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開展主題學習活動,這是課程改革的題中之義。地方歷史資源作為“因地制宜”的重要資源,是初中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的沃土,將地方歷史資源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中,有利于延續歷史血脈,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南通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應當遵循本土化與個性化結合、體驗性與實踐性結合、歷史性與時代性結合、資源優化與教學創新等原則,切實提升育人實效,推動思政課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地方歷史資源;初中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5)01-0077-04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地方歷史資源存在于一定地域范圍,獨具地方特色,伴有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是地方人民的集體記憶,能夠激起地方人民對當地水土的深切情感。在教育領域,地方歷史資源對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價值觀以及提升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將地方歷史資源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中,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地方文化,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從而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
一、地方歷史資源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的可行性
(一)地方歷史資源是初中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的肥沃土壤
2020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要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運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緊密聯系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道理,深刻領悟為什么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2]。南通地區近現代史資源種類眾多,內容豐富,全市有近代遺址、遺跡、紀念館等300多處。有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的紀念碑、紀念館,有反映抗戰歷史的蘇中四分區反“清鄉”斗爭的史料陳列館,有與解放戰爭相關的蘇中七戰七捷的紀念碑、紀念館,有反映社會主義改造歷程的歷史實物,有記錄改革開放偉大歷程的大量物件等。這些地方歷史資源所蘊含的紅色基因、育人價值,歷史學科所具備的思想性、綜合性,決定了其與初中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的適切性,為新時代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講好思政課,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沃土。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是延續歷史血脈的有效載體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和《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都提出設立主題學習活動,將南通地方歷史資源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活動中,既有助于從地方歷史資源中汲取營養,使其成為有力抨擊“歷史虛無主義”的重要手段,又能使南通學子在熟悉的人物、地點、情景的創設中感悟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增強情感認同,堅定理想信念,從而達到學科育人的效果。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和歷史資源的傳承與發揚,強調“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3]。在主題學習中融入歷史資源,有助于傳承和弘揚地方歷史文化,增強對當地歷史的理解與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三)地方歷史資源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范疇
“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4]5將地方歷史資源的紅色基因和育人價值相結合,推動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是初中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實現立德樹人的深刻反映。南通地方資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等崇高理想和價值追求,是開展有關思想政治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家國情懷教育等主題教育的重要素材和現實載體。地方歷史資源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有助于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家鄉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傳承,增強他們的家鄉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通過探究南通地方歷史中的英雄人物、重大事件、紅色故事,學生可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發揮思政課鑄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見表1)。此外,南通地方歷史資源的融入,能夠促進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當代中國的國情和發展道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可以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問題,培養責任擔當和實踐能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
二、地方歷史資源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的實踐原則
(一)本土化與個性化結合的原則
南通地方歷史資源的最大優勢在于其本土化特色,它與學生生活的地區息息相關,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運用本土歷史資源進行教學,能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例如,通過講述南通抗戰英雄的事跡,學生會更容易理解歷史中的現實力量,甚至通過口述歷史或參觀本地遺址,更深刻地體會歷史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興趣、能力和認知水平,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活動,增強主題學習的自主性和參與感。
(二)體驗性與實踐性結合的原則
體驗性學習是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歷史事件背后的情感與價值。南通地區豐富的歷史資源為這種體驗性教學提供了可能。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南通的抗戰遺址紀念地或博物館,讓學生切身體會歷史的厚重感。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實踐性學習活動,如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抗戰老兵的訪談或歷史資料的整理,通過與歷史人物的親密接觸,增強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三)歷史性與時代性結合的原則
南通的地方歷史資源在當前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師應當幫助學生認識到歷史事件與當代社會問題的關聯性。例如,在講述南通抗日戰爭的英雄故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當今社會,抗戰精神應該如何繼承與發揚?學生可以從歷史人物的經歷中汲取經驗,反思自己在面對挑戰時應具備怎樣的精神品質。這種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結合可以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現實認同感,使主題學習更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在講解時同樣要注意做到論從史出、史由論證。教師尤其要注意不能違反真實性的原則,造成以論帶史、閹割史料、曲解本意等問題。”[5]
(四)資源優化與教學創新的原則
南通地方歷史資源的利用應強調資源的整合與優化,避免局限于單一的歷史材料。例如,教師通過多種形式來展現歷史事件:可以結合影像、口述歷史和檔案文獻等多種形式,還可以讓學生參與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在教學方法上,教師也應嘗試突破傳統的講授模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項目式學習、討論式教學等。創新的教學方式將南通地方歷史資源的優勢最大化,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題學習的效果。
三、地方歷史資源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的實踐路徑
(一)課堂運用,豐富主題學習內容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4]1,課堂是思政教育的主陣地,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南通學子生于南通,長于南通,對家鄉歷史倍感親切,南通地方歷史資源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中引入南通地方歷史資源,能更好地發揮思政課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南通地方歷史資源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新課導入中引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新課講授過程中引入,可以創設歷史情境、補充歷史細節;在課堂小結中引入,能夠升華愛國情感。
例如,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一學習主題時,講到九年級上冊第五課第二框《凝聚價值追求》時,可以結合1919年5月南通地方報紙《通海新報》發表的相關內容進行導入。時評《人心未死》的內容非常具有感染力,利用其中的內容設計一連串的問題,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及思維快速集中到本堂課的內容中來。“五四運動”的消息傳入南通后,南通學子積極聲援北京罷課學生,與日本帝國主義勢力抗爭。將相關材料引入,可以激發學生情感共鳴,使學生感受“五四運動”中南通學子的愛國熱情,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使得教學能夠順利過渡到新課講授環節中。
(二)課后作業,創新主題學習形式
“作業是一種學習活動,具有獨立育人品格”[6],是檢驗主題學習成果的重要途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與時俱進,在遵循培根育魂的價值邏輯和實踐規律的基礎上,依托南通地方歷史資源,將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布置形式多樣的主題學習作業。這不僅可以檢驗學生課堂學習效果,還能在作業中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在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這一主題學習時,布置九年級上冊第一課第一框《堅持改革開放》的課后作業,可以讓學生回家收集相關的老物件,感受生活中的歷史變革。學生在家中收集到了許多改革開放前后的老物件,如南通寶石花收音機、三元電視機、“桃花牌”電風扇等,內容十分豐富。學生也都依據長輩的講述,為各自收集的老物件制作了名片。學生通過探尋改革開放前后南通的變化、家庭生活的變化,對這段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每個學生的身邊,既有豐富的現實生活,也有無處不在的歷史。”[7]在本次作業設計中,學生通過尋找家中的老物件,聽家中長者講述南通改革開放的前世今生,切身感受到改革開放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有效消除學生與歷史之間的隔閡。通過感知改革開放在南通地區的積極影響,學生能夠產生對家鄉的自豪感,加強對家鄉歷史的認同感。
(三)課外活動,拓寬主題學習途徑
課外活動是主題學習的延伸,可以對課堂內容進行補充。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相關的課外活動,可以以實踐的形式,培育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在課外活動中引入南通地方資源的形式十分豐富,在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這一主題學習時,可以帶領學生實地考察南通淪陷警示碑、抗戰勝利紀念墻,參觀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等;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一主題學習時,講授《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這一課,可以引導學生對抗美援朝老兵進行采訪,感悟他們用行動詮釋的“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的深刻內涵;還可以舉辦紅色書信閱讀活動,培育家國情懷,以“書信傳真情——紅色書信小劇場”為主題,開展紅色書信閱讀活動并進行劇本創作,演繹書信中動人的紅色故事,感悟先輩們為革命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從中汲取榜樣的力量。活動旨在讓學生深入研讀南通地區的紅色書信,挖掘書信背后的感人故事與教育意義。通過劇本創作與演繹,學生不僅能夠鍛煉辯證思維與創新能力,更能在情境中深刻感悟先輩們的革命精神,從而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地方歷史資源可以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資源的重要補充,能夠拉近紅色文化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興趣,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榮譽感。將“南通近現代史”資源整合成圖片、視頻、圖文資料等,借助談話法、小組合作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自然地將其融入主題學習活動中,能夠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2]習近平在湖南考察時強調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 "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湖南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0-09-19(1).
[3]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 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理論導報,2021(6):52-5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5]薛偉強,范紅軍,陳志剛.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126.
[6]孫杰.大作業觀:撬動思政課育人進階[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2(4):33-36.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3.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