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建設是在各類課程教學中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結合,積極把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世界觀與人生觀等融入課程教學中,實現“理論知識傳授”“思想價值引領”與“學生能力培養”的有效融合。立德樹人是中華民族教育的良好傳統,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最重要舉措是建設教育強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全方位育人的前提是始終堅持將立德樹人當做核心環節,并將思政工作貫穿全程。目前,全國各高校關于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很多,積極相應號召,著力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切入點,將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最大化。然而,不少高校對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解有偏差,易出現專業課程思政切入點較少及與思政元素結合度較低等問題。課程思政建設往往只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內容的理解與掌握較淺顯,存在對認知與實踐教育缺乏等問題。
自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來,創新創業教育、新工科建設和課程思政建設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是各大高校積極革新學科體系建設、推動跨學科多元整合和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舉措。但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現存在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的思想指導與方向指引相對匱乏、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在實踐中融合性較差等問題。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及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面臨巨大的機遇。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以思想政治理論指導創新創業教育,以創新創業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兩者地有效融合,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思維與艱苦創業的精神。本文以創新創業教育為背景,在食品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構建課堂-實驗-實踐的教育模式,并結合本校的育人方針政策,將思政知識不斷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為食品化學課程思政建設賦能,開創新思路,對創新創業教育與課程思政建設有效融合的探索與實踐進行研究。
1.食品化學課程特點
食品化學是食品類相關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主要是基于分子水平與化學角度來研究食品中各組分的結構、化學組成、理化特性與營養價值及其在加工、生產、貯藏、運輸等過程中的變化,分析不同條件下食品安全與品質等特性的變化,可為改善食品質量、提升食品綜合利用水平、優化食品貯藏與保鮮技術、改良膳食結構等奠定理論基礎。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旨在培養既掌握食品化學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又能將食品化學技術熟練應用于食品工業中的高級復合型專業食品人才。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關乎國計民生。基于本課程的強實用性、廣泛的影響力及與食品安全的息息相關性,在創新創業背景下探索并實踐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對食品行業的高效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將課程思政融入于食品化學課堂教學中,并在創新創業的學習實踐中進行思考與反思,充分體會科學精神與職業素養的內涵,是培養未來食品行業頂尖人才的關鍵。本文核心的研究方向就是將課堂教學與實驗和實踐相結合,努力提升課程思政建設效果。
2.探索與實踐
教育部提出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與模式,其目的是適應當前國家經濟發展需求,培養綜合素質更高、專業知識面更廣的雙創型人才。高校在大學生教育過程中,將課程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及創新創業教育有效結合,才能使學生掌握思政與專業知識,并踐行于工作、生活中。本文通過在傳統課堂中融入思政知識,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同時,將思政知識加入到學生實驗與實踐中,同向同行。構建課堂-實驗-實踐的思政建設模式,并配套相應的實驗與實踐平臺,鍛煉學生科學探索能力,培養優秀的應用型人才。
2.1 食品化學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對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并在授課過程中注重課程思政元素的漸進式滲透,以專業知識為支撐,結合社會熱點,引入人物傳記、經典食品營養研究案例,探討蘊含的精神內涵,樹立積極向善的人文關懷。例如,在講授蛋白質的結構、功能等特性時,通過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等方式,分析食品級蛋白基可食膜、植物蛋白肉等的發展趨勢、營養安全性及應用前景等,從而增強學生科技創新意識,樹立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及用于創新的實踐探索能力。在講授色素及其在食品加工與貯藏過程中變化的知識時,通過案例分析,討論色素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食品行業中色素的濫用及危害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科技的兩面性,激勵學生要樹立正確的道理與法治觀念及食品安全責任感。
2.2 新型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
構建課堂-實驗-實踐的課程思政建設模式,如圖1所示。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講授理論知識,結合案例分析以增加學生的理解,并融入思政內容,引發學生的反思體會。在實驗環節,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加深對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的理解與體會,并進行總結分析。在實踐過程中,通過生產企業的實地參觀與專家講解,意識到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的區別,并進行思考討論,從而更好地理解課程思政的相關內容。例如,在講授脂質的相關內容時,介紹反式脂肪酸的化學特性與危害,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意識到保障食品安全、嚴守道德底線的必要性,以及積極創新開發新型檢測技術對行業發展的重要性。在實驗課上,介紹傳統與新型反式脂肪酸檢測技術的檢測原理,并融入思政知識,使學生對檢測技術的更新換代有了新的認知,并加強了動手能力。在工廠實習參觀過程中,結合行業專家的講座與思政教育,熟知企業生產技術更新迭代的利弊,提升學生的安全生產與責任意識、對技術創新及對個人創業的積極性。通過構建新型課程思政模式,將課程思政內容從單一的課堂教學有效拓展至實驗實踐中,顯著提升了學生在創新創業背景下對課程思政知識的接受程度。
2.3“課堂+創新+創業”培養平臺資源配置的優化
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是優化培養平臺資源配置。如圖2所示,課堂思政主要圍繞專業知識的探索、創新能力的建設及思政素養的提升。創新平臺主要是基于學校現有的實驗教學平臺,給學生提供實驗儀器設備、場地及相關資源。創業平臺則主要通過政府、企業和工廠等第三方合作展開。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課程思政內容切入點,優先考慮學院層面所能提供的包括各專業的實驗儀器設備與實驗室及公共設備平臺等支持,其次是學校層面提供的包括與各企業相關聯的產學研合作基地等優質資源,并積極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類競賽,培養出具有正確社會責任感、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觀的優秀人才。
結論
本文探討了基于創新創業背景下食品化學課程思政的創新教學。通過構建課堂-實驗-實踐的課程思政模式,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切實提升專業課程與思政知識的教學質量效果。通過優化“課堂+創新+創業”培養平臺資源配置,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同向同行,培養出能力全面的創新創業型食品人才。
基金項目
浙江科技大學校級課程思政教學研究項目(2023-ksj4)。
作者簡介
宋恭帥(1992-),男,浙江科技大學副教授。
*通信作者
龔金炎(1982-),男,浙江科技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