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數量”不減“質量”,規范考核事項。堅持“市負主責、分級負責”,厘清“雙線四級”權責邊界,以根源減負為考核“松綁”。通過組織市直部門、鄉鎮(街道)、村(社區)、群眾代表對村級主責事項進行評估,刪減招商引資、發展市場主體等村級組織不應承接的事項,梳理主責事項20條,同比減少25%。同時,明確“主責之外不考核”,推動村級回歸自治和服務群眾“本位”。如大箕鋪鎮專注村級主責主業考核,協助辦理的各類事務不再納入考核范圍,將村級考核事項從原來的25項調整減少為10項。
減“痕跡”不減“實績”,精簡考核指標。堅持“控制總量、只減不增”原則,重新梳理考核指標,取消拍照留痕、加掛牌子等注重形式、不切實際的指標15項,實現指標總量比上年精簡35%;重點將考核指標聚焦在產業發展、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等6項核心內容,體現在村民是否增收、環境是否改善、服務是否精準等實效上。同時,探索差異化考核,羅家橋街道將轄區村(社區)劃分為城市社區、城郊村、園中村、農業村四類,個性化設置特色指標,進一步提升考核的精準度。
減“頻率”不減“效率”,改進考核方式。以“減數量、降頻次、提質效”為目標,修訂《績效管理綜合考評辦法》,指導街鄉成立聯合考核組,實行“一支隊伍”管考核,變“多頭式”分散考核為“一站式”集中考核;明確每年只開展1次考核,并運用“一套表”、信息化平臺等系統,加強對工作事項的線上日常管理,結果直接應用于年度考核,減少基層臺賬資料報送。
減“壓力”不減“動力”,樹立考核導向。將考核結果與村干部報酬掛鉤,拿出個人報酬的30%作為績效,實行梯次獎勵;對年經營性收入實現增收的村,按增收金額10%—20%比例發放發展業績報酬,激勵基層干事創業熱情。如靈鄉鎮風橋村大力發展村級產業,2023年村干部人均獲7000元發展業績報酬。將考核結果作為推薦村(社區)干部參加公務員、事業人員招考的重要依據。近年來全市先后有5名村(社區)書記進入公務員隊伍、15名社區書記被聘用為事業編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