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雙減”政策頒布以來,確立了課后服務立德樹人的新價值取向,推動了課后服務體系的高質量發展,較大程度上滿足了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訴求。基于4次跟蹤調查687615份問卷的大數據分析發現:課后服務存在管理舉措不力、課程內容不豐、資源供給不佳、師資隊伍不足、校家社協作不強等困境。提升課后服務質效,需要堅持立德樹人,實現課后服務管理舉措系統化;關注個性差異,實現課后服務內容開發課程化;引進公共資源,實現課后服務隊伍建設多元化;完善制度保障,實現課后服務資源供給規范化;凝聚社會力量,實現課后服務校家社共育一體化。
關鍵詞:“雙減”政策;課后服務;公共資源;校家社共育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5)01-0061-06
一、調查目的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明確規定要“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1]。“雙減”政策頒布以來,江蘇省L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部開展課后服務工作。每天課后服務始于課內學習結束(15:40—16:10),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于當地正常下班時間(17:30—18:00)。部分學校根據地區差異和學生、家長的需求,開展了課后服務(一般到19:00)和晚自習(初中)等,合計時長兩三小時不等,相當于學生在校學習時長的 1/3~1/4。課后服務時間長、受眾面廣,因此,課后服務的質效對于提升義務教育的質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了解學生和家長對課后服務的需求,剖析學校課后服務工作開展的現狀,尋求擺脫困境的路徑,以L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教師和家長為樣本,從2021年8月開始,開展了4次區域性跟蹤問卷調查。
二、問卷設計
為了了解“雙減”政策實施前后,學生參加校外學科類輔導班(含網課,以下簡稱“輔導班”)學習情況、學校課后服務課程和師資情況、學生學習負擔和成績變化情況、各界人士對課后服務開展前的期望值和開展后的認同情況及建議等幾方面內容,項目組分別面向學生、家長和教師設計了3份問卷(問卷結構見表1)。因為調研工作分別是在“雙減”政策實施啟動階段和正式實施后開展的,問卷在提問方式上前后有所調整,2021年8月(“雙減”政策實施啟動階段)的問卷主要是了解被調查對象對于課后服務的期許和展望,后面的3次問卷則均是對應問題的實現情況。3份問卷的調研內容相關性大,通過不同身份的人對同一問題觀點或感受度的相互印證、比較,能夠更好地保證問題分析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三、調查對象
此項調查工作分別于2021年8月(“雙減”政策實施啟動階段)、2022年2月(“雙減”政策實施一學期)、2022年8月(“雙減”政策實施一學年)、2023年8月(“雙減”政策實施兩學年)開展,以問卷星的形式向L市義務教育階段各中小學發放4次調查問卷,共回收學生問卷290200份,家長問卷361814份,教師問卷35601份,合計687615份。從問卷數據來源看,調查對象98%來源于L市義務教育階段的在校學生、家長和教師,也涉及L市周邊部分城市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家長和教師,還包括對義務教育比較重視的社會人員。通過跟蹤調查,客觀了解學生、家長和教師對于“雙減”政策下課后服務實施的期望值、階段性成果、愿望達成情況,對存在問題進行較為全面系統的分析。
四、調查結果分析
(一)學生參加輔導班情況分析
1.學生參加輔導班數量明顯減少
“雙減”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因此,項目組特別關注政策實施前后學生參加輔導班的數量。學生卷調查數據顯示,“雙減”政策實施啟動階段(2021年8月)到“雙減”政策實施兩年后(2023年8月),沒有參加輔導班學習的學生占比從28.88%上升到61.71%,提升了32.83個百分點;參加1個輔導班、2~3個輔導班、4~5個輔導班的學生占比分別降低了6.43、22.45和3.56個百分點。家長卷調查數據與學生卷基本一致。由此可見,“雙減”實施兩年后,課后服務已經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輔導班的作用,學生的校外培訓負擔明顯減輕。
2.學生參加輔導班的主要原因
雖然“雙減”政策實施后,參加輔導班的學生和學生參加輔導班的數量明顯減少,但數量仍然巨大(2023年8月參加調研的29394名學生中,有11254人仍然在參加不同數量的輔導班)。為什么要讓孩子參加輔導班呢?比較4次家長問卷數據發現,“雙減”政策實施前后,家長送孩子參加輔導班學習的原因排序一致:①孩子學習有明顯弱項,需要增加專業輔導;②家長沒有能力(時間)輔導孩子;③從眾心理,看到別的孩子上輔導班覺得自己的孩子也該上;④孩子學習能力比較強,學校集體授課內容不能滿足學習需求;⑤不愿意輔導孩子學習。在排序沒有變化的前提下,從2021年8月到2023年8月,第①②③⑤四條原因占比分別降低了17.29、12.42、10.20、0.77個百分點,第④條原因則提升了3.26個百分點。調查表明,課后服務作為學校課堂教學的補充,對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起到了較好的輔助作用,彌補了家長輔導能力不足、對孩子陪伴時間不充分等短板,較大程度改善了家長互相攀比送孩子參加輔導班的內卷現象。但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課后服務的開展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的特殊學習需求,并不能滿足。教師卷調查數據與家長卷排序基本一致,但第③⑤兩個原因的選擇占比,教師卷分別比家長卷高15.42和21.89個百分點,說明家校之間的溝通度和信任度上存在較大的問題。
(二)課后服務開設現狀分析
1.課后服務內容形式的安排
課后服務的內容安排,是影響課后服務質效的決定性因素。2021年8月的調查數據顯示,學生、家長和教師三方對于課后服務內容需求(預期)排序一致,均為:①輔導學生完成當天的作業;②分學科分層次進行培優補差;③采取選課走班的形式,和社團活動相結合,根據學生需求開設藝術、體育類課程;④利用學校周邊的社區、廣場、少年宮等場館,為學生提供有益身心的實踐活動項目;⑤選擇合適的網課內容供學生學習。之后的3次跟蹤調查發現,課后服務實際開展的內容中,選項①的內容超過了學生、家長和教師的需求(預期),分別提高了10.45、0.28、2.35個百分點。教師對選項②③的選擇占比超過了預期,其他的選項選擇占比均低于需求(預期)。前后數據比較發現,“雙減”政策實施兩年后,課后服務的內容主要定位為作業輔導,形式缺乏多樣性,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多樣化發展的需求,和“雙減”政策的初衷還有較大的距離。
2.課后服務授課教師的安排
授課教師的多元化,是豐富課后服務內容的決定性因素。2021年8月,學生和家長對于課后服務的教師多元化期待值很高,期望能有經驗豐富的退休教師(選擇占比分別為57.36%、68.62%)、校外培訓機構的優秀教師(選擇占比分別為55.98%、65.09%)、區域內具有一技之長的專技人員(選擇占比分別為41.54%、25.63%)和在自己工作領域業績突出的家長志愿者(選擇占比分別為16.59%、14.46%)加入課后服務工作中。然而,“雙減”政策實施兩年后,由于經費、課時安排、安全因素、課程設置等多種原因,實際上從事課后服務工作的人員基本是本校的在崗教師。授課教師來源的單一,限制了課后服務內容的開發和質效的提升,影響了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在“學校課后服務安排的內容”調研中,有六成以上的教師選擇“分學科分層次進行培優補差”和“采取選課走班的形式,和社團活動相結合,根據學生需求開設藝術、體育類課程”這兩個選項,學生和家長的選擇率卻不到三分之一,也佐證了這一點。
(三)學生參加課后服務學習成效分析
1.學生學習負擔明顯減輕
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是開展課后服務的主要目標。調研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約七成學生、家長和約六成的教師認為學生學習負擔得到了減輕,并且“雙減”政策實施的時間越長,學生的學習負擔減輕情況越明顯。與此同時,學生在完成老師或家長規定的學習任務之外,雙休日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在逐步增加: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一整天”“一天半”“兩天”三個選項,從2021年8月到2023年8月,分別提高了3.83、1.34和0.86個百分點。這些數據一方面體現出課后服務開展具有實效性,學生、家長和教師在不斷適應“雙減”的政策,同時也體現出隨著時間的推移,落實“雙減”政策的舉措也越來越科學。
2.學生學習能力有所提升
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學習自覺性的提升程度,也是衡量課后服務工作開展質效的重要指標。項目組統計了2022年2月、2022年8月、2023年8月這3次調查中學生對自己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和學習自覺性自我評價的數據,有近六成的學生表示,參加課后服務后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和學習自覺性向好的方面轉變。但是同時,有近一成的學生表示參加課后服務后,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和學習自覺性均在退步,警醒教育工作者對于課后服務工作的質效要深入反思和改進。
(四)調查對象對課后服務認同情況分析
1.推行課后服務工作的益處
項目組梳理了家長和教師對于推行課后服務工作的認同情況,發現大家對于課后服務工作開展的認同度還是比較高的。數據顯示,家長和教師一致認為開展課后服務的首要益處是,能夠“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形成家校共育的局面,更好地為學生和家長服務”,“提高學生作業完成效率”;其次是“減輕家長思想負擔”,“減輕家長經濟負擔”(其中對于課后服務減輕家長經濟負擔的看法,教師的認同度遠高于家長的感受度,在同期的調查中教師選擇占比高于家長39.22個百分點)。
2.推行課后服務對教師的影響
推行課后服務工作,對于一線的中小學教師工作與生活有哪些影響呢?通過調研發現,近六成教師認為開展課后服務工作之后,“工作量增加,影響身心健康”,“工作時間過長,占用了備課、教研、作業批改等時間,影響教學質量”,“影響對家人的照顧,降低幸福指數”。同時也有近五成的教師認為,課后服務雖然辛苦,但是對教育教學工作有促進作用,“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雖然課后服務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降低了教師的幸福指數,但是并沒有影響教師的工作熱情,“支持課后服務,服從學校安排”的教師占85%以上。表示“不太愿意”參加課后服務工作的教師主要原因為“工作時間太長,精力和體力跟不上”,“學生在校時間太長,影響學習興趣,不利于身心健康”。
3.家長對于招募課后服務志愿者的態度
4次調查數據均顯示,約3/4的被調查家長有擔任家長志愿者的意愿,愿意擔任課后服務工作。但是項目組成員通過進一步訪談了解到,愿意擔任志愿者的家長,對于自身究竟能夠擔任什么課程的教學工作并沒有清晰的認識,更多地表現為熱情和意向,并沒有對教學內容進行過冷靜的思考和系統的設計。
五、主要啟示與建議
(一)堅持“立德樹人”,實現課后服務管理舉措系統化
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課后服務作為學校常態教育教學工作的延續,自然也不例外。2017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和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對課后服務及提升課后服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出了要求,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實現課后服務管理舉措的系統化和科學化。首先,課后服務內容安排要納入校本課程的管理體系,統籌規劃和設計,體現德育與智育、文化類課程與藝術類課程、作業輔導與興趣活動有機結合。其次,要建立健全課后服務的管理和評價機制,完善課后服務工作措施,形成包含課后服務在內的學校育人工作的新常態。最后,課后服務的參加要充分遵從學生和家長的意愿,以學生自愿、家長同意為前提,堅持普惠公益、服務大眾、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等原則,讓課后服務成為“五育并舉”和“三全育人”相結合的育人重要方式和途徑。
(二)關注個性差異,實現課后服務內容開發課程化
課后服務的初衷是為了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和家長的陪護壓力,既要為家庭解決課后托管的后顧之憂,又要將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作為必然追求。這就要求課后服務在實施過程中要堅持基礎性輔導、個性化培優和全面化提升相結合。課后服務的課程設置可以采用“1+X”和“3+2”等。“1+X”,“1”即課后服務的第一課時,統一組織學生自主完成作業,教師個別答疑輔導,確保學生(特別是小學生)基本能夠在校內完成書面的家庭作業。“X”即課后服務的第二課時,內容相對靈活,將繼續完成作業和組織社團活動相結合,采用選課走班的形式,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社團參加活動。“3+2”,“3”即指一周有三個下午的課后服務在本班教室完成,以補充完成書面家庭作業、自主閱讀為主,“2”即指“無作業日”和周末兩個下午,開設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供學生走班選擇。無論是“1+X”中的“X”,還是“3+2”中的“2”的設計,學校都要從實際出發,挖掘區域各類資源,靈活多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作為集體教學的補充和完善,滿足學生“知識鞏固、社會實踐、強基筑品”等多樣化需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學習、探究學習。
(三)引進公共資源,實現課后服務隊伍建設多元化
學校是課后服務的主陣地,教師是課后服務的主力軍,沒有一支來源多樣、能力齊全、熱情高漲的專業化課后服務教師隊伍,就無從將“雙減”政策落細、落實,將課后服務提升到理想化的狀態。要提高課后服務執教教師的素質,學校管理者首先要關愛本校的教師。通過采取教師輪流課后服務、彈性上下班、豐富教師文體活動、評優評先優先考慮積極參與課后服務(特別是社團活動)的教師等舉措[2],提升教師參與課后服務工作的積極性和生活的幸福指數。在此基礎上,學校可以廣泛吸納社會資源,篩選專業過硬、師德高尚的優秀校外教師共同組建課后服務師資團隊,保障課后服務的師資穩定,豐富課后服務的課程[3]。一方面,學校可以招募在本行業中工作業績突出的家長志愿者作為課后服務執教教師,鼓勵家長自主申報課程,組織專業人員對家長申報的課程進行校本化的設計和細化。優秀的家長資源可以作為年級教學資源長期循環利用。既有利于學校校本課程資源的豐富,又加強了校、家、社多維互動與溝通。另一方面,學校要努力爭得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引進社區、街道、公共設施等社會公共資源加入課后服務;邀請社區的家長學校、托管中心,轄區內的文化館、圖書館等相關工作人員,共同參與學校服務工作,豐富服務內容、創新服務形式;通過減免稅收等手段鼓勵社會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的專業人員和學校合作,豐富社團課程,提升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專業性。
(四)完善制度保障,實現課后服務資源供給規范化
當前,課后服務僅被作為一項倡議性的、由學校主導開展的服務,具體的屬性、功能、主體責任等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和說明。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應該對義務教育領域的學校課后服務作出明確的界定,政府、教育主管等部門要為學校的組織運行提供政策制度保障。第一,明晰具體責任,協調街道、社區、學校施教區內企事業單位、組織團體等資源,為學校實施課后服務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減輕學校延遲放學的照明、交通安全等額外安全責任壓力。第二,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學生的配餐制度,特別是課后服務學習期間學生的加餐服務,使課后服務成為一項面向全部學生的權益保障服務。第三,通過制度化管理,吸引、整合社會課后服務資源,補充偏遠地區小規模學校的課后服務資源。第四,通過規范的制度監督和學校課后服務的資源引入,促進課后服務教育公平,保證課后服務托管看護的基本質量。
(五)凝聚社會力量,實現課后服務校家社共育一體化
家庭是人發育、成長、生存的首要基地,學校是傳承文化、培養人才的主要平臺,社會是人謀生發展、相互交往的基本環境,三者構成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鏈環[4],構建“校家社一體化”育人的保障體系非常必要。因此,要提高課后服務的質效,必須健全課后服務中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學校要將家校共育工作納入課后服務的日常管理,面向父母開展形式多樣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為家長全面了解孩子提供途徑,為家長積累家庭教育經驗搭建平臺,營造良好家校關系和共同育人氛圍,提升家長陪伴孩子的獲得感。課后服務水平的提升還需要進一步打破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的壁壘,可以由政府牽頭,加強家庭教育專業支持;需要家企融合,打破親子工作生活界限;做好社區聯動,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構建校家社一體化育人體系。只有校家社協同,群策群力加強課后服務的統籌、思考與創新,才能在政策、師資、課程等資源相對缺乏的條件下,不斷豐富課后服務課程內容,提高教師課后服務能力,為中小學生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高質量課后服務,切實保障“雙減”政策落地生根,從理想變成現實。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2024-05-2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2]都曉.“雙減”視域下課后服務的難點與進路[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4(3):121-132.
[3]蔣新秀,田夏彪,張一波.小學精準化課后服務模式的探析與啟示[J].教學與管理,2022(2):8-12.
[4]崔曉賀.開展校園法治教育的應對與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23(6):62-64.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