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蔽幕敲褡鍑抑?,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對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的引導、激勵和規范作用。貫徹以文興業目標,要著力發展創新文化、綠色文化和法治文化,為壯大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引航賦能。
一、加強創新文化建設,筑牢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所謂創新文化是指一切有利于推動創新、激勵創新和助力創新成果轉化的文化實踐活動及其成就。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為核心動力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全要素的創新發展。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人才是關鍵要素,人才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創新文化土壤的滋養。因此,創新文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
1.要善于營造鼓勵創新、包容創新的友好氛圍。當前,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突飛猛進,我國的科技實力不斷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科技創新的要素。例如,一些人創新意識淡薄,存在坐、等、靠的思想;一些人不敢于創新,不敢突破原有保守觀念的束縛,缺乏敢為人先的精神;一些人不善于創新,雖有創新的觀念和意識,但不知道具體的方式方法、不明確創新的目標方向。要解決好這些問題,首先,在全社會提倡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基因,將倡導創新的價值取向融入到大中小學一體化教育體系建構中,點燃青年學生的創新火花,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儲備后備力量,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其次,營造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通過營造敢為人先、大膽試錯的寬松氛圍,健全容錯機制,鼓勵敢闖敢試,激發各類人才創新熱情和創新活力。最后,制定并完善科研資金支持和科技獎勵制度,強化專利保護,調動創新人才的積極性。同時,還需要建立并完善科研誠信體系,發揮評價和引導的作用,嚴厲打擊各種學術不端行為,打造風清氣正的創新生態。
2.要發揚科學家精神,進一步激發和釋放創新潛能。在我們黨一百多年的風雨歷程中,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繼投身科學救國、科研報國、科教興國、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中,實現了中國科技實力一次次的歷史性跨越,也孕育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質的科學家精神。愛國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鮮明底色,奉獻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崇高境界??茖W家精神蘊含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和育人的豐富內涵,這與新質生產力對人才的內在需求高度契合。新時代新征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負光榮使命,繼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以愛國、奉獻的家國情懷激發塑強新質生產力的使命擔當,繼續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以身許國、心系人民的光榮傳統,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將科技成果應用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偉大事業中。以創新、求實的科學態度催生塑強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能,以求真務實的態度積極投身科技創新事業,解放思想、追求真理,不斷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尋新路徑,產出更多高水平原創科技成果,并推動其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以協同、育人的薪火傳承筑牢塑強新質生產力的人才根基,突破傳統行業界限,推動各行業知識共享、信息資源有效銜接、科學技術融合互通??茖W事業是接力事業,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一代又一代科技創新型人才的接力傳承,只有薪火相傳才能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
二、融入綠色文化理念,彰顯新質生產力的綠色底色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多需求,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核心的綠色文化已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綠色文化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深遠的理論和文化根源,是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理念相結合的產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绷暯缴鷳B文明思想為現代文明理念注入時代精華和營養,綠色文化理念也因現代文明理念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靶沦|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綠色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因此,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融入綠色文化理念,彰顯新質生產力的綠色底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
1.要加強對綠色文化的教育與傳播,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培養具有綠色環保、低碳生活理念的勞動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絕奢華和浪費,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綠色生活方式是綠色文化和綠色發展理念在生活領域的深刻革命。首先,綠色生活方式可以直接影響人們的物質消費需求,激發人們對綠色產品和服務的消費意愿,有效刺激綠色環保產業部門生產,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勁動力。其次,綠色生活方式可以引導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適度節制物欲,堅持勤儉節約、適度消費,杜絕鋪張浪費。同時可以引導市場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為消費者提供簡約、低碳、可循環的綠色低碳消費品和消費體驗,讓低碳穿衣、綠色餐飲、綠色居住和綠色出行與消費者日常生活相伴,使綠色生活本身有效降低能耗。最后,通過實踐引導,綠色生活方式使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接受并內化綠色、低碳、環保理念,在綠色消費中養成勤儉節約、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從而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具有綠色低碳職業觀的高素質勞動者。在此基礎上,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還要求勞動者掌握相關的綠色創新知識和技能,以適應這種綠色、循環和節能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勞動者會不斷學習綠色創新知識與先進綠色技術,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從而成為具備綠色低碳生活理念、綠色創新生產能力的新型勞動者。
2.要激發綠色創新思維,推動綠色科技創新與應用。綠色文化倡導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不僅能夠促使個人樹立綠色生活理念,而且還能夠有效刺激企業進行綠色生產經營。在綠色文化的引導下,以往污染重、效能低、消耗高的傳統產業發展方式已難以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和要求,只能以綠色發展思維尋求高質量發展道路,只能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形成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新質生產力。因此,一方面,應鼓勵和支持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加強在綠色低碳技術、清潔能源技術、生態修復技術等方面的研發和創新,提高綠色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機制,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市場培育等手段,推動綠色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有力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和發展。
三、堅持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引領,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保駕護航
高水平法治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推進器”和“壓艙石”。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法治文化的堅實保障。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為指引,在社會和企業內部加強法治理念的宣傳和具體保障措施的落實,營造有利于產業創新和綠色發展的法治氛圍,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保駕護航。
1.要發揮好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引領作用,繼續推進知識產權領域的立法。知識產權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原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促進生產力發展。在知識經濟時代,若無知識產權保護法的有效庇護,企業的創新熱情無疑會遭到嚴重打擊,創新潛能難以釋放。因此,要以企業技術進步為標準,順應科技創新發展趨勢,盡快修改升級相關法律法規,健全和完善我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使之更加適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需求。應加快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立法,及時修訂完善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以及商業秘密保護、植物新品種保護等方面的專項立法,進一步豐富知識產權的權利類型、拓展權利客體范疇,激發相關新領域新業態創新創造活力。此外,還應積極完善鼓勵勞動者參與企業投資以及股權爭議處理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新質生產力發展領域主要集中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這些產業在勞動力和資本結合方面具有共同的特點,即企業發展更加依賴高素質、高技能新型勞動者。鼓勵勞動者參與企業投資,一方面可以滿足勞動者以知識或知識產權、技術訣竅投資入股的現實需求,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獲得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給予核心員工股東權益,使得企業和員工形成利益共同體,激發核心勞動者積極性,實現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目標,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持久活力。
2.要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引領下,加強企業法治理念的系統性宣傳,形成激勵和保護企業內部員工創新的企業法治文化氛圍。法治理念是企業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企業通過定期開展法治培訓、講座、研討會等形式,提高全體員工的法治素養和法律意識,確保企業在創新過程中遵循法律法規,避免因違法違規行為導致的創新中斷或成果無效,為企業創造一個穩定、可預期的創新環境,推動新質生產力持續發展壯大。除此之外,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無形資產,體現著企業的價值觀和文化觀,有利于凝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企業可以將法治文化融入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中,通過企業文化長廊、內部刊物、網絡平臺等渠道宣傳保護知識產權的相關內容,營造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有利于讓理論觀念轉化為現實的物質力量。當企業員工普遍具備法治意識,意識到創新成果將受到法律保護,懂得用法律武器維權,就會更加積極地投身于創新活動,勇于改革探索,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企業與勞動者互利共贏。
作者均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師范大學基地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