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文化水準和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大幅提升,但群眾普遍仍未認識到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的絕對相互依存關系。面對我國生態環境污染嚴重和資源約束趨緊的嚴峻形勢,“美麗中國”應運而生。
“美麗中國”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概念,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美麗中國”首次納入五年計劃。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美麗中國”概括了我國未來的發展目標和實踐途徑,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在中國的具體體現。它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態需求,展現了黨和國家的科學發展理念的新境界,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旨在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通過建設生態文明,改善人民福祉。
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指在農村地區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綜合性工作。它涉及優化鄉村人居環境、發展鄉村生態經濟、培養村民生態意識以及健全鄉村生態制度等多個方面。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生態優先、科學規劃、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原則下,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實現鄉村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塑造美麗鄉村新形象。廣大鄉村地區是我國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根基,人們在鄉村生產生活過程中注重保護生態環境,不斷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建設好鄉村的生態文明可以實現整個國家的生態文明。
“美麗中國”與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兩者都是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核心,反映了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理念,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石。
“美麗中國”與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美麗中國”是構建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先決條件。它提供了宏觀的政策導向和戰略指引,為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方向和目標。鄉村生態文明則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石。鄉村地區作為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直接影響到“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美麗中國”和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的。“美麗中國”建設推動了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發展。通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鄉村地區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村民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又進一步促進了“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鄉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改善、生態經濟發展、生態文化弘揚等,都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美麗中國”這一概念,不僅是對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簡要總結,更是我國發展的戰略性目標。它構建了一個關于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宏偉藍圖,著重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在鄉村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征程中,“美麗中國”鼓勵將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視為生態系統保護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為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締造美麗宜居的生存環境提供了全面的支撐。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雖然發生了變化,但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并未改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據統計,鄉村占據了我國國土面積的絕大部分。這意味著鄉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對于整個國家的生態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美麗中國”目標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的國家,鄉村地區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系統。這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也為實現“美麗中國”的愿景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因此,建設“美麗中國”最好的抓手在鄉村。
1.建設“美麗中國”的意義
首先,建設“美麗中國”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建設“美麗中國”有助于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通過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可以塑造發展新動能,促進有效率的、公平的、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這不僅有助于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還能增強國家的整體競爭力。其次,建設“美麗中國”旨在讓人民群眾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建設“美麗中國”有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通過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首先,鄉村地區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鄉村地區是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態環境的重要保護區。因此,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有助于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其次,擁有豐富的自然風景和旅游資源的鄉村地區是發展農業、旅游業的理想場所。通過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可以促進鄉村經濟發展,讓村民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同時,改善村民的生活水準,提高生活質量,促進鄉村振興,推動鄉村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西安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