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次的人民代表大會期間,都會安排審議議程,主要審議“一府一委兩院”及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等,讓人大代表充分發(fā)表意見。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五種現象”,雖非主流,但也要引起重視。一是“捧場”現象。有的代表把審議的著眼點放在點贊上,忽視反映問題。存在“表揚的話多、批評的話少”的現象,講成績面面俱到,講問題遮遮掩掩、拖泥帶水,或避而不談意見建議。二是“包場”現象。審議時,一些領導干部參加小組審議,往往長篇大論,一般代表想發(fā)言也沒有機會,有領導發(fā)言“包場“之嫌;或是有意安排少數代表重點發(fā)言,無意中“剝奪”了其他代表的發(fā)言權。三是“怯場”現象。有些代表對報告精神吃不透,害怕自己說錯,別人講什么就跟著講什么,人云亦云、隨聲附和;有的新代表更是心里沒底,干脆閉口不“審”,做“悶葫蘆”,有言不發(fā),有意見不提。四是“冷場”現象。在審議時你推我、我推你,存在著大家都不愿發(fā)言的情況,討論氣氛沉悶;有的干脆借故不參加,甚至逃避審議。五是“聊場”現象。就是在審議時東拉西扯、不著邊際、偏離主題,把審議變成閑談嘮嗑的“茶話會”。
要提高人代會期間代表審議的效果,需做到“三要”。一要強化意識。人大代表經過選民選舉產生,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這是人大代表的職責所在。自己的發(fā)言,代表的并非個人。要把審議發(fā)言作為人大代表履職的必修課,練好基本功。精彩的審議發(fā)言不僅體現發(fā)言者的個人素養(yǎng),更能體現一位人大代表的履職能力。二要做足功課。“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fā)言權”。在人代會召開前,要深入基層,聯系選民,調查研究,掌握實情。在審議前要事先研讀各項工作報告,結合實際提出有獨特見解的審議意見。人代會的會議時間比較緊湊,在審議發(fā)言時要言簡意賅、切中要害。三要大膽直言。代表法第三條規(guī)定代表享有七項權利,第一項權利就是“出席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參加審議各項議案、報告和其他議題,發(fā)表意見”。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管理國家事務,人民寄予厚望。審議是人大代表的履職手段。代表法第三十一條規(guī)定,“代表在人民代表大會各種會議上的發(fā)言和表決,不受法律追究”。因此,在審議發(fā)言時,必須拋棄顧慮,敢于發(fā)聲、大膽直言,使審議成為推動工作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