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從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為切入點,發現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存在:有文無旅、有旅無文、創新不足、高能低效等四個方面的現實困境。為進一步探索鄉村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路徑,基于現有研究和當下存在問題,提出以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引領鄉村文旅產業深度融合,以提升服務能力強化鄉村文旅傳播效能,以創新文旅產業新思路構建鄉村文旅產業新發展格局等路徑。
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就必須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其中,產業振興和文化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前提基礎與內在要求。從系統邏輯與價值邏輯來看,文化與旅游二者是互為作用的,文化為旅游提供價值,旅游促進文化的發展。旅游資源無非兩種:一種是自然資源;一種則是文化資源,文化資源同屬于旅游資源,而旅游這一活動也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文化的作用則是提供精神價值與物質價值,精神價值則通過傳播和觀賞,為人們提供精神上的服務,物質價值就是依托文化打造周邊產品或文化本身的傳承,同時也包括了帶動旅游業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事業起源于農村,鄉村文化事業的發展既包括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又包括了對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的豐富經驗,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鄉村振興必須堅守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實踐為基礎,深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鄉村振興為鄉村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開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思想和實踐指引。二是鄉村振興必須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鄉村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與鄉村振興都統一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實踐,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作,鄉村的發展作為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鄉村振興同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和重要支撐。
文旅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必然服務于發展鄉村,最終實現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曾對鄉村振興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因此,文化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核心內容。在2023年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七個著力”的重要論述,其中第一條就是要“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促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力量,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也是鄉村文旅融合的首要工作,因此,必須以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為引領,弘揚和發展鄉村文化,促進鄉村文旅融合,推動鄉村文旅產業長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中華民族擁有幾千年的文化歷程,在全國各地的鄉村之中,都散落分布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點點滴滴,每個傳統村落的民俗文化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民族文化,當前我國仍然還存在著一些傳統村落,其中所蘊含的民俗文化仍然保存,但是對于這些文化的認識卻鮮為人知。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導致其文化只能在一定范圍內傳播,無法實現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不能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無法形成有效的產業鏈條,導致旅游項目開發緩慢,市場效應低下,從而降低了文化資源所帶來的經濟價值,“無利可圖”便會導致“無力開發”。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增加了國內外人民群眾之間的相互往來,增進了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互動,旅游業的發展推動了各地區之間的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部分地區雖然旅游業相對比較發達,但是由于其過度依賴地區自然資源,從而忽視了地區文化對于旅游產業的支撐。對于過度依賴自然資源的旅游產業,隨著人流量的增加和時間的積累,無法長效的自然資源便會消耗殆盡,亦或是依靠季節性自然旅游資源的地區,隨著季節的更替,導致個別季節游客量暴漲,而其余季節就會進入旅游淡季。
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各地通過產業融合,多元要素深度融合,在中國各地涌現出一批批比較熱門的,例如,“村BA”“村超”等富有特色化、專門化,體現鄉土人情和鄉村價值的現代化的地區特色文旅產業。但是,隨著某地區特色文旅產業在網絡上的爆火,部分鄉村產業出現同質化,形成了一種“蹭流量”的發展模式,導致脫離實際、市場需求剝離化等問題的出現。因此,對于我國鄉村文旅產業的發展仍然存在脫離地區資源稟賦、缺少合理的規劃布局、盲目照搬發展路徑的現象。
堅持以黨建為引領,鑄牢鄉村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鄉村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是筑牢鄉村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根本性工作,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實踐要求之一,因此,要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堅持黨對鄉村宣傳思想文化的領導。首先必須強化基層黨委和黨員干部的政治擔當,堅持黨管宣傳,抓好鄉村文旅宣傳“關鍵少數”,確保宣傳內容能夠有效反映鄉村良好形象,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其次要提升意識形態工作實效,不能以形式工作替代意識形態工作,必須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根本指導思想,做好在農村地區的宣傳和普及,把宣傳思想工作落實落細,確保每一個人在思想上不掉隊。最后要以改革創新的姿態不斷推進鄉村文化工作發展,利用網絡平臺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打造一個干凈純潔的網絡陣地,鼓勵以新興技術推動鄉村文旅宣傳,以新觀念推動鄉村移風易俗。
要實現鄉村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必須有一個強大的宣傳組織和高效的宣傳效能。一是要強化鄉村文旅傳播能力,通過對鄉村文旅的廣泛宣傳,才能夠增長鄉村文旅產業的曝光度。首先要大力宣傳符合時代價值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積極的、正能量的文旅內容,才能夠得到官方媒體和大眾媒體大力支持。其次是要制作符合大眾審美的宣傳內容,符合大眾、符合社會主流才能增強宣傳內容的傳播力。二是要打造特色文化站點,建設文化服務設施,滿足群眾文化需求。中華大地,文化絢爛,不同地區之間文化特色各不相同,有的地區民族文化特色濃郁,有的地區自然文化獨特,而有的地區革命文化突出,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就是要在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基礎上繼續發展,因此,就必須在特色文化集中的地區打造特色文化站點,集中體現,專門服務,通過宣傳片、講故事、演話劇、建文化墻、建史館等不同形式,弘揚地區特色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因此,構建鄉村文旅產業發展新格局必須強化對科學技術的利用效率,不能僅靠原生資源,可以通過加大對科學技術的投入,提高產業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減少不必要的生產成本。其次還要強化人才培訓和人才引進,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必須牢牢把握住這一資源,人才資源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次性資源,人才資源可以在發展中不斷創造新的價值,并且其所創造的價值還遠高于普通資源所創造的價值。在科技和人才的雙重作用下還必須有可持續發展的創造力,在原有發展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通過不斷創新才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求。此外,堅持系統觀念,實現供需平衡,促進文旅產業協調發展。鄉村文旅產業的發展大多是依托當地文化和自然資源的深度融合,在發展過程中必須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人與自然共處于同一個生態系統,不能為了發展而忽視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鄉村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已然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抓手,在文化強國建設背景下,文化的重要性逐步凸顯,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隨著中華文明的現代化發展,在中國大大小小的鄉村中的優秀文化的現代化轉型亦成為必然趨勢。在前往新征程之路上,只有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才能促進鄉村文旅融合產業的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