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建設是一項龐大系統的工程,涉及多領域、多維度多方面,紅色文化融入鄉村振興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以紅色文化引領鄉村振興建設,最終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為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打下堅實的基礎。
將紅色文化融入鄉村振興建設,就是利用紅色文化的優勢作為助推器,以此來服務于鄉村振興建設,給鄉村振興建設添磚加瓦。要想合理有效地利用紅色文化,就必須對紅色文化本身進行挖掘、研究、保護、傳承。由于許多鄉村地區受到地理環境、區位因素、教育水平和人才供給的制約,還有很多紅色文化未被挖掘和研究,這就需要國家和地方的文化研究單位拓寬紅色文化挖掘范圍,發現更多新的可以利用、講述的紅色文化;對已挖掘的但研究尚淺的薄弱環節展開深入研究,并將研究結果編纂成文獻書籍或制作成影視材料供人們學習。鄉村基層黨組織和地方政府要組織當地農民進行各地紅色文化保護工作。對于遺址遺跡、設施設備、文獻典籍等紅色物質文化,設立博物館、紀念堂,采取技術和制度等手段保持這些物件的完整性;對于紅色故事、紅色精神、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等紅色精神文化和紅色制度文化,各地黨組織要注重黨員的“五史”學習教育,讓紅色文化首先在黨組織內部深入人心,形成共識并使其成為信仰之一。在社區、鄉村等基層舉辦紅色文化活動,讓紅色文化的學習傳播深入百姓之中。黨員帶頭,校園培育、基層推行,在全社會廣泛掀起培育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之風,將社會成員都培養成合格的紅色文化認同者,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氛圍,逐漸形成全社會的紅色文化自覺。
除此之外,對于紅色文化的傳承,要注意傳播手段的創新。每個地區的紅色文化各有其特點,應該注意當地紅色文化的特殊性,從本土實際情況出發,對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進行創新。擁有紅色歷史文化的地區,要注重對紅色故事的敘事建構,既要有嚴謹的學術資料記載,也要構建通俗易懂的敘事語言。在學術研究收集史料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困境,就是對于一些細小的但又十分重要的歷史事件,很難找到來自親歷者的第一手記錄資料。所以針對一些零散的、未經集中收集、整理、研究的紅色文化元素,例如,參與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典型人物,要盡量找到他們,對其進行紀實采訪,收集他們的人物故事經歷,并進行記錄編寫,不斷充實紅色文化數據庫。對于紅色文化的呈現和傳播,在當今融媒體時代不應只局限于傳統線下的方式,而要善于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對于網絡用戶,利用好新媒體平臺,對于部分老年人群體,利用好報紙雜志的傳統媒體,多管齊下進行紅色文化傳播,使不同年齡層、各個階層的群眾都能了解紅色文化、從而學習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是鮮活的、與時俱進的,所以必須將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結合,將紅色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進行保護和傳承。紅色文化是在過去的歷史中產生的,從時間上來說距離人們已經遙遠,從實踐上來說,紅色文化的實踐基礎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對于年輕人而言,沒有親自參與過上述實踐,對于這部分紅色文化理解起來不夠直觀和具象。所以需要將紅色文化與新時代先進文化相結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新時代的文化語言來解釋傳統的紅色文化。
目前大部分鄉村的產業結構仍然單一、仍以發展傳統農業作為主要產業,有些鄉村開始進行產業多元化的初步嘗試,但產業分散,沒有形成模塊集聚效應。產業興旺鄉村才能興旺,要加快鄉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將紅色文化轉化為紅色資源,融入鄉村產業發展,利用“紅色文化+”模式,打造紅色文化全產業鏈。例如,紅色文化+旅游、紅色文化+教育、紅色文化+康養等,還可以將文旅融合后助力其他產業發展,采取“紅色旅游+”模式,例如紅色旅游+農業、紅色旅游+生態等。
要打造紅色文化全產業鏈,必須盤活鄉村資源,對鄉村紅色文化進行深度發掘,同時對鄉村的農業、環境、勞動力等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合理配置,提高鄉村全要素生產率。資源整合不僅要在同一地域進行,還需要實現跨區域合作,打造空間范圍更廣、資源更全面的產業集群。以“長征沿線紅色旅游城市聯盟”為例,該聯盟跨越15個省27個城市,通過建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合作機制、成立區域合作組織,整合資源開展多樣活動,對長征沿線紅色旅游地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傳展示,實現了紅色旅游城市互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合作共贏局面,提高紅色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是紅色文化資源跨區域整合合作的典范。
整合資源后,要將其利用到產業發展中。通過發展鄉村紅色旅游盤活載地紅色文化資源,將紅色文化融入鄉村文旅品牌設計,打造在地紅色IP,以品牌故事和IP為節點,將全區域的資源串聯,建設完整的旅游服務體系。依托紅色文化資源實現文旅融合發展的同時,還可以帶動農業、制造業、生態、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同步發展,進而實現各產業帶動就業、產業結構多元化的發展格局。
將紅色文化融入鄉村治理,有助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村民自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紅色文化融入村民自治中,通過紅色制度文化引導村民有序參與鄉村各項事務治理、涵養鄉村先進文化、培育文明鄉風。
在鄉村治理體系和制度設計中,可以借鑒紅色制度文化的寶貴經驗。中國共產黨在鄉村實行的成功制度實踐可以作為今天鄉村治理體系和制度設計的參考依據。加強鄉村治理,還要將法治與德治相結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在鄉村立法工作中,將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融入進立法體系;在執法、司法實踐中,要利用紅色文化的帶動作用,以紅色文化引領鄉村法治建設。同時依托本土紅色文化,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在鄉村范圍形成激濁揚清的良好氛圍,增強群眾的遵紀守法意識、以紅色榜樣為標桿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踐行社會道德,在弘揚紅色文化的過程中夯實道德根基,以紅色文化引領鄉村道德建設,為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我們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工作中,要以紅色文化為精神指引,利用紅色文化的教化作用加強村民的意志品質、為村民樹立徹底脫貧奔小康的信心,培養其腳踏實地、吃苦耐勞、敢于創新的精神,讓村民從消極被動式地等著政府手把手將其拉出貧困轉變為積極主動自力更生創造條件擺脫貧困,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實現從“輸血式”到“造血式”的轉變。
在鄉村組織建設中,將紅色文化融入其中,以紅色思想浸潤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在農村基層黨組織內部開展紅色文化相關的專題培訓。以紅色文化為驅動,加強基層黨組織的思想建設、作風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弘揚廉潔文化,糾正貪腐之風和特權思維,貫徹扎根基層深入群眾的理念,肅正懶政、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思想,在黨組織內部形成氣正風清的氛圍,以紅色文化推進鄉村基層黨組織的自我革命。
基金項目: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邏輯研究”(編號:MYYJ24S12)。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