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數字經濟以數字化為基礎,以數據為紐帶,以互聯網為工具,推動了傳統經濟的轉型升級,催生了一大批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在數字經濟的推動下,新質生產力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研究數字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的推動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數字經濟;新質生產力;創新發展
一、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涵
數字經濟是當今世界重要經濟形態之一,它以數字技術為基礎,通過互聯網和其他數字化平臺,整合和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經濟的發展和轉型。數字產業的發展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影響,進一步挖掘數字產業的優質效益成為各國追求的目標之一,數字經濟發展程度已經逐漸成為各國衡量發展的重要指標[1]。
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技術革命性突破。數字經濟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推動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例如,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顯著提升了科研效率和創新質量,加速了科研進程,降低了研發成本,促進了算法的優化和機器學習等技術的進步。
第二,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數字經濟使得生產要素尤其是數據要素在更廣泛領域內流動和優化配置。企業通過數字技術與傳統生產要素的深度融合,實現生產過程投入各要素量的比例合理化,減少浪費,節約生產資料,提升生產效率。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以知識、信息、數據、技術、創新為主要要素,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是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的生產要素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第三,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數字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不同領域、不同行業間的交叉融合和創新合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提供了更加開放和協同的創新生態環境。這種跨界合作加速了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的推廣應用,推動了經濟增長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升。
第四,生產方式的創新。數字化轉型促進了生產方式的創新,一些產業已經實現了從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轉向個性化、智能化生產。企業通過智能化的決策支持系統更準確地預測市場需求,合理安排生產和供應,實現資源最優配置。
第五,平臺經濟的推動作用。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平臺作為新的組織形式,優化了生產生活方式,推動了高質量發展。平臺的靈活性催生了零工經濟這一新型就業形態,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第六,數字經濟對新質生產力有著重要的驅動作用。首先,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驅動新質生產力的智能化發展。大數據提供了海量的數據資源,而人工智能則通過算法和模型分析這些數據,從中提取出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進而實現智能化的決策和操作。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結合,可以實現智能化的生產過程。其次,云計算與物聯網促進新質生產力的數字化轉型,云計算為企業提供了靈活的計算和存儲資源,支持大規模數據處理和分析。通過將數據存儲在云端,企業可以實現數據的集中管理和共享,避免了傳統本地存儲的局限性。最后,區塊鏈與智能制造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協同優化,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供應鏈的可溯源和透明化。
二、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機理和戰略價值
(一) 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機理
第一,數字經濟通過數據資源和技術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數字經濟以數據資源作為關鍵生產要素,通過數字技術的創新和應用,顯著提升了科研效率和創新質量。數據要素可以引發企業的連續性創新。數據要素降低了經濟資源的錯配程度。一方面,數據記錄了生產和銷售流程,為優化業務實踐提供了有用的指導,增強了企業內不同部門之間的協同性; 另一方面,數據有助于企業追蹤消費者偏好的變化,降低了企業與市場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提高了企業生產的可計劃性。數據要素賦予企業以低成本生產多樣化產品的能力。
第二,數字技術對生產力三要素進行了重塑。數字技術泛指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作為新一代的 “通用目的技術”,數字技術是 “增長的引擎”。數字技術從這三個方面重塑了現有的生產力體系。首先,數字技術強化了勞動者的技能,提升了勞動者執行非常規認知任務的能力。其次,數字技術通過賦予勞動資料三個全新特性,改變了技術創新的基本范式。一是可重新編程性。數字設備執行什么功能是由設計者輸入的代碼決定的,這使數字技術的功能與其物質載體不再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通過重新編程數字設備,可使其承擔不同的功能。二是數據的同質化。數字技術將任何模擬信號映射為一組比特串。這導致了數字設備可訪問的所有數據的同質化。三是自我強化性。數字創新的傳播會產生積極的網絡外部性,進一步加速數字設備、網絡、服務和內容的創造和可用性。最后,數字勞動對象徹底改變了產品和工藝創新的基本邏輯。
第三,數字經濟通過企業層面的智能化決策支持系統和大數據技術提升了生產效率。企業能夠通過數字技術與傳統生產要素以及數據要素的深度融合,實現生產過程投入各要素量的比例合理化,減少浪費,節約生產資料。通過智能化的決策支持系統更準確地預測市場需求,合理安排生產和供應,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大數據技術刻畫出更復雜、更完整的客戶畫像,從而有針對性地提供更準確的定制產品和服務,提升生產效率。
(二) 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戰略價值
在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通過數字經濟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就更加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一,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助于增強經濟韌性和可持續發展。數字經濟不僅能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暢通經濟循環,還能增強經濟韌性,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性動能引擎。通過開發數據要素、創新數字技術、打造數字產業鏈等措施,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如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可以降低信息的不透明程度,幫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經濟發展情況,制定更加科學的調控政策,并對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實時監測。數字經濟因網絡共享性的特點改變了勞動模式,使得參與勞動的人不再受限制,勞動的界限被模糊化,創造性勞動成為創造價值的主要方式,同時也催生了大量的信息勞動者。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在重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方面表現出了依附性倍增、集約性替代、網狀共享性和分配特殊性的特點,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戰略要素,能夠快速掌握大量可靠的數據,更精準地分析預測市場需求和供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2]。
第二,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助于推動產業創新和升級。數字經濟通過數字技術的創新賦能、數字產業的創新增效、數字人才的創新發展,推動產業創新和升級,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如何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 “卡脖子”問題對于著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而言至關重要,這一點在數字經濟領域表現尤為突出。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數字經濟,對于各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具有強大的傳動效應。一方面,數字技術對于各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有強大的賦能效應。另一方面,數字技術能夠為企業技術創新開展知識搜索提供新的空間與新的渠道,形成跨時空、跨場域、跨單元的知識搜索、知識學習、知識整合與創新動態數字網絡,降低知識搜索的信息搜尋成本。
第三,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助于構建經濟發展新格局。從需求側看,數字經濟通過挖掘個性化消費需求,激活新基建投資需求以及增加與國外市場的互聯互通程度,持續創造需求增量,助推需求側改革升級。從供給側看,數字經濟對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改造,催生了新模式和新業態,促進了產業融合和分工布局的優化,為服務貿易發展提供了快速通道,推動中國向價值鏈高端躍遷。就國內大循環而言,數字經濟推動了生產、流通和消費領域的數字化轉型,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供需的有效銜接和動態匹配。
第四,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助于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數字經濟通過廣泛深刻的數字變革,賦能經濟發展、豐富人民生活、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扎實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第五,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和提升效率。數字經濟以數據資源為生產資料,通過現代信息網絡和智能算法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創新商業模式,重塑傳統產業生產體系,推動傳統產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
三、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實現路徑
數字經濟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力量。為了進一步強化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通過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可以促進信息數據跨部門、跨領域、跨行業的互通共享,加速國內各生產環節的供需對接,推動產業垂直分工格局的縱深發展。加大支持數字技術研發和應用力度,突破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技術,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加快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礎。把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從戰略高度出發,以系統觀念引導東西部算力高效互補和協同聯動,數據基礎設施合理梯次布局,構建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整體提升應用基礎設施水平。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需要通過自主創新,解決“卡脖子”難題,掌握數字基礎設施的主動權。例如,在農業領域,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可以通過物聯網、傳感器等技術實現農業的精細化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3]。
(二)建立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人才培養體系和激勵機制
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主導,人才是關鍵。通過建立多元化科研評價機制,加強對高端創新人才的激勵,改革傳統教育模式,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打造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隊伍。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隊伍建設對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至關重要。以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為抓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人才培養體系和激勵機制。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強化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加大對基礎研究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加快形成規模宏大、結構優化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尤其是要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擁有一大批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加大對數字經濟領域技術創新的投入,鼓勵企業加強技術研發人員培育。重視數字經濟領域的人才培養,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三)培育數據驅動發展新模式,促進科技成果加速轉化
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生產要素。加快完善數據基礎設施,完善數據資源共享機制,強化數據安全保護,培育數據交易市場,充分釋放數據要素潛力,推動數據驅動發展。構建開放協同創新體系,以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核心,優化數據中心建設布局,推動算力、算法、數據、應用資源集約化和服務化創新,推動行業企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和數字技術服務企業聯合創新。加速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打造技術服務平臺,融通大中小企業研發資源,避免研發信息孤島效應,降低企業研發風險和成本。這有助于填補基礎創新和產品開發之間的空白地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四)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構建數字經濟發展新格局
數據要素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應用,產業是生產力變革的主要載體,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突破口在于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完善數字產業體系,打造數字經濟發展新格局。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是提升數字生產力、激活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效途徑,是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堅持數字技術創新驅動,發揮數字技術的高鏈接性和強滲透性,推動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深化大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升級,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積極培育有利于數字化轉型的新業態,促進市場化服務與公共服務雙輪驅動。
(五)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支持數字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促進數字技術與國民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杰,蘇清蘭.數字經濟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實證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22(05):125-139.
[2]王秀梅.數字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探析[J].中共鄭州市省委黨校學報,2024(04):12-16.
[3]史曉彤.數字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影響分析[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24(0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