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課賽證”是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本質是需求、標準、過程、內容、評價和資源的有效銜接和深度融通。“崗課”是指以崗定課、崗課對接、賽證銜接的多維互融,即人才培養服務產業需求,育人標準對接職業標準,教學場景再現生產過程;“賽證”促學促教促改,人才需求、人才培養、人才展現、人才供給各要素深度融合、聯動互促,形成“課證融通”“賽教融合”“賽證課相通”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
1.“崗課賽證”視域下課程建設的基本要求
“崗課賽證”教學模式對課程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在課程開發前深度調研崗位群核心能力要求,按照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指引,對接產業鏈崗位群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變化設定好課程目標,將職業資格證書標準、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并通過項目式教學、技能競賽等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和習得實踐技能,從而實現課程教學目標。課程評價應遵循專業性、時代性要求,設計多元評價,在評價課程內容掌握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思政素質的提升評價。
1.1 教學目標與崗位標準對接
食品檢驗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旨在培養學生成為既具備系統的食品檢驗理論知識和嫻熟的食品檢驗檢測、食品安全及質量管理等關鍵技能,又具備食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綜合職業素養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因此,教師在課程教學整體設計上,要始終緊扣農產品(食品)檢驗檢測、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等崗位(群)相應級別的職業能力標準,并將其作為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如食品檢驗檢測的原理方法和規范要求;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能夠正確配制試劑,熟練使用主要檢驗儀器,依據食品檢驗標準,規范完成食品檢驗工作;能夠處理檢測數據并對檢驗結果進行判斷和分析。積極引入真實項目,組織任務式教學或通過實訓項目設計等方式模擬現實工作場景中的食品檢驗流程,確保學生能夠熟練運用國際通行的檢驗技術和工藝,掌握數據分析及評價食品安全的能力,在此前提下,將思政元素嵌入教學內容,并通過多形式的教學組織和評價手段,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形成一條由課程至崗位的無縫對接教學鏈。
1.2 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合
食品檢驗技術課程內容不僅涉及食品的生物化學特性、微生物指標檢測及化學污染物分析等專業知識,還涉及產品質量管理與食品安全法規等內容。因此,在課程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巧妙挖掘行業產業中的思政元素和資源,并將其與專業知識技能相融合,通過對這些思政元素進行分析、演繹,加深學生對食品工業、公共健康及相關法規的全面理解和敬業精神的培育。例如,在講解食品理化分析培養基制備技術時,強化學生的標準意識和法律意識,深挖檢驗操作規范與法律法規學習的內在聯系;在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評估與檢測上,將檢測技術與國家食品安全戰略相結合,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法治意識;通過深度討論食品中重金屬和塑化劑等潛在危害,強化學生的公共衛生安全意識,引導他們關注和參與社會公共食品安全問題;在實驗室管理與食品安全分析技術教學中,重視學生數據處理、質量分析和實驗結果判定的教學,注重學生數據意識、批判思維和探究精神培養。教師在教學中廣泛利用案例教學,能夠讓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專業教學與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
1.3 課程評價與課程思政關聯
課程評價是課程建設不可或缺的保障機制,因此,教師應遵循專業性、時代性要求,設計多元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不僅要考量學生對崗位的適應性(基本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特長表現(技能競賽、證書獲取等),還要關注其價值觀的長遠改造和行為表現(思政綜合素養、創新創業能力),通過多元的課程評價體系凸顯教學效果與思政育人的關聯。
食品檢驗技術課程綜合運用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等多種方式方法,從課程設置與目標適應性、課程內容與資源、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實施與效果、學生學習成果、課程改進與發展多個維度建立評價體系,并將課程思政要求融入每一個環節,進行一體化評價,不僅強化了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的融會貫通,也將人的價值取向和職業發展緊密融合,從而達到以評價促教的目的。
整體而言,該課程評價體系不只是對學生專業知識的一次檢驗,更是對學生綜合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的全面錘煉,它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有效結合,有效深化學生對于食品質量安全、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意識等思政要素的理解。實踐表明,通過連續的課程評價效果追蹤,不但能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還能有效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崗課賽證”視域下食品檢驗技術課程教學實踐
“崗課賽證”課程培養目標著重職業生涯發展,教學內容突出綜合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課程開發注重工作過程導向的任務分析,按照生產實際和崗位需求開發模塊化和系統化的實訓課程體系,鼓勵學生參與工作過程和生產流程,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其中,以“崗課”對接為主,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以“賽證”銜接為輔,賽、證作為“崗課”對接的連接橋梁和有效補充。
2.1 教學內容模塊化設計
由于食品檢驗工作崗位對技術人才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有著嚴格的要求,教學內容需要與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和行業技術規范同步更新,體現知識技能更新的時代需求和企業對人才的期望。食品行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相關檢測技術的進步,從而提高了對檢測設備使用和維護能力的要求。因此,食品檢驗技術課程應圍繞食品質量控制核心崗位技能,定制教學模塊,根據崗位素質和能力要求,將相關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
為對接崗位標準,結合食品檢驗檢測崗位工作流程,通過模擬企業實際工作環境的實驗室操作,確保學生能在理論學習中得到實踐操作。例如,針對當前行業中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等先進儀器的應用,教學中積極引入這些先端技術設備的實際操作案例,通過動態跟蹤最新的國內外食品質量安全事件,將這些事件中的監測數據、處理方法及處理結果融入課堂內容,學生也能在處理這些真實案例的過程中學會如何依法依規進行食品質量判斷,從而增強其職業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另外,課程內容還將“1+X”證書標準、職業技能競賽緊密結合,分析教學材料與證書標準的共性與差異性,把教學內容劃分成相對獨立的學習模塊,這些獨立模塊能夠集成起來構成一個整體,滿足不同證書的教學和學習需求,以食品檢測技能競賽為例,歷經初賽、復賽直至決賽,這一過程不僅檢驗了學生在食品質量與安全監測領域的實際操作技能,還錘煉了他們的職業素質和團隊協作能力,學生能在實踐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檢測技術要領,有利于綜合素質的提升。
2.2 教學方法選取與實施
好的教學組織方式往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也可以因勢利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增強理論知識的生動性,本課程設計系列教學案例并嵌入思政元素,以問題為導向,運用啟發式教學,通過師生互動交流,將知識講解和思政育人有效融合。例如,在案例選取上,綜合考慮食品安全事件的實際案例。如在講授食品添加劑和農藥殘留檢測項目時,選取食品添加劑濫用、農藥殘留超標等社會關注度高的熱點問題作為案例引入,通過對案例的復盤和分析,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食品衛生法規與標準,也能在案例探討中提升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同時還能增強職業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為增強實踐操作的真實性,實訓室裝備按照食品檢測條件要求配備先進的檢驗儀器,如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等,支持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進行現代分析技術的實訓學習。在實訓項目的選取上,甄選企業的真實項目或設計一系列與實際崗位技能相銜接的實操項目,包括但不限于食品微生物的檢驗、食品添加劑的定性定量分析、食品質量安全控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著重培養學生實驗操作的規范性、準確性和實驗數據的解讀能力。此外,通過組織項目競賽、技能比武等活動,學生能學到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通過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模擬實操考核等方式,幫助學生熟悉考試流程和要求,提高應試能力;還可以定期邀請行業經驗豐富的食品檢驗專家進入課堂,分享實際檢驗案例,為學生提供現實工作場景下的問題應對策略和經驗積累。在課后大作業教學環節中,采取學生自主預約實驗室時間、自行完成實驗項目的方式,該方式能有效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課程考核也不應局限于傳統的筆試,可以通過實踐操作考核、項目答辯等多種方式,從不同維度展現學生的綜合素質。
2.3 學生信息反饋與分析
為了驗證教學效果,采用問卷調查和開放式座談方式收集學生反饋。調查問題聚焦于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對職業崗位的能力的認知、核心技能的難易程度、職業精神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等多個維度,對課程設計的合理性和實效性做出量化評估。回收有效問卷117份,經數據統計分析顯示,學生對于“崗課賽證”教學模式的整體滿意度高于傳統教學模式,其中,尤以思政認同度的提升最為顯著。訪談環節則從定性角度深化了理解,收集了20名學生的深度反饋,結果表明,學生普遍認為實踐性教學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其對食品安全法規的重視;同時,在課程學習中,學生能結合實際案例進行分析,有效提升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課程結束后,通過對學生的技能進行測評,實證了學生在實際工作情境下的操作能力得到顯著提高,通過率較之前提升了18%,印證了“崗課賽證”教學模式對于學生專業能力提升的明顯效用。
究其原因,得益于實操環節模擬的工作場景與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緊密結合,真實還原了崗位的工作環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職業興趣和實踐參與感。以模塊化考核替代傳統考試方式,讓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體驗到食品檢驗的具體流程與標準,增強了他們對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的深刻理解和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培養。整體而言,通過案例教學與真實環境實踐的方式,實現了課程知識與專業技能的有效融合,提升了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認識,有效滿足高職教育對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
2.4 教學成效評估與改進
教學效果評估是反映課程設計的綜合指標,評估程序遵循量化分析與質化評估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問卷調查、專家評價和畢業生評價等三個維度,全面考察教學模式實施的效果。評估的核心指標包括課程學習滿意率、專業技能掌握程度、思政教育滿意率,以及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通過對連續三屆教學班級的教學數據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學生在課程結束后通過考核測試其理論知識的熟悉程度和操作技能的熟練程度呈成逐年遞增態勢,理論知識測試的平均分分別為75.8、80.3、83.7,技能測評的平均分數為80.2、82.3、84.5;學生的專業對口就業率由原來的91.7%增長到94.6%,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明顯增強;專家對課程設計和教學組織實施進行綜合性評價,總體結果為“優”。同時,學生通過參與實際項目和競賽,展現出較強的職業素養和創新能力。針對評估中發現的不足,如個別學生實操技能與理論知識的結合不夠緊密等問題,研究團隊制定了針對性改進策略:一是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實時更新課程內容,確保專業技能教學的前瞻性和實用性;二是精細化評估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和指導;三是增加案例教學和模擬場景訓練,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持續跟蹤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職業發展軌跡,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形成與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教學更為契合的課程思政全方位評價體系。
結語
“崗課賽證”與“課程思政”融合型教學模式在職業教育中具有獨特的特色和優勢。通過綜合性的教學目標、實用性與關聯性的教學內容、多樣性與互動性的教學方法、“崗課賽證”的深度融合以及課程思政的潤物細無聲等方面的實踐和創新的模式,有助于培養出既具備專業技能又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素質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基金項目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教學研究項目“‘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融合的研究與實踐”(編號:JG202113)。
作者簡介
李杏元(1975.10-),女,漢族,湖北黃岡人,碩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食品智能加工專業理論和實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