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國際組織人才是新時代地方外語高校積極承擔服務國家和地方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一項重要使命。文章以四川外國語大學為例,凝練出該校以培養學生的全球勝任力為導向,依靠市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和一流課程打造知識素養教學模塊,以學校與重慶圖書館“館校協作”打造未來青少年學習中心為依托,建設以實踐課程、實踐社團、實踐基地“三實共育”為特征的國際組織人才實踐實訓體系,為從地方外語高校視角探索創新國際組織人才自主培養模式提供借鑒。
[關鍵詞]國際組織人才;自主培養;全球勝任力;實踐實訓體系;高校人才培養;地方外語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02-0128-05
培養國際組織人才是地方外語高校積極承擔服務國家和地方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一項重要使命。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開得越來越大,急需培養一大批具有全球勝任力的國際組織人才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地方外語高校往往面臨全球性或者區域性國際組織實習實踐機會不足的現實,創新有利于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國際組織人才實踐實訓體系成為地方外語高校培養應用型涉外人才的突圍之舉。四川外國語大學作為地方外語高校,依托學校外語優勢和新文科跨學科資源交叉融合機制,立足地方區位優勢與特色資源稟賦,構建了以培養學生全球勝任力為導向,依靠市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和一流課程打造知識素養教學模塊,以學校與重慶圖書館“館校協作”打造未來青少年學習中心為依托,建設以實踐課程、實踐社團、實踐基地“三實共育”為特征的國際組織人才實踐實訓體系。該體系被證明可以較為有效地培養具有較好的國際視野、學術水平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涉外人才。
一、新時代需要創新國際組織人才自主培養模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提出了明確要求[1]。高校要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建立完整的、貫通的、全鏈條的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模式 [2]。新文科建設、核心素養培育以及國際化人才培養是我國教育部門近年來針對提升學科內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而提出的教育舉措。在新文科理念指引下,地方外語高校積極探索通過學科交叉融合,聚焦人才自主培養,著力造就新時代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吸納能力和國際輸送能力。新文科建設需要注重價值觀引領,國家認同、全球關懷這兩個重要元素的情感內核需要貫穿于國際組織人才培養過程始終。
隨著中美戰略競爭的加劇以及地區沖突和危機延宕不絕,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組織成為我國提升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和塑造力的重要平臺。我國提出一系列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理論、新實踐,這些理論與實踐的落實,需要培養一大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具有國際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等要求,要貫徹落實這一戰略部署,地方外語高校需要更加注重構建國際組織人才自主培養體系。
開展實踐教學是高校培養涉外人才核心素養必不可少的步驟,創新培養學生全球勝任力導向的國際組織人才實踐實訓體系,特別是創建“在地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實踐實訓體系,成為培養國際組織人才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所謂“在地國際化”指的是利用所在地本土資源開展國際化交流活動,提高學生利用所在地國際化資源開展國際化交流技能和行動能力??紤]到所處地理環境的國際化水平有高有低,地方外語高校面臨國際多邊和區域國際組織實習實踐機會供給不足的常態化問題;國際組織實習崗位具有稀缺性,將學生全部送去國際組織實習不具備現實操作性。在這一背景下,國際組織人才實踐實訓體系構建需要結合本地國際化資源,聚焦培養學生應該具備的語言、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綜合素養。
二、以培養學生全球勝任力為核心的國際組織人才實踐實訓體系建設
所謂全球勝任力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個人在國際與多元文化情境中進行有效學習、工作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國際教育界關于全球勝任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冷戰結束和全球化進一步發展,學界開始關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養的核心素養問題,一些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逐漸建立起全球勝任力人才標準體系。早期全球勝任力關注知識、同理心、支持、外語能力、工作表現 [3]。1997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提出了“全球勝任力”概念,通過發布全球勝任力研究報告,構建了21世紀技能和素養培育的整體框架 [4]。它將全球勝任力界定為三種能力:溝通取得相關成果的能力、建構人際關系能力、規劃未來能力[5]。 2018年,經合組織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增加了全球勝任力評估,通過公開排名方式公布各國教育系統的水平和人才產出質量,對國際教育治理產生了重要影響[6]。
聯合國作為全球最具權威的國際組織,將全球勝任力作為招聘的主要參考條件,涉及與勝任工作直接相關的技能(skills)、特質(attributes)和行為(behaviours)的結合[7]。通過梳理聯合國秘書處發布的《聯合國未來勝任力報告》《聯合國勝任力發展——實踐指南》等報告,可以發現聯合國關于國際公務員任職的核心素養包括3項核心價值觀、8項核心勝任力和6項管理勝任力共計99項闡述各項價值觀或勝任力的行為指標[8]。其中,致力于讓公民過上健康圓滿的生活,具備應對當地和全球挑戰的技能、價值觀、心態和知識,成為踐行全球勝任力素養培育的具體路線圖[9]。
就國際組織強調的全球勝任力核心素養而論,全球勝任力涉及價值認同、思維方式、個性特質、交流能力和專業知識五個方面,這意味著地方外語高校國際組織人才培養需要注重培養價值引領、語言能力、專業技能、綜合素養四個維度的核心競爭力。
伴隨著我國崛起并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我國需要儲備一大批國際組織人才。2024年,我國足額繳納聯合國常規會費數額達到4.81億美元,占比為15%,約是日本的1.9倍,德國的2.5倍。根據我國對聯合國的會費貢獻和地域分配原則,聯合國系統中的中國籍國際職員實際比例遠低于其應占比例,高級職位數量也偏少,代表性嚴重不足。新形勢下,將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國際組織人才納入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當中,已經成為我國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
國內關于國際組織人才自主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清華大學早在2016年就提出將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創新人才作為學校教育目標,比如通過與被稱為“西點軍?!钡拿绹戃妼W院共同培養學生的軍事專業素養以及跨國跨文化學習與合作交流能力[10] 。我國各大外語高校結合自身語言優勢與特色,創新實踐中國特色全球勝任力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比如北京外國語大學創建北外學院和國際組織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創建卓越學院,四川外國語大學創建國際組織人才實驗班等,以學院建制推動國際組織人才培養,而西安外國語大學將外語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旨在培養服務國家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卓越人才。
地方外語高校國際組織人才自主培養具備一系列特征:一是開展立足于培養外語水平、學術水平和實踐能力并重,具備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高素質涉外人才的改革。二是探索完善國際化人才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體系,主要借助多元學科融合式培養(如“外語+專業”或“專業+外語”)和兩三門聯合國通用語種的復語式培養(如外交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復語專業人才班)。三是通過豐富多元的海外學習項目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使學生全面提升綜合素質、拓寬國際視野以及增強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具有“三實共育”特征的國際組織人才實踐實訓體系建設實踐探索
四川外國語大學地處重慶市,為國家最早設立的四所外語專業高等院校之一。重慶是國家中心城市之一,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2024年,重慶市政府在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這對重慶市高校加快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高素質以及懂外語即具備“一專多能”的國際組織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川外國語大學經過十余年探索與實踐,形成了以培養學生全球勝任力為導向,以“三實共育”為特征的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模式。所謂“三實共育”指的是實踐課程育人、專業社團實踐育人,以及通過引入重慶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搭建文教系統立體實踐基地平臺,探索文教系統融合育人新模式。
價值引領、課程為基。四川外國語大學國際組織人才實踐實訓體系建設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確立了學生“懂世界、講中國、筑夢想”三位一體的思政素養培養目標。實踐課程設計強調開展一流課程模塊化教學,以及在思政名師團隊帶領下進行理論學習與實踐實訓活動。國際組織人才知識素養模塊所涉及的理論知識課程,如聯合國研究、領事與僑務等課程都是重慶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與重慶市一流課程,時政視聽說、外交外事模擬技能為主的實踐課程也是國家級、省部級一流課程教師團隊集體打造的,力爭將課程專業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學生研究并應用理論知識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四川外國語大學可能是為數不多的將20%左右的實踐課時寫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高校,每門專業課都安排有實踐學時,鼓勵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豐富多元的實踐實訓活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展包括模擬聯合國大會、外交風采季、領事保護情景劇大賽以及模擬政協提案等豐富多元的實踐實訓活動。
四川外國語大學實踐課程的另一大特色是每學期設置專門的“實踐教學周”?!皩嵺`教學周”由學校教務處牽頭,各學院結合各自的特色與資源積極籌劃,開展為期一周的實踐教學系列活動。這個實踐周由各個學院基于學院資源特色和人才分類培養目標,內容圍繞基礎類、綜合類、勞動類、創新類四種類型設計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活動。其中,基礎類主要關注學生知識維度,以校內外專家講座為主,涉及科研學術、學業規劃等內容。綜合類主要是通過朋輩教育方式關照學生特別訴求,比如分享升學就業、學科競賽等經驗,塑造學生團結協作、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勞動類和創新類項目所占比重最大,旨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其形式包括設立求職就業工作坊,組織開展各類外交外事模擬專業競賽、時事辯論賽、情景劇模擬以及論文寫作指導與比賽等。
專業社團實踐育人,就是通過類似游戲的方式,讓學生親自體驗和操作,助力其理解科研創新類、專業賽事類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種種關節,培養其自我審視能力、團隊協作力、責任心和領導力。四川外國語大學擁有全國知名度很高的專業社團,比如模擬聯合國協會等。專業社團通過組織參賽、辦會、參與社會志愿服務等方式,嵌入國際組織人才實踐實訓體系。
組織學生參賽的主要目的是“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通過專業競賽檢驗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辦會實際上是進行以項目為基礎的能力建設,辦會過程中往往需要在不確定的情況下進行決策,需要隨時補救隨時調整,這種不確定性可以很好地彌補課程教學理論有余、真實不足的缺陷。整個辦會過程也是進行朋輩教育的過程,需要學生發揚主動學習與探索精神。參與社會志愿服務主要是通過專業社團“進中學”,引領中學參加模擬實踐活動,加強中學生國際理解力教育。
四川外國語大學學術社團實踐育人取得了豐碩成果,截至2024年12月,共獲國家級榮譽超過240人次,省級、市級獎項450人次,超過50人成功申請到聯合國系統以及其他國際組織或者非政府組織進行實習或工作的機會?!斑M中學”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模擬聯合國社團與重慶圖書館合作進入重慶市區中小學進行聯合國知識普及和模擬聯合國大會的實操培訓,受益者達到300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通過建設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資源,讓優質實踐教學資源發揮出更大的社會效益。
“館校協作、文教融合”是四川外國語大學國際組織人才實踐實訓體系建設的特色。所謂“館校協作”指的是通過與重慶圖書館共建文教系統協同育人實踐基地,利用其聯合國館藏數據庫等特色館藏資源,共建未來青少年學習中心,探索文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實踐教學模式。重慶圖書館是中國大型綜合性的公共圖書館,是重慶市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擁有豐富的特色館藏資源,如聯合國托管文獻數據庫、羅斯??偨y圖書館、史迪威將軍閱覽室等,并作為重慶市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和科普基地組織多種類型的公共服務活動,是構建校地文教系統協同育人實踐基地的最佳合作單位?!拔慕倘诤稀钡木唧w體現包括利用重慶圖書館上述特色館藏資源開展中外人文交流,將其涉外專業課程體系、教學資源、實習實訓等方面的豐富資源引入學校,開展包括專業課程建設、師資派遣、師資培訓、教學實施、課程實訓及項目實訓等工作,為學生涉外能力鍛煉提供高質量的教學和實習實踐服務。雙方自2018年共建協同育人實踐基地以來,共同搭建起以建設未來青少年學習中心為載體的立體的文教融合育人體系,涉及“聯合國托存圖書館與國際理解力培養”“智慧圖書館與數字素養提升”“聯合培養基地與社會實踐能力拓展”“志愿服務基地與志愿服務團隊組建”等項目。雙方積極推動實踐教學內容的項目化、教學形式的在場化以及教學師資的復合化,通過革新實踐教學模式,推動重慶圖書館協同育人實踐基地在實踐型涉外人才培養過程中實現其獨特價值。
“館校協作、文教融合”的實踐育人平臺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是搭建起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實踐實訓平臺,包括重慶(成渝地區)青少年模擬聯合國大會平臺、“進中學”中學生國際理解力培訓、中國青年對外文化交流志愿者項目等諸多平臺,成為重慶市乃至全國高校實踐型涉外人才培養的標桿。2022年,四川外國語大學與重慶圖書館成功申報“中國志愿服務先進典型案例最佳志愿服務項目”并獲得了國家級志愿服務最高獎。二是從文教融合育人中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孵化出市級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2021年,四川外國語大學與重慶圖書館成功申報并建立了重慶市公共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并于2023年招收了第一批公共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這是目前我國省級公共圖書館界首個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將為重慶市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培養和輸送具有全球勝任力的高層次人才。2023年,未來青少年學習中心成功申報重慶市文旅委最佳實踐激勵推廣案例。
四、結語
新時代大國外交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對地方外語高校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四川外國語大學國際組織人才實踐實訓體系建設為例,探討了新時代地方外語高校如何借助本土國際化資源搭建平臺,推動實踐型涉外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探索。經過十余年探索,四川外國語大學形成了以培養學生全球勝任力為導向,以實踐課程為基礎,融入價值引領,通過與重慶圖書館館校協作,搭建起以實踐課程、實踐社團、實踐基地“三實共育”為特征的國際組織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并對其特色與實施效果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探討。
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建設需要持續培養一大批具有全球勝任力的國際組織人才。2022年4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其中提到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新時代中國青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認識世界、融入世界。國際組織人才培養需要激發青年積極參與全球和地方的安全治理、發展治理和文明交流的內驅力,積極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事業中。新文科視域下,地方外語高校需要基于本土資源稟賦,從全球勝任力的能力要素模塊建設、民族與國家的身份認同、國際規則認識與利用等角度,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實踐型涉外人才,以助力國家和地方實行更高水平開放和實施國家人才強國戰略。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 年 10 月 16 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萬曉紅,李京宇.“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實踐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8):87-90.
[3] Educational exchange and global competence [EB/OL]. [2024-04-29].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368275.pdf.
[4] 鄒麗麗,郭瑞.核心素養培育的國際取向:基于PISA全球勝任力報告的思路與借鑒[J].世界教育信息,2022,35(2):21-25.
[5] Competence framework 2014[EB/OL]. [2024-04-29].
https://www.oecd.org/careers/competency_frame?
work_en.pdf.
[6] 丁瑞常.從“國際教育政策論壇”到“全球教育治理參與者”:經合組織在教育領域的角色流變[J].教育學報,2020,16(5):87-96.
[7] UN Offic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mpetency development:a practical guide [EB/OL]. [2024-04-29]. https://hr.un.org/sites/hr.un.org/files/Un_competency_development_guide.pdf.
[8] 滕珺,曲梅.聯合國未來勝任力模型分析及其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3(3):5-7.
[9] UNESCO. 2030年教育:仁川宣言和行動框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4[EB/OL]. [2024-04-29].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45656_chi.
[10] 房雯,鐘周,張傳杰,等.清華大學—西點軍校全球勝任力培養雙向交流項目的經驗與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36(12):22-26.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