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教育改革有了多元發展的內容和平臺。南京市江浦實驗小學在國際理解課程的背景下,推出了“一帶一路·校園藝術節”主題系列活動,目標設計以和平文化為理念,以素質教育為重心;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基礎,以培養“世界公民”為目標;以美育為內核,以全面發展為目的?;顒觾热葜饕譃楹铣?、器樂、舞蹈、美術、戲劇五個模塊構成。該實踐活動尊重主體性,促進了學生的自我實現;具有創新性,鼓勵了學生的創意表達;重視跨學科性,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倡評價多樣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旨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民族自信、世界胸襟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 “一帶一路”;校園藝術節;活動設計;課程融合
新時期的教育改革工作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后有了更多元發展的內容和平臺,同時要求教育者們擁有更開闊的世界觀和教育觀,以大格局和高眼界創設課程內容,培養出具有新時代“世界公民”意識的、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優秀人才。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南京市浦口區江浦實驗小學以“一帶一路”的理念為指導,在構建國際理解總課程中,圍繞藝術教育開展了“一帶一路·校園藝術節”主題系列活動。從2018年開始,江浦實小著手“蓄力課程”的打造;2020年“在教室里眺望世界:‘一帶一路’國際理解課程的建構與實施”被確立為南京市基礎教育內涵建設項目,2021年又成功立項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其中校園藝術節系列活動成為國際理解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學生學習世界多民族文化藝術的活動基地,也是展示素質教育實踐成果的平臺;既是一扇從校園眺望世界的窗戶,也是學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場域。
一、“一帶一路·校園藝術節”之目標設計
國際理解教育理念的落地需要融入學?;A教育中,在深度理解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此,江浦實小“一帶一路·校園藝術節”活動做出如下的活動目標設計:
(一)以和平文化為理念,以素質教育為重心
國際理解課程的核心價值取向是“和平文化”,其意在于各國各族文化是平等的、共榮的?!耙粠б宦贰背珜У摹皟瀯莼パa”和“自愿平等”的內容更是體現了“和平”“和諧”的思想,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體現于“以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的價值觀中。
江浦實小的辦學理念圍繞著“和”字展開,校園園林命名為“和園”,其意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強調師生之間的平等和溝通;重視學科文化的共榮與和諧,力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小能人、小強人、小主人”。
(二)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基礎,以培養“世界公民”為目標
國際理解課程內涵的核心之一在于“理解”,而“理解”的前提是“平等”和“尊重”,既要用寬闊的胸懷去容納文化藝術的差異,也要在理解他人的過程中使他人更加理解我們的文化。所以“一帶一路”的精神是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并非單純地吸納他國文化藝術,而是在堅定的“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博覽兼照。
藝術節活動內容重視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如京劇、書法教育等素質教育,意在讓學生立足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讓學生在對中華傳統文化認同并喜愛的基礎上,體驗、學習并展示他國的藝術文化,從而增強全球意識,開闊文化視野,提升溝通能力,成為“世界公民”,有“世界公民”的使命和擔當。
(三)以美育為內核,以全面發展為目的
教育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多種智能,它們在個體的智力結構中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它們在每個個體身上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
文學作品、民族音樂、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要想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的培養以重視學生多元發展為前提。校園藝術節系列活動為有不同特長的學生提供了學習和展示舞臺,為他們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從而打造一個“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校園活動環境。
二、“一帶一路·校園藝術節”之活動內容
“一帶一路·校園藝術節”以尊重主體性、具有創新性、重視跨學科性及鼓勵評價多樣性為主要特點,并圍繞著美育的內容充分展開,主要分為合唱、器樂、舞蹈、美術、戲劇五個模塊,分別是:
(一)“一帶一路·聲入童心”校園合唱節活動
合唱展示活動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展示,其目的在于全員參與,做到“班班有歌聲,人人都參與”。音樂教師們經過研究,將“一帶一路”國家進行區域上的劃分,并收集整理了各個區域內膾炙人口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形成合唱節歌曲曲庫,供各個年級和班級挑選。每個班級的學生利用音樂課和課余時間進行學唱和排練,班主任擔任班級合唱團的指揮。
(二)“一帶一路·樂星璀璨”校園器樂秀活動
器樂秀為學生開辟一方展示演奏才能的天地。在校園內每周進行的“樂星教室”器樂才藝展示活動中,演奏者可以自行選擇與“一帶一路”國家相關的樂曲,難易程度不限,表演方式不限。學生既可以樂器獨奏,也可以組成小型樂團相互配合。這樣一來,學生在活動中不僅能夠學會合作,培養團隊意識,還能夠提升器樂技藝。
(三)“一帶一路·舞彩童年”校園藝術節之舞蹈展示活動
由于小學階段的舞蹈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廣受學生喜歡的美育內容,江浦實小的藝術節舞蹈展示活動內容有別于專業的舞蹈表演,其中不僅有校舞蹈社團中專業舞蹈隊的參與,還有非舞蹈專業的學生表演集體舞。表演內容是能充分反映“一帶一路”國家風俗文化的標志性舞蹈。
(四)“一帶一路·童畫世界”美術作品展
江浦實小的“一班一國”看“一帶一路”游園活動為藝術節的美術展提供了大量優秀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是各個班級的學生圍繞“童眼看世界”這一主題所繪制的,美術作品收集后再由教師評選出最有國家和地域代表性的畫作參加“一帶一路”專題畫展。美術成果展覽不局限于畫作,還有學生利用廢舊物品“變廢為寶”所設計出的能夠反映異國文化的服裝,整個美術展匯聚了學生的奇思妙想,將獨特創意展現得淋漓盡致。
(五)“一帶一路·歡劇一堂”校園戲劇節
江浦實小校園藝術節戲劇展示活動由英語話劇、音樂劇等構成。其內容建立在實小講壇、實小話劇節及英語節的成果之上。由各學科老師齊力作為指導教師,將歌曲演唱、表演、口語表達匯聚成一個個跨學科的成果。戲劇節中的節目以絲綢之路上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傳說和故事為素材,比如用英文話劇的形式表演《阿凡提賣樹蔭》的故事,不僅有新意,也引得觀眾忍俊不禁;也有用小型的音樂劇講述戰爭故事,表現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表達出學生渴望美好生活、呼吁世界和平的心情。戲劇節的每一個作品都是師生共同創造的成果。
三、“一帶一路·校園藝術節”之實踐成效
江浦實小校園藝術節形成了煥發教育情懷和文化特征的特殊場域,有著獨特的魅力和可能性,是課程融合的重要途徑和顯著標志。它作為“一帶一路”國際理解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五年的實踐過程中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尊重主體性,促進了學生的自我實現
藝術節活動開展過程中應堅持“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重視學生在活動中實踐和體驗。學生學習活動的方式既是學生在活動中運用的,也是要學生通過活動去形成的。知識是間接的知識,而形式上表現為“直接的”探索活動。學生能夠在藝術節大大小小的舞臺上展示、切磋和探索,參與活動的經歷是促進學生自我實現的催化劑。
(二)具有創新性,鼓勵了學生的創意表達
創意實踐能力是《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四大核心素養之一。在藝術節系列活動中,學生的創新能力被充分激發出來,如演唱同一首歌曲,學生提出了多種歌曲處理、表達方式;七彩顏色在學生筆下勾畫出風格迥異的作品;更有“一帶一路”的民族服飾設計,斗巧爭新。學生在活動中從構思到實踐再到最后的作品展示,無時無刻不在彰顯自己的創意和個人風格。
(三)重視跨學科性,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國際理解課程的教育讓學生能用寬容理解的態度去面對不同文化,具備知識上融會貫通的能力。校園藝術節的活動鍛煉的就是一種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如英語話劇表演考驗學生平時的單詞儲備量和口語水平,同時學生也要具備表演及歌唱能力;舞蹈節目需要扎實的舞蹈基本功,同時也體現了學生的音樂素養;學生唱好不同國家民歌的同時還需要擁有學習語言的能力等。
(四)提倡評價多樣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優化評價機制,藝術課程的學習評價要能夠服務于學生的身心發展。藝術節活動評價的多樣性給予了學生更多的進步空間和學習信心,如評價角色有班主任、科任教師、家長、網友及學生;評價方式有網絡投票、現場投票、問卷調查等等。教師要堅持使用多樣的評價方式,“不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學生”,在尊重每個學生個體性的基礎上去賦能、點亮、喚醒。
四、“一帶一路·校園藝術節”之經驗反思
通過在實踐活動后的復盤和反思,江浦實小“一帶一路·校園藝術節”有以下幾點仍需要重視和完善:
(一)要明確藝術節活動內涵,與德育工作緊密結合
活動內容不僅需要在宏觀上把控,還需要在微觀上滲透。例如,在合唱節中,我們要在學唱之前就組織學生學習“一帶一路”的路線、國家及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等知識,讓學生明白何為一帶一路,我們為什么學唱他國的民歌。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不忘根不忘本,才能在文化理解的基礎上更好地做到弘揚傳承。
此外,教師要重視藝術節活動背后思想道德及價值觀的浸潤教育,既要加強德育的宣傳引領作用,又要將“一帶一路”精神深化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之成為校園集體所認同的一種價值觀,從而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園精神品牌。
(二)要明確藝術節活動目標,與校本課程深度結合
藝術節在實踐的過程中存在準備不夠充分、排練時間緊張的問題,內容多,范圍廣,缺乏事先的精心準備,令很多師生一時間都手足無措,此外學生缺少對活動的復盤,老師缺少對活動目標達成度的反思。這些問題說明目前我校的藝術節還欠缺規范化和科學化,所以需要將校園藝術節納入校本課程體系當中,與學科整合,以《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指導,構建完整的課程體系。學校應像備一節精品課那樣明確三維課程目標,將“一帶一路”藝術美育內容開發成根據學生的需求,指向多元、內涵豐富、實踐性強的課程,讓師生在日常的學習中親身實踐,有所積累。
(三)要尊重藝術節的活動主體,與素質教育深度融合
學生是一切教育活動的主體,所以藝術節需要讓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無論是合唱還是舞蹈,是器樂還是繪畫,藝術節都不能忽視多數兒童,不能變成少數有才藝的學生的舞臺。相反,可以降低表演的門檻,不用單純的好壞評判節目的質量。要把活動交到學生手中,讓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讓學生成為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評價者。
“一帶一路·校園藝術節”的設計與開發既是“一帶一路”國際理解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校本課程展示與實踐的媒介和平臺。在當下倡導“五育”融合、“五育”并舉的教育背景下,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充實了我校的素質教育內容,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提供多樣實踐的場域和豐富路徑,力求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民族自信、世界胸襟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戰秉聚. 多元智能理論及其對素質教育的啟示[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3.
[2]郭華.深度學習的關鍵是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J].人民教育,2019(Z2):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