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探討了幼兒園名畫欣賞活動的理論基礎、教育目標及其實施效果?;诙嘣橇碚摵徒嬛髁x學習理論,名畫欣賞活動可被視為促進幼兒審美能力和認知發展的有效手段。名畫欣賞活動注重游戲化學習和互動參與,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和表達欲。實踐表明,名畫欣賞活動不僅能提升幼兒的藝術表現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關鍵詞] 幼兒美術教育;名畫欣賞;審美能力;游戲化
一、幼兒園名畫欣賞活動的理論基礎
(一)幼兒藝術教育的理論基礎
1.多元智力理論
多元智力理論由心理學家 H.E.加德納(Gardner)提出,認為人類智力并非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傳統智力理論僅測量了語言和數理邏輯,忽視了其他潛在的智力能力。多元智力理論提出每個個體至少具備八種智力能力:音樂—節奏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言語—語言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身體—動覺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自然觀察智力。在實踐中,個體不僅具備某種類型的智力,而且發展了一套獨特的上述智力能力的組合體系。多元智力理論雖然在心理學領域中受到了很多批評,但它在教育領域頗受歡迎,許多學校接受了這個理論并且在具體教學中強調個體的差異性和教育對象的多元發展。
在幼兒園名畫欣賞活動中,多元智力理論提供了活動設計的理論基礎。在名畫欣賞活動中,幼兒通過觀察、分析畫面結構,辨識色彩和形狀,視覺—空間認知得到培養,空間智力不斷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討論與交流畫作所傳遞的情感和內容,能夠培養幼兒的語言智力和交流智力,增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
教師在活動中可布置多種形式的任務,讓幼兒嘗試使用多種方式理解和表達畫作內容,將多種智力體現在活動中。例如,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模仿畫作中的人物姿勢神態,幼兒的身體—動覺智力將得到發展。又如,教師引導幼兒體會畫作情境,可以培養幼兒音樂—節奏智力??傊嘣橇碚摓橛變簣@名畫欣賞活動提供了多維度的設計和實施方向,使其既能滿足藝術教育的目標,也能促進幼兒各種智力的協調發展。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結果,而是個體主動建構而成的。學習是個體運用自己的經驗與環境互動導致的新舊經驗反復的雙向作用而主動建構意義、獲得知識的過程。皮亞杰提出的認知建構主義強調兒童在動手操作中建構知識,維果茨基的社會建構主義則強調在互動與社會交流中建構知識。因此,根據建構主義觀點,幼兒園名畫欣賞活動應關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和建構新的知識。
在名畫欣賞活動中,教師應營造開放的環境,強調互動性和體驗性,讓幼兒自主探索和表達。通過觀察、提問、討論等方式,幼兒不斷建構對名畫的理解。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創設豐富的情境,將名畫的內容與幼兒生活聯系起來,幫助幼兒在情境中建構對藝術的理解。例如,在欣賞《向日葵》這件作品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觀察園內花壇中的向日葵實物,并通過涂色、拼貼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幼兒將名畫內容內化為個人的表達,建構對作品的個性化理解。
(二)名畫欣賞活動的教育目標
1.培養審美能力
發展審美能力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目標。審美教育不只是單純地學習美的知識,而是要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具備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名畫欣賞活動通過引導幼兒觀察、感受、體驗藝術作品的色彩、構圖、情感等,培養他們的審美判斷,從而提升幼兒的審美感知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具體而言,在名畫欣賞活動中,幼兒通過觀察和感知畫作的細節,學會辨識色彩、形狀、線條等,逐步建立審美判斷。這個過程的討論和分享環節,又能引導幼兒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與感受,使得審美能力在互動和表達中得到提升。
2.加深文化認知
名畫是文化載體,通過欣賞不同的名畫,幼兒可以接觸到豐富文化內容,感受文化的多樣性,加深對自然、歷史、社會等方面的認知。欣賞西方古典作品,幼兒可以接觸到西方文化中的神話故事和民間文化;欣賞中國傳統名畫,則能讓幼兒體會中國古代哲學與和合的生活方式。
在具體的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介紹畫作的背景和創作過程,引導幼兒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意義。幼兒通過欣賞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名畫,可以強化對多元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接納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
(三)活動設計的原則與方法
1.游戲化原則
幼兒的學習以游戲為主要方式,這是由幼兒的認知特點決定的。名畫欣賞活動遵循游戲化原則,能夠有效激發幼兒的興趣,讓他們在欣賞名畫的過程中提升藝術感知能力。游戲化原則要求將藝術欣賞轉化為趣味游戲活動,以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感受作品。例如,教師可以將名畫內容制作成拼圖,讓幼兒通過拼圖游戲感受作品的構圖和色彩;或者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幼兒模仿畫中人物的動作和神態,體驗畫作的情感表達。
2.互動參與法
名畫欣賞活動中的互動與參與至關重要,通過師生互動、同伴交流,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將獲得更為豐富的感知和更加深刻的理解。互動促進了幼兒的表達與分享,能夠加深他們對畫作的理解。為加強名畫欣賞活動中的互動,教師可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引導:“這幅畫中的人物在做什么?”“你覺得這幅畫想表達什么情緒?”這些問題能夠引導幼兒主動思考和積極表達,從而通過交流形成對畫作的深入理解。
名畫欣賞活動中的互動參與不能僅僅局限于語言交流,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通過肢體表達、藝術創作等多種形式來實現,如對名畫進行二次創作、根據名畫創編故事等。互動參與的多樣化能夠增強幼兒的體驗和感知,從而發展他們的情感能力,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
二、名畫欣賞活動的實施與效果
(一)活動實施流程
1.活動準備
名畫欣賞活動的實施需要充分的準備工作。首先,教師應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名畫,確保畫作風格鮮明,內容生動有趣,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當然,選擇畫作時應注意避免內容過于復雜,以防給幼兒造成理解困難。例如,《蒙娜麗莎》《向日葵》《星空》等作品都富有美學價值和教育意義。其次,教師需提前準備活動所需的展示材料,如畫作的高清復制品、投影設備等,保證圖像足夠清晰,以便幼兒能夠觀察畫作的細節。此外,教師還可以準備一些顏色卡片之類輔助道具,幫助幼兒在欣賞畫作時更好地感知作品。
活動場地的布置同樣重要。活動場地應光線適宜,便于幼兒欣賞畫作。為了便于幼兒觀察與討論,教師可將幼兒分為小組,使他們能夠進行小組討論。教師還要對畫作的背景知識有所了解,以便在活動中為幼兒講解畫作的藝術特點和文化背景,幫助幼兒多角度感知、理解作品。
2.活動開展
名畫欣賞活動的正式實施包括畫作展示、引導觀察、互動討論等環節。教師首先展示名畫,引導幼兒觀察畫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幼兒觀察,如“這幅畫中有什么顏色?”“畫中的人物在做什么?”等等。在幼兒觀察時,教師可對畫作的背景信息和藝術特點作一些簡單介紹,如介紹畫家的創作動機和作畫時的生活狀態等?;佑懻撌敲嬓蕾p活動的重要環節,教師應鼓勵幼兒積極分享對畫作的看法。通過與同伴交流,幼兒可以在相互啟發中獲得不一樣的藝術體驗。
(二)幼兒參與情況分析
1.參與積極性
名畫欣賞活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名畫欣賞活動結合了視覺刺激和互動元素,一般來說是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的。幼兒往往對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畫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例如《向日葵》鮮艷的色調和明快的畫風就能夠快速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在活動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幼兒的反應,了解幼兒對畫作的興趣,以便日后改進對畫作選擇,滿足幼兒成長需求。為評估幼兒的參與積極性,教師應鼓勵幼兒提出問題,并對每個問題給予積極回應。幼兒在與教師的互動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被關注,就會激發出對活動的積極性。
2.互動與合作
名畫欣賞活動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社交互動機會。幼兒通過相互分享形成對作品的多角度理解,學會傾聽和表達,從而提高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教師在活動中應充當引導者,讓幼兒自由表達對畫作的感知和理解。
教師在名畫欣賞活動中還可以設置角色扮演環節,讓幼兒模仿畫中的角色,體驗畫作的情感和氛圍,感受作者的情緒?;优c合作不僅能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還能促進他們的情感能力的發展。
(三)活動效果評估
1.幼兒藝術表現力的提升
名畫欣賞活動對幼兒的藝術表現力提升能起到積極作用,幼兒通過觀察和模仿名畫的色彩、構圖,可以建立初步的審美判斷。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觀察畫作的細節,并讓他們在模仿畫作時嘗試自己動手涂色。通過欣賞和模仿,幼兒就會形成對色彩和構圖的敏銳感知,如果幼兒在自己的畫作中有嘗試使用明暗對比和色彩過渡,那么就說明他們對藝術表現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
當然,幼兒的藝術表現能力不僅體現在繪畫技能上,還體現在幼兒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上。幼兒在名畫欣賞活動后,能夠大膽地嘗試使用不同的顏色和線條表達自己的想法,呈現出個性化的風格,就表明他們在藝術表現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
2.語言表達與思維能力發展
名畫欣賞活動在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方面也有良好效果。一方面,通過對畫作的觀察和討論,幼兒不斷練習語言表達,發展自身思維能力。教師在活動中可以通過提出開放性問題來引導幼兒用語言描述畫作的內容和情感,如“請觀察天空的顏色,你覺得這幅畫在表達什么情緒?”。另一方面,幼兒通過觀察和討論畫作,可以學會從不同角度理解藝術作品,評價畫作。具體而言,教師要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進行分析,學會獨立思考。
參考文獻
[1]于生輝.在名畫欣賞中培養幼兒審美能力的策略研究[J].品位·經典,2022(7):168-169,172.
[2]郭佳.幼兒名畫欣賞教學的選材與處理技巧[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7(1):116-119.
[3]陸琴芳.談幼兒園大班名畫欣賞活動[J].科學大眾,2008(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