐富舞蹈作品的創意和內涵。
(二)展望未來發展
1.對舞蹈行業和舞者職業生涯的影響
在未來,相比于傳統的劇場演出,流媒體平臺傳播推廣方式更能發揮舞蹈藝術的魅力,且舞蹈美育實踐中的技術展現也將與流媒體平臺相互賦能并相互成全。[9]舞者將在更具挑戰性和豐富性的訓練環境中發展其技能,并在職業生涯中獲得更廣闊的選擇和機會。
2.對教育行業的影響
學校可以多開設一些綜合性課程,如北京師范大學舞蹈系不僅開設了古典舞、芭蕾基訓、民族民間舞、現代舞基訓等基礎訓練課,還開設了舞蹈人體動態素描、群五創作法、樂理分析等跨學科課程,還定期有不同專業的專家開展講座,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得到切實的提升。教師還可以通過對比、學習、傳承、發展創造出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的創新藝術作品,實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10]
參考文獻:
[1]王思懿.舞蹈表演中情感表達的方式及訓練方法研究:以舞劇《大夢敦煌》為例[J].文學藝術周刊,2023(12):62-64.
[2]呂靜靜.舞蹈表演中的文化傳承與創新探索[J].中國民族博覽,2024(13):196-198.
[3]李麗娜,馬翱,王晗涵.舞蹈是否需要AI:生成式AI賦能舞蹈的創新性發展[J].金鑰匙(漢文、蒙古文), 2024(4):70-74,80.
[4]劉一博,唐亞迪.核心力量訓練對體育舞蹈運動員的積極影響[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25):27-29.
[5]高雅.體育舞蹈中體能訓練的方法及作用研究:以力量、速度、耐力為例[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3):81-82.
[6]寧婉霞.中國古典舞身韻融入形體訓練中的創新與實踐探討[J].戲劇之家,2024(26):136-138.
[7]楊燁.“身心一元論”在中國古典舞身韻中的實踐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2.
[8]王魯寧.舞蹈教學“身心合一”心流狀態的激發方式探析[J].四川戲劇,2019(11):133-135.
[9]胡中輝.基于“五育并舉”的舞蹈美育實踐路徑探析[J].舞蹈,2024(1):92-95.
[10]李倩.高中舞蹈模塊多學科融合教學探索[J].讀寫算,2024(33):37-39.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