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貫徹新時代的教育教學要求,中學階段需將音樂教育放在關鍵位置,采取多樣且先進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音樂意識,提高學生樂感。傳統的音樂教學方式暴露了諸多問題,現階段必須在音樂課堂上滲透情感教育,將音樂與情感相融合,使學生從音樂中感受作者的情感,讓學生具備較強的音樂鑒賞能力。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了音樂課堂上情感教育的具體作用及其應用,以期為教育教學提供指導與借鑒。
中學音樂課堂上情感教育的作用
豐富情感體驗與表達能力。中學音樂涉及了很多專業性內容,通過組織情感教育,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音樂時不只是停留在歌詞、旋律等方面,而是能從音樂中挖掘更多蘊含的情感價值,使學生學會用音樂表達情感。事實上,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不同的音樂旋律、節奏下所表達的情感價值有顯著差異。在音樂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可提高教學水平,使學生從情感角度挖掘音樂背后所蘊含的作者思想和感受,讓學生在學習音樂時有更為獨特的情感體驗,引導他們用音樂形式來表達自身情感。另外,通過細化情感教育內容及路徑,能使學生在學習音樂時有更為清晰的脈絡,讓學生在提升音樂鑒賞能力的同時,也提升一定的共情能力。
提高創造力和想象力。許多音樂作品中融合了作者的想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情感教育的時候,可以幫助學生在音樂中感知作者的想象及創造,讓學生逐步學習作者的創作手法,從生活及學習中獲得靈感。綜合大量的音樂教育經驗,情感教育能引導學生展開大量創作,使學生將生活、學習中的感受等用音樂表達出來,并融入自己的想象,用音樂寄托自我的身心感受。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組織各種形式的音樂實踐及探究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自由表達觀點,與同伴或者教師交流,打破思維桎梏,逐步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提高學生音樂興趣。傳統的音樂課堂上,教師習慣于向學生教授教材理論知識,雖也組織了一定的唱、彈、跳等活動,但理論內容占比較高,再加上教學方法較為固化,很難對學生產生良性刺激,使學生享受音樂課堂,感受到音樂學科的趣味性。但情感教育有所不同,教師需要開展更多的趣味活動,在音樂課堂上融入諸多元素,調動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讓學生意識到音樂學科的特殊之處,并積極配合教師,學習樂理,鑒賞各種風格的音樂,從音樂中收獲快樂。
中學音樂課堂上情感教育的具體應用
善于發掘詞曲,啟發學生情感感知。按照中學音樂教材的編排情況,教材中收錄的詞曲均對學生有一定的情感及價值引導作用,這決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善于發掘課內外詞曲,使學生在學習樂理的同時,感受作者的創作背景、情感導向。實際上,很多詞曲及旋律所表達的情感深刻,學生在演唱、彈奏或者鑒賞時可以啟發其思維及情感。當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情感表達較為特殊或者情緒較為濃烈的詞曲時,教師應先讓學生感受其中的旋律,讓學生體會歌詞用字、用詞的精妙之處,感受創作者的情緒、情感。如“實踐《我和我的祖國》(齊唱和合唱)”一課,所在章節的主題為“歌唱祖國”。為在本節課上實行情感教育,教師應先帶領學生鑒賞比較有代表性的歌詞,讓學生在鑒賞歌詞的過程中分享自己的感受,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對祖國濃烈的熱愛和贊美之情。此后,教師應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祖國大好河山的相關視頻,展示祖國的有關圖片,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祖國元素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分享自己對祖國的感受,講出與祖國的故事,啟發學生情感。
創設教學情境,增強學生情感體驗。音樂教學中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對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教學效果的影響顯著,教師需充分意識到教學情境對學生興趣、情感等的帶動作用,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使學生沉浸于情境中,感受音樂,體會情感。當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后,學生就能快速進入情境氛圍,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習詞曲。目前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情境的方法較多,每種方式都有各自的特點,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擇優選擇。很多情況下教師需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教師只需要根據教學內容收集相應的圖片及視頻,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即可。與其他方式相比,利用多媒體來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較為簡單,并且能為學生帶來更真實的體驗,將原先相對抽象的音樂內容以更為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及表達。如“遼闊的草原”一課,僅憑教師的口頭講解,很難讓學生感受到草原的遼闊,或者體會到作者在音樂中所融入的情感。為保障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上課之初應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草原的美景,講述“草原人”獨有的人文社會習俗,讓學生感受到廣闊無垠的草原風景造就了“草原人”熱情好客的品格,體驗草原之情、草原之美。此后,教師再給學生播放《遼闊的草原》的演唱或其他優秀版本,讓學生認真聆聽歌曲。在上述教學任務結束后,教師需向學生提出思考問題:“同學們,通過多媒體圖片及視頻,你對草原有什么印象?”“通過《遼闊的草原》這一歌曲,你產生了什么樣的感受?”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爭先恐后地表達其想法,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氛圍。最后,教師需帶領學生進行合唱,讓學生在合唱中掌握節奏、旋律及歌詞,深刻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
分配音樂角色,增強情感體驗。音樂課堂上分配音樂角色,能讓學生在模擬角色的同時感受其情感,提高情感教育水平。為此,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必須尋找音樂教學內容及音樂角色之間的契合之處,開發相關的音樂角色,讓每個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能力選擇音樂角色,使學生在角色下體會情感。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來選擇音樂劇主題,為班級中每一位學生安排合適的音樂角色,讓學生按照劇目來完成表演。如“我為共產主義把青春貢獻——選自歌劇《江姐》”一課,教師在教學時需提前為學生設計音樂劇,確定劇目中的角色數量,以及每一角色的外貌、行為等特征。在上課之前讓學生選擇其感興趣的角色,完成角色篩選,使學生把握人物特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表演。正式上課后,教師需驗收每一個小組的表演成果,并且讓學生分享其對人物角色及情感的理解,使學生在演唱、表演的過程中增強自我情感。
綜上所述,現階段的中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需注重情感教育,深刻理解情感教育的內涵及要求,細化教學方法。未來的音樂教學中,教師需繼續嘗試情感教育,豐富這一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
專家點評
本文聚焦于中學音樂課堂中的情感教育應用,契合新時代教育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現實意義,符合教育發展趨勢。文章整體結構合理,層次分明,通過列舉具體課例,詳細說明了在實際教學中如何開展情感教育,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能夠引導讀者逐步深入理解情感教育在中學音樂課堂中的重要地位和實施方式,為中學音樂情感教育提供具有一定價值的研究成果。
張學聰
甘肅省隴東學院附屬中學一級教師,從事中學音樂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