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使用蠻力去“教”,學生只能被動吸納知識。在新課改理念下,教師需要努力打造適學的課堂環境,從問題入手帶領學生系統化地學習和歸納文本知識,培養學生“學”的能力,從而讓“教與學”真正實現平衡共生。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與學;平衡共生;《黃河頌》
教育家讓·皮亞杰認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創新、有所發明和有所發現的人,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做過的事情。但我們發現,語文教育經常為學生提供滯后的知識信息,很多教師依然沿用傳統教學模式,過分強調“教”而非“學”,課堂環境單調乏味,缺乏教學遠見。所以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積極調整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動力和熱情,促使“教與學”真正實現平衡共生。
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比較看重“教”的過程,將課堂作為知識灌輸的平臺。新時代的學生每天通過各種電子智能設備接觸的信息難以計數,豐富程度遠超課本,教師教學涉及的知識很難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所以,教師要打破“教”的魔咒,將“學”作為教育的目的,強調學習方式多樣性及知識的可塑性。當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時,同樣的知識就變得因人而異,豐富多彩。
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黃河頌》為例。這是光未然于1939年春創作的組詩《黃河大合唱》其中一個章節。“在家國存亡關頭,詩人站在高山之巔,目睹黃河母親的激情澎湃,感受到我們民族的精神”。由于學生已通過各種電子媒介知曉了這首詩,所以教師將此詩作為新的教學內容看待已經沒有必要。教師不妨讓學生自主學習,將詩中涉及的重點知識概括出來。這時候,每位學生都使出渾身解數,借助電子設備查百度、看視頻,去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和書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理解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道理。為了讓學生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成就感,教師可將教學課堂變成學生的分享課堂,讓他們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例如有學生介紹了作者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還整理了這首詩的修辭手法,例如呼告、反復、比喻等。還有學生整理了與這首詩相關的問題:黃河象征著什么?說說“望”如何統領全詩?“啊!黃河!”反復出現,具有怎樣的作用?詩人從哪些方面贊美黃河的氣概?這首詩主要采取哪種抒情方式?當然,教學課堂非電子設備可比,教師地位非電子設備可撼動,為了讓“學”與“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平衡,教師要查缺補漏對學生進行即興提問,比如:“這首詩的標題是‘黃河頌’,詩中哪些部分體現‘頌’?你還讀過哪些體現‘頌’的詩歌?”等等。
由于教材涵蓋的內容十分有限,教師要為學生打造具有豐富內容的課堂環境。當然,課堂環境的打造并沒有一定的標準,需要教師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以及自己的個性、學生的趣味選擇方向[1]。但我們通過了解課堂環境這一心理學術語,也能獲得一些理論性的啟發。所謂課堂環境,是指影響課堂生活的外部條件總和。教師平常關注的是物質方面的課堂環境,諸如教學用品、課堂的光線及通風情況等,而我們要重新打造課堂環境,就要把精力投入到心理引導方面。也就是說,教師要結合書本知識內容,營造可以蘊藉學生情感,對他們學習某一知識內容有幫助的課堂環境。
《黃河頌》這首詩展現了抗戰時期人民磅礴的愛國情,它的基調是高昂的,令人振奮的。但很多學生會因為羞澀而收斂這種感情,壓制自己的情緒。為了調動學生的情緒,引導他們大膽表露自己的真實情感,教師可以重新打造課堂環境,利用課堂環境的熏陶幫助學生釋放情感。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冼星海的譜曲,當課堂彌漫激情的音樂時,學生渾身的熱血也隨之沸騰,更能夠感知這首詩的宏大情感。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黃河的視頻,讓他們通過畫面真切感受黃河的洶涌澎湃,理解用“黃河”象征中華民族精神的用意。除了用聽覺元素和視覺元素打造課堂環境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室創建情感生活角,如懸掛附有革命家名言警句的條幅、設置學生閱讀感受留言板、擺放介紹紅色革命的讀書角,這些都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愛國情感,激發他們高昂的情緒。
學生平時主要閱讀對象是教材,而教材中的文本內容包羅萬象,不僅涉及多種體裁,還涉及人文、科學、心理、情感,還有地理、歷史、政治等各種題材,其豐富的內容令學生應接不暇。但多數情況下,教師并不要求學生對這些知識做分類處理,這樣一來各種知識混雜在一起,很容易削弱學生對文本的印象。所以,教師可重新考量文本內容,對知識進行分類處理,讓學生集中精力加深對文本的印象,掌握同一領域知識。
《黃河頌》這首詩雖然借黃河表現了中國民族精神,但其內容不僅僅只包含抽象的情感,還包含了其他方面的知識。為了加深學生對該首詩的印象,并進行知識的拓展學習,教師可重新考量文本內容,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分類處理。例如,教師可向學生提問:“這不僅僅是一首詩,還是一座知識宮殿,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其中的知識點分成多個類別嗎?”在明確教師的意圖后,有學生回答:“可將這首詩的背景作為歷史知識看待,而黃河則屬于地理知識范疇。”還有學生補充:“光未然創作的這首詩,經過冼星海譜曲后響徹中華大地,而且我也是通過《黃河頌》這首歌曲初次接觸這首詩,所以我覺得這首詩也屬于音樂范疇。”通過集思廣益,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更加豐富了。
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也必須順應時代與社會的呼喚。語文學科同樣要順應這樣的變革浪潮,教學內容也從知識技能的一元價值走向綜合素質的多維發展。教師要具備果斷變革的勇氣,重新思考教與學的關系,打造新的課堂環境,考量語文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為學生開辟一個符合時代風向的教育新世界。
參考文獻:
[1]楊昌興.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教與學行為轉變[J].試題與研究,2020(02):16.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育才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