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士勤
中公黨員,安徽省霍邱縣花園鎮中心學校教師,縣小學語文優質課一等獎、縣中學語文教壇新星,致力于農村閱讀活動的實踐與探索,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征文、插畫、手抄報比賽,多人多次獲省、市、縣一、二、三等獎,被多次授予“優秀指導老師獎”;開設的《與電影有約》校本課程獲“縣十佳課程研發者”“電影課程國家提名獎”;參加學科論文評選、教育信息化敘事、師德征文、師德演講多次獲縣、市一等獎,被評為“縣師德標兵”;撰寫的文章在《中國教師報》征文評選中獲“安徽省一等獎”;所帶班級多次被評為縣、市級“先進班集體”;個人先進事跡被安徽經濟生活頻道報道。
教育帶給張士勤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她說:“堅持、堅強、熱愛生活、懂得感恩。”從2006年開始,生活的重擔便不斷壓在她的肩頭,親朋好友看在眼里,常心疼其命運多舛。可是,張士勤小小的個子里蘊藏著大大的能量,她用一種昂揚的姿態迎接風雨,從未因生活的挫折而減弱對教育的追求。
以夢為光,是母親,亦是老師
2005年,張士勤師范畢業后,以優異成績競爭上崗,到了霍邱縣臨水鎮李集學校,擔任七年級語文和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工作。小學部和初中部沒有在同一個校區,每次上課,張士勤都得在校區之間來回跑。遇到下雨天,污水淹沒地面,她不得不在泥水里淌來淌去。跨校區、跨年級、跨學科,任務重,壓力大,作為新教師,張士勤一度想要放棄。每當她不堪重負時,耳畔總會響起孩子們純真又稚嫩的聲音: “老師,你的衣服濕了,冷不冷?” “老師,我的雨傘大,放學借你用!”“老師,你辛苦了!”……如今再回憶,張士勤依然難掩欣慰:“孩子們的關心讓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經過歷練,張士勤在教學上越發得心應手。兩年后,她開始擔任班主任。同年,她的婆婆被查出尿毒癥晚期。班上有50多個孩子需要照顧,家中有不滿周歲的女兒需要撫育,婆婆的治療需要巨額醫藥費,巨大的精神壓力壓得張士勤和愛人喘不過氣來。即便如此,她也從未在教學上懈怠。彼時,愛人在一所離家很遠的小學任教,每天早出晚歸。無人能看護孩子,張士勤便把年幼的女兒帶到了學校。每當上課鈴響起,她就把女兒安置在辦公室,奔向教室上課;晚上哄完孩子睡覺后,則開始伏案備課、批改作業。身邊有同事說她不像孩子的親媽,張士勤內心很是酸楚。“不是我鐵石心腸,而是我明白,自己不僅是母親,還是老師,除了照顧自己的孩子,我的肩上還有另一份責任。”
忙碌的生活讓張士勤漸漸消瘦,體重從100多斤降到了不足80斤。身邊有朋友勸其轉行,張士勤說:“孝順父母是為人子女應盡的義務,撫養孩子是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教書育人是為人師者應盡的天職,我怎能舍其而去?”正是這樣樸素的想法,支撐著張士勤前行。她的班上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張士勤便成了他們的“媽媽”。她稱孩子們為“蝸牛”,孩子們則稱她為“蝸牛媽媽”,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照顧,是學生心中當之無愧的好老師。
推己及人,不拋棄、不放棄
2016年,“全面二孩”時代正式到來。張士勤也在年初迎來了二寶,但是,還沒來得及品嘗新生命所帶來的幸福滋味就跌落至幽谷——出生幾個月的兒子被確診為重度腦癱,后又診斷出患有痙攣性癲癇癥。夫妻二人帶著孩子四處求醫,希冀能被醫治,結果皆不理想。同年9月,因學校人手不足,她毅然放下孩子返回學校,接手了七年級和四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并擔任七年級班主任。
兒子3歲以后,張士勤便把他帶在身邊,開始了全年無休的生活。“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猶如一本書,每一頁都記錄著酸甜苦辣的成長與經歷。有的人從一出生,‘書’的結局就已設定,比如我兒,但絕大多數人的‘每一頁’都需用心去編寫和演繹,也許足夠努力就能改寫結局。”她坦言,照顧患有重病的兒子,自己的身心都經歷了很多不為人知的辛酸與不易,可是,這段經歷也讓她從中學會了堅強與感恩,學會以更包容的心看待每一個學生。“作為母親,我從未想過放棄孩子;作為老師,我也不會拋棄、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小龍(化名)是張士勤的學生,患有自閉癥。剛接觸時,他總是一個人安靜地坐在角落里。學校里沒人聽他說過話,連家人也認為他不會說話。張士勤每天都會找小龍聊天,雖然都是她一個人自說自話。有一天,小龍似乎聽懂了她的話,輕輕地點了一下頭,讓她很是激動。“這種激動不亞于不會說話的兒子,八歲時才第一次無意識地發出‘媽’的音。”她如此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情。
就這樣,張士勤每天下課后都會找小龍“尬”聊,也會在課上教他寫“1、2、3”等簡單的數字。功夫不負有心人,小龍終于開口回答她了,也認出了教他的數字。從這以后,張士勤開始嘗試課間把小龍帶出教室,讓他和同學玩。從最開始的抗拒,到遠遠地看同學們玩,再到主動走出教室看同學們游戲,小龍一天一個變化。期末散學典禮上,張士勤給小龍頒發了“突出進步獎”。
在張士勤看來,學生們的“人生之書”還寫在“扉頁”,每一本都是孤本真跡。作為引路人,她無法“代筆”,卻愿用生命去成就生命,幫助孩子用心“研墨”,引導其寫好人生的開端。“不求‘每一本’都成為傳世經典,但求每個學生在我與之相伴的日子里‘頁頁精彩’!”說這話時,她的聲音略微哽咽。
2020年,因為公公身患重病,為方便照顧,張士勤和愛人帶著兒子調到了花園鎮中心學校。今年年初,張士勤的母親也因疾病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一邊是育人的使命,一邊是家庭的重擔,兩人不斷奔波在家與校的路上,照顧生病的老人、兒子,陪伴明年即將高考的女兒。起早貪黑、披星戴月的生活縱然疲累,張士勤卻說:“我們拼盡全力,無非就是想要做到‘忠孝兩全’。”
和常人相比,張士勤的“人生之書”似乎寫滿坎坷,但她并未怨天尤人,而是推己及人,以溫柔的心對待學生。“二十年來,生活清貧,我無悔;工作繁重,我無怨;遭受厄運,不泄氣;遇到挫折,不動搖。懷著綠葉丹心,帶著平凡夢想,守著滿園紅花,我愿在庸常的日子里,演繹師者的清、淡、真。”這是她對過往生命的評價以及對未來之路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