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立法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把地方立法作為大事、要事,納入年度重要議事日程,迅速開啟“快捷鍵”,不到10年時間,立出了一大批法規。設區的市通過地方立法,積極解決本地區事務、調整社會關系,推進改革創新、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水平,保證地方政策的連續性、提升地方政府管理效能,發揮了積極作用,產生了良好的影響。于是,許多地方立法的速度越來越快,立法的數量越來越多,立法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據筆者對某省各市州行使立法權的觀察,一年立1部是標配,2、3部也不在少數。
其實,法不在多,而在精。我國現行有效法律303件,行政法規約600件,地方性法規1.4萬余件,況且一些地方為基層治理還出臺了許許多多的規章制度。賦予設區的市立法權,目的在于調動地方積極性、解決法制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以及對國家法律法規的有益補充和完善。但從一些地方的立法情況看,有的是重復式立法,內容照抄上位法或上位法規,除了“某某地”地名不同外,其他內容放之四海而皆準;有的是應景式立法,為了創建所需或爭取上級資金,配合地方政府要求而進行立法;有的是跟風式立法,別的地方立了,咱們也不能落后,你立我也立。凡此等等,既浪費了財力、物力、人力等,也影響了地方立法的權威性。
法者,治之端也。習近平總書記曾針對立法泛濫的情形,指出“人民群眾對立法的期盼,已經不是有沒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立法不是萬能的,無法完全涵蓋和窮盡變化著的社會,無力有效解決所有的社會矛盾。立法也不是作秀、不是圖形式,而是要用來解決實實在在問題的。因此,在筆者看來,地方立法應該慢些走、穩步走,哪些需要立、哪些無須立,需進一步厘清邊界;哪些盡快立、哪些遲緩立,需進一步把握節奏;哪些大而全、哪些小而精,需進一步科學謀劃。
要強化規劃引領,制定屆內立法規劃,一屆立多少、年度怎么立,必須進行調查研究、可研論證、質效評估。急需的法規抓緊立,注重質量,講究效益;可立可不立或無益的法規堅決不立,不重數量重質量,不求速度求實效,真正使立法為推動地方深化改革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提供法治保障。要轉變立法方式, 改變以前的粗放型立法,切小口子,從小入手,避免貪大求全,不拘泥于體例、形式, 突出重點,集中資源,“有幾條立幾條”,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注重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是地方立法的內涵與基礎,沒有地方特色的法規,就像沒有靈魂的“復印機”,要堅持問題和需求導向,突出改革發展所需、地理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傳承、人民群眾所想等方面,聚焦難點熱點、找準主攻方向,充分發揮地方立法的實施性、實驗性、補充性作用。要加強精細立法,妥善處理立法的穩定性與變動性、現實性與前瞻性、原則性與可操作性的關系,科學合理設計好各項制度,實現權力與責任、權利與義務、創新與可行的統一,努力使每一件地方性法規都有特色、可操作,立良善之法、管用之法、解決問題之法。要樹立正確理念,不以立法多寡論政績,而以是否務實管用為標尺,一屆立多少、一年立多少,必須根據實際需要確定,立得多并非就政績突出,即使一年沒有立一部法規,也再正常不過,無須指責,切忌立法熱情高漲之下的“一哄而上”和“粗制濫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