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季,由教育部、國家教材委員會審定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適應教材陸續投入使用。當前,新課標教材已發行到六年級,困擾教師的“教什么”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但是面對這一新學科,如何發揮教材的“橋梁”作用,讓課程目標有效落地?“怎樣教”成了困擾教師的新問題。
作為特教一線的教師,我們積極探索生活適應課程的有效教學模式,也在具體實踐中捕捉到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一些誤區。
誤區一:教學與教材“兩張皮”現象。受學生障礙類型的多樣性和障礙程度的復雜性等因素影響,部分教師在授課時往往自行調整教學內容,選擇自己或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教學,教學隨意性大。有時教師甚至拋開教材,教學不扣標也不扣題。還有一些教師只是用了教材中的課題,但授課內容與教材關系不大,課題和課堂所講內容是兩碼事,扣題而不扣標。
誤區二:重知識教學,輕生活能力培養。不同于生活語文和生活數學教學,生活適應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容易把生活適應課上成生活知識課,重視知識性內容的教學,以學生會讀、會記來衡量教學效果,而在處理涉及實踐、實操和應用等教學內容時,往往因操作煩瑣、難度大等而一筆帶過,背離了生活適應課“培養學生的生活應用能力”的課程目標。
誤區三:重視面向全體的過程性教學,忽視不同障礙個體的差異性需求。這種情況在公開課上最為常見。課堂上教師講得很熱鬧,師生間的對話等“外在”互動看上去也很熱鬧,但不同障礙個體的差異需求卻被忽略,個體的成長被忽視。
事實上,生活適應課程并不是一門可有可無的選修課。早在2007年教育部出臺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就明確了“生活適應為培智學校的必修課”,肩負著“培養學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簡單家務勞動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使之盡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公民”的育人任務,課程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也正因如此,教師在授課時又如何將課程目標有效落地,實現課程育人的根本要求呢?
一、把握生活適應課程的性質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適應課總目標(2016)版》提出:“培智學校生活適應課程是一門幫助培智學校學生學會生活、融入社會的一般性課程。”充分理解課程的性質是教師上好生活適應課的前提。
生活性特點。生活適應教材體現了“以生為本”的原則,教學內容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螺旋式”發展原則進行編排,選取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如“我的身體”“洗臉”“洗手”“上廁所”等。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開發智力殘疾兒童的潛能,補償他們的缺陷,促進其全面發展。
開放性特點。生活適應課具有延伸性、開放性等特點。教師教學時不能局限于課堂和課本,常常需要將教學空間擴展到宿舍、家里、社區,以及其他一些公共場所。如教學《我生活的小區》一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某個小區走一走,進行實地教學,或讓家長陪同孩子在小區走一走,指認小區的名字、記住重要標識或關鍵地點,并用短視頻把關鍵點記錄下來。課堂上,教師再利用這些視頻進行對比教學,實現開放性教學。
實踐性特點。生活適應課程立足于學生的當前及未來生活需要,通過專門的訓練讓學生習得適應生活的必要知識和技能。因此,實踐性是生活適應課程的重要特點之一。如教學《洗臉》《洗手》等課,教師從打水、試水溫等步驟讓學生動手練習,在實踐中掌握自我清潔的方法,具備適應生活的基本技能。
二、尊重教材,用好教材
了解教材的內容和特點是教師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生活適應教材為教師提供了具有規律性、整合性、連續性的學習材料,教師應正確理解教材的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示例作用。
一是用好教材的信息功能。生活適應教材科學選擇、傳遞有價值的知識信息,是課標的具體化落實范本。教師緊扣教材進行教學,有助于深入領會課標的意圖。反之,如果拋開教材,必然導致教師教學失去方向。
二是用好教材的結構化功能。教材為學生建構起科學的知識體系,條分縷析地幫助學生建構起自身的知識結構。生活適應教材對生活適應內容做了具體的劃分,包含五大領域,如認知類、操作類和社交類等。教師要利用好教材的結構化功能,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系統。
三是用好教材的指導功能。生活適應教材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小步子、螺旋式地鋪排知識點,具有順序性、整合性,為學生提供了適切的學習路徑,指導性很強。如每課都設計有“我再學一學”“我來做一做”“都來評一評”等學習板塊,學生通過選擇、判斷、配對及表現性評價等,反復練習,完成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三、以學生為中心,構建生本化課堂
(一)以生為本,尊重差異
培智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大。教師要遵循以生為本、尊重差異的原則,采用分層教學和個別化教學為主要方式開展差異性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教學前,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缺陷及發展水平,設置不同層次的發展目標,確定分層教學的起點和重難點,同時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發展水平,細分教材的難易程度,進而確定教什么、怎么教。教學實施時,教師要運用發展性評價,及時反饋,正向激勵,幫助每個智障兒童參加學習。
如教學《打電話》一課,學會打電話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學生分成3個學習小組:A組為輕度障礙學生,B組為中度障礙學生,C組為重度障礙學生。之后,對三組提出明確的訓練要求:A組打電話時表述內容準確,能使用禮貌用語;B組在教師提示或同學的幫助下,能完整敘述一件事情;C組在教師手把手的指導下,能開口表述或接聽電話。教學過程中,教師分層指導、分層練習、分層評價,盡量使每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發展水平的練習和個別化輔導,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
(二)教學方式力求立體多元
相比于抽象概念,直觀形象的事物更容易激發智力障礙兒童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也易于他們理解和接受學習內容。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通過音頻、圖片、視頻等創設情境,或用語言營造情境,或創設生活情境,或模擬表演,或開展趣味游戲,或角色扮演,把學生不熟悉或難以理解的內容轉化為直觀形象的情境,讓教學內容“立體化”,讓教材活起來,使教學更富有成效。
如教學《常見的蔬菜》一課,教師準備了一些蔬菜實物或模型,設置“歡樂套圈”游戲,讓學生根據指令,認準所要選擇的蔬菜,然后用圓圈套住。教師還可以設置“小貓釣魚”游戲,讓學生將蔬菜分類,了解西紅柿雞蛋湯、涼拼西紅柿、蛋炒西紅柿、西紅柿燒牛肉等所需的食材。當教師給游戲賦予發揮價值的“任務”意義,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多重感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關注學生生活實際需要
特殊兒童身心發展不足,獨立生活能力提高緩慢,教師需要就生活知識和技能對其進行專門訓練。因此,生活適應課程的教學應既注重知識建立,又關注技能形成,著眼特殊兒童未來的生存需求。
以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個人生活”的第10課《常見的衣物》為例,教材結合冬夏的情境圖,呈現衣柜中的上衣、褲子、連衣裙等衣物。教學時,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的生活經驗,設置去不同地點旅行準備行李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對比、練習中了解不同衣物的功能。這樣一來,學生的行為會更加符合社會及文化的要求,從而讓其更好融入社會,獲得社會的尊重,贏得個人的尊嚴。
教貴有思,思能啟智。作為生活適應課程的實施者,教師應該以課堂為起點,以教材為依據,以學生為中心,用心實踐,積極反思,讓課程大放光彩,讓教學發揮價值,努力提高特殊兒童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適應生活、適應社會。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