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華亭市實驗小學副校長,語文正高級教師,多家期刊外審專家,媒體特約撰稿人,320多篇作品見于《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甘肅教育》等報刊。
親愛的老師們:
在學校的日常管理中,我時常目睹大家在面對學生復雜問題時,臉上流露出難色與彷徨。每當此時,我的內心便涌起一陣感同身受的情緒,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一路走來的成長歷程。我深知,教育之路并非坦途,充滿各種挑戰與困惑。而我,也是在無數次的摸索與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了一些經驗。我希望,能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你們提供一些幫助,為你們點亮一盞明燈。
以讀為基,筑牢專業根基
回首自己初入教育行業時,專業書籍于我而言,宛如一座難以攀登的高山。書中滿是高深莫測的理論,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仿佛一道道難以跨越的溝壑,橫亙在我與教育智慧之間。然而,我心里明白,閱讀這些專業書籍,是通往教育智慧殿堂的必經之路。就如同建造高樓大廈,專業知識便是那堅實的基石,只有根基穩固,才能撐起教育的宏偉大廈。
于是,“啃讀經典”成為我成長路上的法寶。每天,當晨光熹微,整個世界還沉浸在一片靜謐之中,或是夜深人靜,喧囂的塵世漸漸沉睡之時,我總會為自己留出最少半小時的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到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教育名家的著作之中。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并非機械地謄寫筆記,而是將書中的觀點與日常課堂教學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我會反復思考,如何將書中那些精妙的方法運用到實際教學流程中,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提升教學效果。
比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到,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在閱讀這一觀點時,我便聯想到自己課堂上那些性格迥異、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的學生。我思考著,如何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設計出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是為基礎薄弱的學生提供更多的輔導,還是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更深入的知識?通過這樣的思考與實踐,我逐漸學會了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策略,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
通過這樣點滴的積累,我在面對諸如叛逆、厭學等棘手的學情時,有了更為堅實的理論支撐,能夠沉穩應對,不再像初出茅廬時那般慌亂無措。我相信,只要大家堅持閱讀,不斷汲取教育名家的智慧,也一定能在教育教學中更加游刃有余。
寫作賦能,沉淀教育智慧
讀與寫,如同鳥之雙翼、車之兩輪,是我在教育進階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記得有一次,我去聽青年教師小李講授古詩詞鑒賞課。踏入教室,便看到小李老師身著筆挺的西裝,神情略顯緊張,卻又透著幾分對這堂課的期待。上課鈴響,PPT 亮起,精美的畫面逐一呈現,小李老師的講解也十分細致入微,從詩詞的創作背景到字詞的含義,再到詩句的意境賞析,可謂面面俱到。然而,臺下的學生們眼神卻顯得有些游離,對課堂內容似乎并不感興趣?;迎h節中,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寥寥無幾,整個課堂氣氛顯得格外沉悶。
我在聽課記錄上詳細記錄下學生們的微表情、肢體動作以及小李老師每一次提問后的停頓時長、反饋引導等細節。課后,我帶著小李走進一間空教室,與他促膝長談。我先讓他回憶課堂上學生們的狀態,引導他從這些細微之處去發現問題。小李老師起初眉頭緊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良久,他的眼中終于露出了恍然之色。
當晚,我便收到了小李老師的教學反思。他在反思中深刻剖析了自己的問題,雖然努力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卻忽視了搭建學生與詩詞之間的情感聯系。在后續的教學中,小李老師大膽革新。他以一段悠揚的古樂引入課堂,在講解詩詞的過程中,穿插詩人的傳奇軼事,讓學生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那個充滿詩意的時代。這一改變,瞬間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們積極參與,搶答聲不斷。
這邊小李老師的問題剛得到解決,那邊小王老師又遇到了新的挑戰。他班上的學生小陳成績下滑嚴重,原本開朗活潑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小王老師多次與小陳談心,卻始終無果,內心十分焦慮。在聽小王老師的日常課時,我特意觀察了小陳。我發現,在動手操作環節,小陳的眼睛會突然發亮,整個人都煥發出一種別樣的活力。評課時,我將這一細節告知小王老師,并建議他以動手實踐為突破口,為小陳設計個性化的輔導方案,從而調動小陳的學習積極性。
小王老師認同了我的建議,此后他開始用心記錄與小陳的點滴互動,并將這些經歷寫成隨筆。在不斷地嘗試與反思中,小陳逐漸打開了心扉,成績也穩步回升。
這些讀書感悟和教學隨筆在教研會上傳閱開來,成了教師們交流的重要方式。當看到自己的文字能夠觸動同事,引發大家的思維碰撞時,內心的自信便會不斷增強。這種自信,將讓我們在面對性格各異、問題多樣的學生群體時,更有底氣,能夠持續挖掘教育的深度與廣度。
身為學校管理者,我滿心期許能夠憑借自身的經驗,為大家鋪就一條順暢的成長之路。我希望,老師們能在這條道路上穩步前行,不斷成長為守護學生成長的參天大樹,為他們撐起一片教育的晴空。讓我們攜手共進,在教育的這片廣袤天地里,揮灑汗水,播種希望,收獲屬于我們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