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新概念,新質生產力的“新”強調的是區別于傳統生產力,“質”強調的是高質量,兩者組合構成了全新的生產力類型,體現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新質生產力概念屬于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體系范疇,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又一次豐富和發展。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不斷發展的理論。“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我國經歷社會主義建設曲折探索后必須首先弄清的問題。改革開放后,對該問題的逐步探索和回答,形成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即“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边@一重要論斷,解開了過去一段時期內只把發展目光放在改善生產關系,混淆社會主義特征與本質的問題。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綜合實力不斷攀升飛躍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重要的理論基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一個動態的、實踐的理論,這一理論屬性也為其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與深入,不斷豐富內涵和外延提供了可能。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科學發展觀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和諧”,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等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論斷。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如何在新征程中更好地適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基本矛盾?如何更高效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主要矛盾?如何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繼續豐富發展必須回應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對這些現實問題的考量,是遵循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繼續豐富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指引的應然取向,是立足新征程對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又一次豐富和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對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動力選擇的深化。新質生產力的“新”基于的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區分于過去傳統的生產力動力供給,內外結合地落實和推進了社會本質理論中對解放、發展生產力合并一體的要求。曾經在“以GDP為中心”“先污染后治理”等舊式發展理念支配下,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產生了消極后果。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了新發展理念,其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對之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在分析新質生產力形成時,突出了“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作用,這些都是近10年來依托創新技術快速發展起來的產業,曾經這些產業僅是“未來產業”的概念存在,如今它們已然成為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因素。在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全球經濟發展大格局中,產業發展必須對應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要科學規劃將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變為未來產業,使之實現更全面的生產力動能供給。社會主義本質理論首要強調“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并將“解放”生產力放在“發展”生產力之前,突出了實踐過程中打破思想禁錮對推動生產力前進的重要性。改革開放之初強調“解放”更多是針對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自身對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提高生產力之間辯證關系認識不清,而導致的束縛生產力發展問題。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新的歷史方位仍要應對“兩個大局”,這客觀要求新時代的生產力,應突破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生產發展思維模式影響,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生產力發展之路。
新質生產力是對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手段的深化發展。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社會主義建設目的與手段的統一,這是其重要的理論特征。我國作為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對推動生產力進步的目的導向與資本主義國家有根本性不同。這決定了我們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時應科學合理地選擇手段方式。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在形成之初就明確了手段選擇,即要實現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發展目的,必須通過解放、發展生產力以及消除剝削、消滅兩極分化等手段。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形成新質生產力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這是立足現實國情、世情對科技推動生產力進步的再認識,是形成新質生產力“質”的關鍵所在。資本主義國家同樣注重科技創新,并且在當前諸多領域中,呈現出良好效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形成新質生產力與資本主義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生產力發展有何區別?習近平總書記談及的“新資源”已然給出了答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因此,習近平總書記這里的新資源應然包含著人的因素,也是生產力的關鍵要素之一。馬克思主義揭示了資本主義獲取剩余價值的目的,這種以資本為中心的生產發展必定會導致人的“異化”,尤其是科技化水平愈高,人就會愈發變成“單向度的人”。而社會主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產方式,能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最終指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一目的。新質生產力作為新型生產力,在形成過程能實現生產進步與人才培育兩者高質量交融并進,推動我國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繼而向人才強國的轉變。一方面高質量人才的存在,讓新興產業運行變得更為高效,另一方面因新質生產力將更趨向共建共享共贏,這為人自由而全面發展創造了更系統的條件。新質生產力既注重一般的科技進步手段,又更具體地內含著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核心手段,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中目的與手段相統一的再次深化。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提出、形成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堅定了全國上下實施改革創新和對外開放的信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概念的重要論述,對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更充分、深入把握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繼續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將起到重要指引作用。
基金項目:1.2024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廣西)建設研究”(編號:2024MSZ026);2.2024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基本經驗研究”(編號:2024LSZ003);3.2024年度南寧師范大學本科教學改革項目“地方師范類高校思政課‘三維四段’式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編號:2024JGC040)。
(作者單位:1.南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周起帆1 ;2.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秦端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