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智能理論聚焦于幼兒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提高,為幼兒園課程評價改革的發展和實施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多元智能理論是指關注人類智能的多元本質,從而認識、理解并對孩子智能進行研究的觀念和方法,在幼兒園實施課程評價改革環節中基于多元智能理論,以兒童的多元化智能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對教學策略進行調整,相較于傳統教學方法能夠從幼兒角度出發,關注幼兒自身發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程評價具有普適性的同時也具有針對性。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人類具有九大智能,在對個體進行評價時,應該以多元化和發展性的視角予以評價。
幼兒園課程評價具備的功能
幼兒園課程評價實施的主要目的是促進課程發展,促進幼兒和教師的共同進步,因此評價需要具備兩種功能。
第一,需具備展示功能,相較于傳統的課程考核標準化實施過程所面臨的不完善不公平問題,多元智能理論則更強調基于幼兒本身讓幼兒進行自我展示,加德納的光譜教室也是通過讓幼兒對挑戰性材料的利用,讓幼兒展示自己獨特的智慧。基于這一思想,在實施幼兒園課程評價體系中納入自我展示,教師為被評價者提供完善的平臺展示,鼓勵幼兒展示自我成就和自我努力,以此能夠發現幼兒的進步和幼兒潛能。
第二,具備激勵功能。幼兒得到充分且豐富的展示后,自我給予的肯定屬于自我激勵,并在被其他兒童或者教師給予恰當的且積極的反饋時,也能夠促使幼兒增強自信心,多元化的評價內容、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能夠有效提升課程評價的功能,通過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發展,然而幼兒能夠在快樂輕松的氛圍內提升自我。
幼兒園課程評價存在的問題
幼兒園課程評價環節中最為突出也最為嚴重的問題是未考慮到幼兒的多維發展及個性化差異,對幼兒的個性發展具有不利影響,在幼兒園課程評價中經常表現出同一項或標準項,想要對幼兒的評價達到盡善盡美,但其實這種評價過程帶有功利性色彩,這種評價的實際目的是甄別幼兒的好壞或教師能力高低,不滿足幼兒個人發展情況的研究,無法有效幫助幼兒個人成長。
其次是在當前幼兒園課程評價過程中,存在靜態、僵化的問題,對幼兒的發展其實具有掩蓋作用。實際課程評價實施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將結果性評價作為主要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不少學校也會將此次評價作為教師工作開展成效的標準,比如觀察評分表、幼兒發展觀察與指導,課程效果以量化數字作為評價結果,在缺少了過程性評價的同時也表現為動態僵化的缺點,幼兒的發展過程被忽略,實際教學過程中課程在不斷變化,幼兒的成長和教師的教學也在不斷進步,應該呈現靈活性、動態性和發展性,記錄幼兒的真實成長過程。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背景下的幼兒園課程評價實施方式
在多元智能理論背景下實現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改革,首先要樹立多元發展的評價觀念,能夠注重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性,加德納指出每個幼兒都具備九種智能,且獨立存在,幼兒之間的差異性決定了幼兒的優勢領域和弱勢領域都具有不同性,在實施課程評價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幼兒的個體差異,并對幼兒的智能分布進行評估,根據幼兒的實際動態過程為幼兒制定評價方案。在評價環節要做到評價標準多元化,能夠向幼兒提供幼兒成長所需要的信息,打破局限于書本或局限于分數的傳統評價,采用更加完整更加全面的觀點對幼兒實施全方位評價。同時評價過程也需要做到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幼兒最終形成的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真實性,需要依據多種課程評價手段,在結合量化評價的基礎上教師也可以為其補充視頻或敘事文字等材料內容,直觀且真實地反映出幼兒的動態成長過程。評價的結果也需要呈現多元化的特征,反饋學生成長、課程改變、教師的教學過程,借助于豐富的評價信息,教師能夠利用評價結果觀察了解幼兒,并對自身的教育行為進行反思、總結,實現課程、幼兒、教師三者結合的動態發展過程。
幼兒的課程評價過程中要注重樹立整體發展觀念,促進幼兒做到全面提升。教師在評價環節既要重視幼兒的個性發展也要重視幼兒的全面發展。幼兒的整體觀是幼兒系統性和整體性發展的基礎內容,加德納認為,在幼兒發展過程中,智能雖相互獨立但需要在不同人和不同文化中都能適應,幼兒發展時面對著多元化文化,時代要求在實施幼兒評價過程中需要實現整體發展提倡幼兒的綜合素質。整體發展觀念,強調多學科多領域的內容整合和評價整合,幼兒除了要學到理論知識或操作技能外,也要強調人文素養的提升,課程評價體系需要概括幼兒發展全貌,因此在幼兒一日生活活動中可以實施常態化的培養,并對課程評價的來源進行補充和擴充,幼兒絕大部分時間是與父母相處,因此在課程評價內容中,也可以將父母納入評價體系環節中,對幼兒的實際情況,通過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反映出幼兒的完整信息。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下的幼兒園課程評價改革實踐過程也要強調持續發展評價觀念,注重幼兒持續不斷的自我發展過程。終身發展是當前時代下對于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培養幼兒時也要立足于這一點,實現幼兒的全面培養和終身培養,持續發展觀念強調課程評價的四種功能,評價目的不是為了區分幼兒的好壞,而是為了讓幼兒的潛力被激發,實現幼兒持續不斷的動態發展過程,每一個正常的人只要給予一定的機會,他的某一方面智能都會得到發展,因此在實施幼兒課程評價體系的實踐過程中,對于幼兒的不足之處或優勢部分,教師不應該貼上標簽,而是應該正視幼兒的個人特點和個人特征,實現針對性教育和差異性教育,讓幼兒能夠得到發展和提升。評價目的應該圍繞著幼兒的發展,如果將評價過程作為幼兒的鑒定手段只會虛假地反映出幼兒標準,幼兒發展過程喪失了發展性功能,在評價環節要強調反饋功能,適時地調整教師教學方案和幼兒的發展途徑,保持反饋機制作用于教學和幼兒的評價環節,實現課程的動態有效調整。除了評價環節所具備的功能外,教師也要認識到評價機制也需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發揮評價的真實價值,而不是將評價作為指標性任務。
多元智能理論對傳統教育下的課程評價體系發出了挑戰,多元智能理論背景下實現幼兒園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要求教師要著眼于幼兒本身實現幼兒的多元化培養策略,擺脫傳統評價的標準化和數字量化標準,以幼兒的實際情況作為標準,實現幼兒的自我提升,強調評價的導向功能、調整功能、激勵功能和展示功能,幼兒之間的差異性決定了幼兒具有不同的發展規劃,教師在實施教育服務時要依據因材施教原則,實踐幼兒的整體發展和持續發展,評價貫穿于幼兒的生活學習各個環節,反饋過程和反饋結果都要實現動態化調整,擺脫僵化。
【此文系山東省教育評價改革項目庫率先探索類項目“指向自主性發展的‘我的’課程評價改革研究與實踐”和東營市教育評價改革實驗基地“指向自主性發展的‘我的’課程評價研究及園本實踐”研究成果之一。】
專家點評
本文深入探討了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園課程評價體系中的應用,提出了一系列創新的評價實施方式。文章強調了評價體系的個性化和動態化,以及評價功能的多元化,為幼兒園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實用的指導和參考。
岳婷婷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康居幼兒園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