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我上了一節校內公開課,講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沒有意象,以哲理取勝,卻在世界廣受贊譽。它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響?我細細審視這首詩的與眾不同。
或許是因為這首詩直白樸素,適應大多數讀者的閱讀水平,使得其讀者數量眾多,也因此詩人才得以把自己充滿力量的鼓勵與安慰送到每個讀者心上。另外,詩人在闡發哲理、鼓勵讀者時,采用第二人稱,用的是親切溫和的語氣,讓人放下戒備,跟隨作者去經歷精神的洗禮。詩歌圍繞逆境展開,闡發應對逆境的態度與做法——“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哪個處于逆境中的不愿意看到這樣的結果呢?這首詩不僅在情緒上與讀者共情,還用不容置疑的口吻為讀者描述了樂觀的前景。如此看來,這首詩最大的價值是在堅強樂觀的情緒傳遞上,將度過逆境的強大信心、抗擊挫折的堅定信念注入了讀者心中。
那么,該怎樣把這首詩教給七年級學生呢?這種面對逆境應有的態度,他們會理解嗎?我很擔心,學生因為閱歷少而不能理解此詩的內涵。
如何讓學生與這首詩產生聯系呢?“聯系”一詞突然啟發了我。七年級學生有沒有遇到逆境的經歷?有的,他們有成長的挫折、困惑,這些甚至嚴重影響到他們的情緒與心理,只是在成年人的眼中,他們的逆境甚至算不上逆境——成年人已經忘記了當年自己的傷心與痛苦了。讓學生的生活與這首詩產生聯系,讓這首詩也成為孩子們抗擊成長逆境的強大武器,如何?遵循這個思路,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設計朗讀腳本,讀給需要的人聽
1.這首詩可以讀給誰聽?指導學生整體理解詩歌內容。2.“被生活欺騙”是什么意思?明確“欺騙”所包含的“挫折、逆境、磨難”等含義。3.該怎樣讀呢?讀給同桌聽,聽聽對方的意見。兩個人討論、合作完成朗讀腳本,要有重音、停頓,要注意語氣、語調和語速。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整體感知詩歌,抓住關鍵詞理解詩歌,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內容與感染力。
第二個環節:加上適當的動作,讀給自己聽
1.補充背景。明確這首詩是普希金寫給自己的。2.如果要用這首詩安慰處在逆境中的自己,語調、語速、語氣該是怎樣的?你會在讀到某句詩時,加一個鼓舞自己的動作嗎?3.嘗試讀給自己聽,找找感覺,設計一下,要求添加動作。
設計意圖:通過加入動作讀給自己聽,勾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加深他們對詩歌中積極樂觀情緒的理解。
第三個環節:把自己帶入詩歌,與普希金一起寫詩
“你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一些事情,有沒有讓你感到痛苦?”我指導學生回顧自己生活中的困惑、難過甚至是痛苦,把它寫入詩中。我出示需要填空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請學生把自己遇到的逆境填入。提醒:注意前后聯系,最好韻腳一致。
設計意圖:促使學生聯系生活,讓普希金的詩歌與學生的生活同頻共振,產生激勵學生的心理能量。
課堂上,學生寫得很認真。他們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化成語句,填入詩中。需要補的句子不多,但足以瞥見孩子們生活中的困惑與糾結。
誰說孩子沒有痛苦?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從容貌焦慮到被朋友背叛,特別是家長的不理解,讓他們的心靈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這提醒我們,孩子們多么需要幫助,只是被我們忽視了。就讓普希金的詩成為孩子們度過成長難關的動力吧!孩子們填寫的詩好不好并不重要,當他們把自己的痛苦帶入詩中大聲朗讀時,他們宣泄了痛苦,也接受了普希金充滿力量的勸慰。
經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明白了,語文的人文性體現在文本的一字一句中。帶領學生學習語文,就是要讓涉世未深的孩子們經歷一個個故事,陪他們療愈被成長刺傷的內心世界,使其成為堅強樂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