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主題學習是素養立意下的重要學習方式,也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主要課程形態。它以某一核心主題為抓手,打破學科壁壘,將不同學科的知識相互關聯,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素養。
目前,跨學科主題學習正以獨特的方式和顯著的優勢,引領學習方式變革向深處發展。由于其“跨”的特質,就必有“融”的要求,通過“融”構建一個全面且富有深度的跨學科學習體系。其中,“融”的質量直接影響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效益,融“動、研、用、創、做”于一體至關重要。
一、融“動”
動即活動,跨學科主題學習以活動為載體,通過有主題內容的活動,將學科知識有機融合成一個整體,讓學生在體驗中“融知”。其活動形式不僅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還有課外探究、社會實踐,以及文創交流、分享體驗、文旅研學、競賽、辯論等。學生通過活動積極發揮“身體參與、合作參與”的作用,在實際操作中體驗知識的結構性,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思考。
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有兩種基本組織形式,單學段和多學段。單學段是指同一學段的學生參與的活動,其結構簡單,活動便于開展;多學段是指多個學段學生參與的活動,其不僅跨學段還跨學校,成員結構較為復雜。雖然多學段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在開展上有一定難度,但不同學段學生的知識水平具有差異,學生更容易形成異質共同體,也更容易獲得啟發。并且,多學段能夠營造不同的學習場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社會意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多學段的組織形式更具活力,效果也更好。
活動需要整體設計,從活動目標、主題選擇、整合學科、資源利用到結果反饋都要有研判。同時,活動必須有學習支架,有支架的活動有利于實現預設目標。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魏非指出:支架是以一種支持學生完成挑戰性任務的專家思維,通過問題、建議、表格、指南、范例等,讓學生經歷一些更有經驗的學習者所經歷的思維過程,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特別是隱性知識的體悟與理解。
二、融“研”
研即研究,跨學科主題學習一定要有研究的意蘊,或者說跨學科主題學習一定要有研究任務蘊含其中。研究是要解決問題的,要堅持問題導向。問題可以是一個學科的,如語文學科的傳統文化問題;可以是綜合學科的,如健康飲食問題。其中,主題串聯是主要方式,即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圍繞主題進行整合。
在“設計區域生態旅游優化方案”主題學習中,學生運用地理、生物、數學、美術等學科知識,選擇合適的旅游地點,分析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等;了解當地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制定保護措施。在規劃旅游線路和打造游樂設施時,學生運用數學知識進行線路設計、距離計算和原材料成本核算;運用美術知識進行景觀設計,協調色彩和空間布局。
課題選擇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首要環節,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一個好的研究課題應具有兩個特點:一是體現真實情境性、時代性、適宜性、跨學科性,能夠融合多個學科的知識、方法,打破學科界限;二是具有趣味性,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研究”的課題涉及地理學科中城市布局、交通方式、城市功能區規劃、人口分布等知識,物理學科中對交通工具運行原理的理解,以及數學學科中對交通成本與效益的分析。通過這一課題的研究,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城市交通擁堵的成因,并從多個學科視角出發提出綜合性解決方案。可以說,這是一個比較好的選題,但也有局限性,它不適合鄉村的學生來做。
三、融“用”
用即運用,跨學科主題學習和知識的運用密不可分。一個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項目如果缺少知識的運用,就談不上有效的學習。知識的運用一般有兩種思路:一是以某個學科為主,兼顧其他學科,“某條河流的污染調查”以地理知識為主,還涉及物理、化學等學科;二是以項目為主,覆蓋多個學科,“智能環保家居設計”項目綜合運用數學、物理、化學、美術、信息科技等多學科知識。
“用中學”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法,它要求教師把握好兩個方面:一是學情把握;二是知識主體框架把握,即明確要運用哪些主要知識。在“綠色城市建設研究”這一項目中,教師在設置任務時,要針對不同學科和不同年級學生,把握好“度”。教師可以這樣提問:根據物理中的電學知識,如何有效利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能;根據地理中的氣候、土壤等知識,如何選擇美化植物;根據化學中的二氧化碳特性,如何降低工業污染。
四、融“創”
創即創造或創新,這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核心所在,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沒有創就沒有深度學習,跨學科主題學習也就失去了魅力。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效益如何?最直接的體現是創新成果的多少。這些成果表現為新的認識、新的對策、新的路徑、新的做法、新的產品,甚至還有新的組織方式、新的運行機制等。
例如,“文創產品設計”主題學習作為一個跨學科、跨領域的設計項目,可以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的結合,運用符號、圖像、形態、色彩等元素進行綜合表達。如中國傳統剪紙藝術與現代3D打印技術相結合的立體剪紙作品,印有詩詞圖案的筆記本,繪有英雄人物的布兜……這些都以“產品”的形式呈現出來。
需要強調的是,教師要重視這種創造創新成果。它不僅是學習的成果,還激勵學生不斷創新、進取,持續產生學習動力。這種學習成果越多,對學生的激勵就越大,有利于學生科學精神、創新思維的培養,對跨學科主題學習向深處發展也有助推作用。
五、融“做”
做即實踐,具體指動腦、動手、動口,實現知行合一和“做中學”。《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要求,“注重動手操作、作品展示、口頭報告等多種方式的綜合運用”。實踐性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重要特征,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與親身實踐,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身心知一體”的融合,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能力和水平,培養追求創新、善于反思、不怕吃苦的精神,形成持之以恒、攻堅克難的意志品質。
實踐活動本身具有融合性。“做”為學生提供了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最佳路徑,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鍛煉學生的綜合思維品質。“做”,一定要有項目,跨學科主題學習和項目式學習是密不可分的。關于項目式學習,理論成果和研究成果較多,且學習項目不一定要由教師來選定、設計,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做”更具有動力和活力,做出來的效果會更好。
總之,跨學科主題學習中的“動、研、用、創、做”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于跨學科主題項目中。跨學科學習應該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運用相關知識,研究解決一個問題,在做中產生創造性成果,實現“五融一體”,這樣才會有高質量的學習活動。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