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發展的靈魂,與人的綜合素養密切相關。為實現新時期育人目標,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本研究從食品安全與檢測專業出發,深入挖掘中職食品微生物檢驗課程思政元素,讓專業課程發揮思政育人功能。首先,分析了食品微生物檢驗課程思政研究現狀;其次,挖掘食品微生物檢驗課程思政元素,形成課程思政元素庫;最后,提出中職食品微生物檢驗課程思政實施策略。
1.食品微生物檢驗課程思政研究現狀
目前,對食品微生物檢驗課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職階段,同時不同專業側重角度有所不同,相同專業在思政元素載體的選擇上也有所不同。
岳麗紅等人在《“食品微生物檢驗”課程思政資源挖掘與課程思政策略》研究中,以微生物學及檢驗發展史、微生物學家科研故事、國家省市的質檢報告案例、食品安全案例、食品安全法及GB4789系列國標及現代食品檢驗進展為切入點,通過觀看歷史記錄片、關注食品檢驗動態、食品安全案例搜集、課后布置任務等方式融入課程中,培養學生科學價值觀、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健康與生命教育、誠實守信、敬畏法律、規范操作、大國工匠等精神。
葛雯等人在《抗疫背景下“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中,從食品微生物檢驗員的職業道德、職業守則、職業道德規范、職業能力角度出發,梳理相應的職業素養,結合各地醫療工作者堅守崗位、“戰疫”故事等,實現培養學生愛國主義、職業道德、團隊寫作、規則意識、科學精神等素養的提升。
趙泰霞等人針對本科階段食品微生物檢驗課程思政建設,從教學大綱修訂、教師課程思政理念提升、課程思政融入角度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以實驗項目為載體,提出融入思政的切入點。
針對以上文獻研究的分析,本研究根據食品專業就業要求及中職學生學習特點,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食品微生物檢驗課堂教學中。
2.食品微生物檢驗課程教學內容思政元素挖掘
本課程學習項目圍繞企業核心工作內容設置,基于企業要求、行業要求、社會要求、國家要求進行思政點挖掘,形成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庫,以食品安全相關案例、新技術應用、企業標準等作為思政元素載體,通過課前任務、課上分析與實踐、課后作業等環節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針對課程融入的思政點總結見表1。
3.食品微生物檢驗課程思政實施策略
3.1 思政教育融入教學各環節
在課前、課上、課后三個環節均可融入思政教育,例如課前學習任務可以布置某類食品安全信息收集,要求制作成PPT,在課上進行事件及相關數據分享,組織同學或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討論。通過討論環節讓學生主動去梳理自己的觀點,學會與人溝通,將新的信息進行整合,能夠向同學們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分析過程中明辨是非。微生物檢驗課程以操作居多,課中結合專業技術規范要求融入思政點,例如在使用接種環進行劃線時,強調滅菌在保障實驗安全的重要意義,引入生物安全概念。還可以在實驗后進行經驗小結,在不改變實驗要求的前提下,如何能提高實驗效率的小技巧等,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工匠精神。課后可以布置科普、辯論賽等任務,讓學生體會本專業所從事職業的社會責任,逐步提升職業自信。
3.2 聯系專業與生活,激發學生主動認知
思政教育要達到育人效果,首先需要學生能夠主動去思考,單一講實驗流程學生往往覺得枯燥,因此需要一些資源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通常源于生活的案例可以很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案例更易引發學生主動思考。例如食品安全事件可以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大健康意識、遵紀守法、實事求是、責任擔當等精神。食品檢驗涉及各類食品,可以結合食品的發展史,體現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食品中的新技術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3.3 校企實踐項目提升價值感
項目實踐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而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能夠更加直觀感受到專業價值,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認同感。
例如,組織學生參與校內食品安全快速檢測任務,每天對食堂內原料、半成品及成品進行抽樣,對蔬菜農藥殘留、成品菌落總數以及食堂餐具潔凈度等指標進行檢驗,并在系統內上報檢測結果,該項目有效保障校內師生飲食安全,激發學生的職業使命感。學生還可以參與企業實際生產項目,例如參與當地農村合作社生產項目,參與新產品研發、工藝改良、質量監測等,用自身的專業知識為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激發學生們投身于鄉村振興、助力國家強盛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4.課程思政的實施與效果
4.1 課堂實施
以液態樣品中菌落總數測定為例進行說明。課前,教師在平臺上傳金黃色葡萄球菌視頻和食品中菌落總數超標案例,通過金黃色葡萄球菌介紹視頻,讓學生認識到微生物數量到達一定限值將會對人產生危害。同時,學生搜集產品標準,明確該產品菌落總數的限值,認識國標的作用,初步感知標準化的意義。課上,激趣導入,融新技術、融熱點產品,以行業企業新產品為載體,采用企業真實任務,開展菌落總數檢測。引導學生關注專業領域新產品、新技術,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分析任務環節,借助虛擬仿真平臺學習、訓練、考核三種模式幫助學生理解、強化、檢驗實驗流程、操作要點,初步樹立嚴謹規范實驗意識。針對學生學習中的重難點,教師進行示范,結合實驗原理講解操作標準與技巧,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運用水平儀、定量塞等自創方法讓學生掌握標準,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學生開展實驗環節,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互相評價,組內安全員根據教師的要求全程進行安全監督與提醒,保障實驗安全。在實訓中提升團隊合作意識、嚴謹細致的實驗意識、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意識及實驗安全意識。在數據處理與報告環節,運用平板計數儀等新技術、新儀器解決微生物結果處理難懂、難評價的問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職業態度,樹立創新思維,關注行業新技術的發展,與時俱進。在項目評價環節,邀請優秀學生結合操作視頻進行學習分享,總結優點與不足,既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又引導學生重視實驗后的反思,能夠從多角度、多方面對實驗進行分析,有助于在未來實驗中解決數據異常問題,通過總結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規范操作意識,培養嚴謹細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實驗后,教師組織學生對實驗材料進行滅菌無害化處理。清洗實驗器材,打掃實驗室衛生,開展勞動教育,逐步培養學生具備實驗室生物安全意識、良好的衛生習慣,具備執行企業6S管理的職業素養。課后,學生參與食品微生物安全科普宣講、制作媒體宣傳頁、開展學校食堂飲食安全檢測,將所學為所用,培養學生服務食品安全意識,提升學生職業認同與職業責任感。
4.2 實施效果
第一,學生對于自己的職業價值有了更加明確的認知,對職業的認同感明顯提升,這一改變反作用于課堂學習,學生在實踐中發現自身不足,主動求學的意識明顯提升。
第二,補充修訂食品微生物檢驗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人才培養落實的指導性材料,因此基于此次研究結果,對課程標準做進一步完善補充,細化課程素養目標,思政教育落實到每個學習項目,選取適合的載體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形成專業課程教學目標與思政目標相融合的新課程標準,從整體上把握人才培養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確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之責。民以食為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關系我國14億多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須抓得緊而又緊,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微生物檢驗作為食品安全的重要評價指標,是實現大健康的重要基礎。學生作為未來食品相關從業人員,應盡自身的力量去維護人民的飲食安全,學生自身必須具備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實事求是、忠于職守的職業意識,以及認真、嚴謹、細致的實驗態度,具有食品安全意識、實驗安全意識,做一名具有職業責任感、職業自信、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精神、愛國精神的高素質食品檢測行業從業人。
作者簡介
肖鷥鷥(1986-),女,回族,北京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微生物檢驗。
高鑫(1983-),男,漢族,北京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楊麗麗(1982-),女,漢族,北京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營養與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