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智慧教育資源的合理運用已成為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們見證了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的持續發展、智慧教育資源在校園中的廣泛應用,這些都為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每一位學習者、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技術支撐與創新思路。然而,在這一發展進程中,包括部分智慧教育資源適用性不強、教師在實踐中缺乏深度應用等諸多現實問題隨之出現,一些學校甚至出現資源閑置浪費等現象。這背后反映的是相應設備功能單一、技術支持有限、教師數字素養有待提升等現實難題。如何盡可能克服使用障礙,使智慧教育資源對師生而言好用、愛用,促進教師的智用、融用,成為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面臨的重要挑戰。
筆者所指的“融用”屬于智慧教育應用的新階段,也是本文論述的重點。它強調將智慧資源視作教育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標志著師生從對資源的初步接觸到深度融合、創新應用。比如,平板電腦、智慧筆等不僅是輔助教學的消費品,更是賦能教育革新的生產資料。為促成智慧教育資源從閑置到融用的轉變,筆者認為可嘗試作出如下努力。
轉變觀念:樹立科學的資源應用觀
首先,相關教育工作者應清晰認識各類智慧教育資源的應用價值,從傳統的、封閉的、靜態的資源應用觀轉變為開放的、創新的現代教育理念。為此,應首先跨越數字思維鴻溝,破除數字化智慧教育資源應用的思想障礙。因為這種由于個體或群體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等方面的差異導致的數字思維鴻溝,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個人、組織乃至國家在全球數字化競爭中的地位和發展。跨越數字思維鴻溝的關鍵在于提升數字素養,即加強對數字技術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以及在數字化環境中有效溝通、協作和創新的能力。其次,要明確資源對教育的影響往往不是線性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展現完整潛力。阿瑪拉定律曲線揭示了人們對新技術反應的普遍模式:在新技術出現初期,人們往往過分樂觀,高估了其短期內的影響;而當這項技術的現實影響逐漸顯現時,人們往往又會低估其長期潛力。舉例來說,在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剛興起時,有人預測它將徹底取代傳統教師的角色,甚至預言教師這一職業將會消失。然而現實情況是,教師在教育領域中依舊承擔著重要角色,與此同時,如今MOOC已成為教育教學的應用常態。阿瑪拉定律提醒我們,在評估和應用新資源、新技術時,應保持理性和遠見。同時,持久的耐心和不斷實踐也非常重要。
思維升級:促進資源的深度應用
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各項政策的出臺也標志著教育領域從簡單的信息化應用向深度融合和全面數字化轉型邁進。在此背景下,傳統碎片化、淺表化、短程化的資源應用模式難以契合數智時代教育教學變革需求,相關教育工作者的思維升級勢在必行。
系統思維:智慧教育資源應用需從局部轉向系統視角。例如,平板電腦和智慧紙筆等工具的應用,可以從課堂學習拓展至學生的整個學習周期,涵蓋課前預習、課堂互動、課后復習等重要環節,以構建學生連貫的學習路徑,有助于他們實現個性化、高效學習,同時,有利于提升他們依托新技術開展學習的能力。此外,要關注學生、教師、資源和技術間的相互作用與協同效應,全面優化教育資源應用效果,以系統性的視角更有效地推動教育的創新性發展。
整合思維:整合多種資源和技術,助力學生自主學習。在智慧教育的學習生態系統中,可將在線課程、虛擬實驗室、數字圖書館等資源有機整合,構建互聯互通的資源網絡,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教學效果。以青島市嶗山區實驗初級中學為例,該校整合嶗山區數字基座、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及青島市智慧教育平臺等優質資源,打造了一個全面的教師備課資源平臺。整合之后的平臺不僅優化了學校的資源庫和校園云平臺網絡資源,還為教師豐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了便利。同時,這些資源向學生開放,學生可按需選擇學習材料和工具,自主探索、深入學習,以此幫助他們實現自我提升、培養終身學習能力。
問題思維:需求牽引、應用為核、育人為本。當下,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飛速發展,推動智慧教育資源深度融合、創新應用持續深化,其作用范圍已突破輔助教與學的范疇,拓展至課后服務、教師專業發展、家庭教育等諸多領域,如VR等資源呈現具身化、沉浸式和動態生成的特點。無論擁有何種智慧教育資源,具備相應條件的師生都應充分利用資源,從自己的實際需求出發,挖掘這些資源的潛力,對照教學、研究、評價、管理、家校合作及學習等方面的難題,思考資源的深層次應用方式。
發展思維:提升學校教育工作者的數字素養至關重要。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學校管理者須加強自身的數字化轉型能力,超越單純的工具使用,敏銳感知外部環境變化,引領學校的全面變革。為此應深化數字化轉型理念與方法認知,立足學校高質量發展,系統規劃、創新應用智慧教育資源;提高利用各類資源、數據和教學工具的能力,推動教學和管理的持續發展;加強與團隊成員的溝通、協調,協同推進學校智慧教育資源的建設與應用。一線教師應增強創新意識,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嘗試借助智慧教育資源進行翻轉課堂、項目式學習、個性化學習等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嘗試,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利用各類資源為學生構建全面而高效的學習支持系統。
長效治理:保障可持續地有效利用
規范標準,嚴把智慧教育資源與服務質量關。相關政策制定者,尤其是政府,要在宏觀層面上統籌規劃數字資源建設的標準,以推動數字資源服務科學化、規范化,減少用戶在篩選資源時的時間成本。一是制定數字資源質量標準,為資源建設者提供明確的參考依據;二是在技術標準上,確保統一性、適用性和兼容性,明確數字資源的分類、編碼、接口等技術指標,以實現技術層面的資源共享無障礙;三是在版權方面,強調資源版權的合法性,明確版權歸屬和使用規則,確保資源使用不侵犯他人權益,并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四是規范數字資源建設開發的流程標準,明確數字資源開發、審核、發布、使用和評價等環節的目標和實施規范等。
示范引領,輻射帶動優質智慧教育資源生成。智慧教育資源的“大眾化”使得師生可選擇的資源顯著增加,然而其質量參差不齊。一線教師在資源開發、搜集、篩選和應用創新方面存在能力短板,急需優質數字資源應用的示范案例。有關部門可以組建由杰出專家學者、優秀校長、教師和企業代表組成的頂尖資源團隊,開展專項研究,開發優質資源和應用模式進行示范引領。對于學校而言,可以整校推進,積極參與共建共享項目,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廣泛傳播和深入應用,營造開放共享的資源環境,進而使更多師生因此受益。
加強動態監管,完善資源與服務的評價體系。我國在數字資源配置和應用中面臨質量不均、應用低效、服務不足等諸多挑戰,這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客觀有效的監管評價體系。缺乏有效的監管、評估和問責機制,就難以及時發現并解決企業和學校智慧資源建設、配置過程中的問題,不利于數字資源的健康發展??梢哉f,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是構建健康數字教育資源與服務生態的關鍵。
綜上,智慧教育資源的合理應用不僅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還關乎教育公平性、質量提升及師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當下,各方主體均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通過更新觀念、拓展思維和改進方法,充分挖掘智慧教育資源的應用潛力,使其成為推動教育發展的強大引擎,努力構建更加開放、包容且高效的教育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