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營經濟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要“實現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民營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質量發展必然需要完善的法治保障。近年來,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保障建設實踐不斷深化。2023年7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強調,要強化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保障。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2024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將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作為下一階段重點工作任務,進一步展現出我國以法治手段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心,我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法治保障正在走向成熟和完善。
一、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的立足之基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必須把黨的領導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立足之基。
1.堅持黨的領導,維護法治之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之魂在于黨的領導,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法治保障需要在黨的領導下統籌規劃布局、全面引領推進,確保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一要堅持黨對民營經濟的集中統一領導。在全方位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以及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設進程中,要精準貫徹“兩個毫不動搖”“兩個健康”等方針政策,落實黨對民營經濟平等對待、平等保護的要求。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進一步強化對民營企業權益的保護,提升服務效能,為民營經濟注入新的動力,推動其在法治軌道上實現高質量發展。二要以法治的方式推進黨對民營經濟的集中統一領導。黨領導民營經濟發展,堅持法治路徑至關重要,應持續優化黨內法規體系,不斷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規范化進程,提升黨領導民營經濟工作的能力與水平,并加強民營企業基層黨組織和干部隊伍建設。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站穩基本立場。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必須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民營經濟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一要關注民營經濟發展,以法治手段破解民營經濟發展困境,傾聽民營企業發展需求,制定切實有效的法規制度,妥善解決民營經濟發展遇到的問題。二要以法治手段引導民營經濟為改善民生作貢獻,鼓勵民營經濟積極參與能夠增進社會福祉的各項事業,引導、鼓勵企業家在關注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勇于承擔社會責任。
二、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的主要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這一重要論斷深刻闡明了法治對于營商環境的重要促進作用。要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需要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必須以構建法治化的營商環境為主要抓手,依法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
1.完善配套立法,夯實公平根基。保障公平競爭,必須不斷完善配套立法,健全公平競爭法律體系,為民營經濟公平競爭提供完備的法治框架。一要盡快制定并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通過制定專門性法律,規范影響民營經濟公平競爭的相關因素,打破所有制壁壘,著力促進各種所有制企業同臺競技,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加公平的條件。通過法律的制定和頒布,進一步表明國家對民營經濟的支持態度,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注入信心。二要緊跟時代步伐,適時調整現行的法律規范。全面審視和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中有關公平競爭的內容,用法律制度解決實踐中民營經濟受到歧視的問題,排除不合理障礙,確保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公平競爭審查等關鍵環節享有完備的法律保障,為民營企業的成長營造公平、健康的法治環境。
2.嚴格實施法律,維護公平環境。保障公平競爭,要嚴格執法。一要堅持依法對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堅決摒棄所有制差異帶來的偏見與隔閡,禁止任何機關部門歧視民營經濟,確保各類企業享受平等待遇。二要加強反壟斷力度,遏制民營資本無序擴張。聚焦數字經濟、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強化競爭監管,嚴密監控大型企業收購動態,謹防扼殺創新型小企業生機,促進中小企業群體健康成長。完善反壟斷執法機構與司法機關的協調機制,精準打擊行政性壟斷,鏟除地方保護主義,杜絕行政機關揠苗助長式的扶持手段,為民營經濟構建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秩序。
3.弘揚誠信理念,促進公平競爭。民營經濟繁榮昌盛,根植于民眾普遍尊崇法治的社會土壤之中,要加速培育民營企業誠信經營的法治理念,彰顯誠信至上的原則。一要廣泛實施多元化法治教育,構建遵紀守法的社會風尚。重視提升民營企業家的法治素養,弘揚遵紀守法的理念,強化其合法營業的能力,推動孕育誠信經營、公平競爭的行業自律文化,營造健康有序、誠信守法的營商環境。二要強化行政監管,建立健全社會誠信框架。一方面,要預防和懲處失信行為,加大對失信者的聯合懲戒力度,提高失信成本,營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氛圍;另一方面,要構建正向激勵機制,對于守信企業,應提供政策便利,引導企業誠信經營,自覺維護公平競爭環境。
三、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的關鍵路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堅持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支持引導民營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也明確提出,要為民營經濟的發展促進做好法治化的服務保障,提高民營經濟規范經營的能力。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應著力構建和諧政商關系,出臺多元化扶持機制,引導民營企業優化內部治理。
1.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締結和諧紐帶。新時代,為優化民營經濟營商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落到實處,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排憂解難”。當前,仍要突破“親而不清”“清而不親”的困境,力求實現各級機關部門與民營企業間的和諧共生。一要做到親近、親切、親善。一方面,促進行政機關轉變職能、深化服務意識,推動司法機關秉持公正、維護法律權威;另一方面,促進各級領導干部與民營企業家的溝通和交流,督促其主動作為、積極服務,切實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和困難,真心實意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二要做到清醒、清廉、清明。加強對政商關系的監督,健全問責制度,確保各級領導干部依法依規為民營企業解難題、辦實事,做到守住交往底線、不觸碰法律紅線、不生貪心私心、不搞權錢交易,避免任何可能損害政商關系的行為。
2.加強政策扶持,促進充分發展。要繼續優化促進發展方面的相關法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靈活執法手段,全面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增強民營經濟的整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一要重視權益維護,捍衛民營經濟合法權益。重視不同法律法規之間的協調,建立統一、高效的產權登記體系與產權糾紛解決機制,確保證據鏈條完整、清晰,降低企業維權成本,減少不必要的交易摩擦。專項整治涉企案件積壓問題,提高審判效率,嚴打逃債避執的行為。審慎考察民營企業現狀,健全失信懲戒和信用修復制度,靈活調整執行手段,為暫時受困但潛力猶存的企業注入生機。二要優化融資渠道,拓展民營經濟發展空間。破解融資瓶頸,廣開融資渠道,為民營企業提供多樣化的融資途徑。完善貸款流程,減少不必要的手續和環節,提供更加靈活的還款方案,減輕其資金壓力。規范融資渠道,嚴厲打擊非法融資行為,凈化金融市場環境。三要加強創新政策激勵,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結合財稅扶持,激勵民營企業在生產技術、產品服務、管理模式等方面持續創新,驅動民營企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綜合競爭力。
3.優化體制機制,規范內部治理。綜合利用多種方式引導民營企業樹立規范治理的意識,妥善應對經營中各類不確定性沖擊,增強風險防范和化解能力。一要推動民營企業優化內部治理機制。完善與企業治理有關的法律規范,健全公司治理結構,激活中小股東行使職權的積極性,優化董事會運作機制,不斷強化監事會監督效能,為公司實現規范治理提供法律框架。二要推動民營企業完善風險防控機制。一方面,引導民營企業強化內部資金監管,推動民營企業精細調控資本構成,均衡股債比例,穩定財務狀況,防止資金鏈斷鏈,切實維護投資人與債權人權益;另一方面,引導民營企業引入保險、擔保等多種風險管理工具,依托統一大市場,有效分解在日常運營中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及時化解“黑天鵝”“灰犀牛”事件,固守不觸發系統性風險的安全線,將潛在損失限制在可控范圍內,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全鏈條資本治理體系構建研究”(23YJCZH243)、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年度項目“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數字金融監管法律體系構建研究”(2023CFX034)、河南省軟科學項目“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體系研究”(24240041107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吳子熙系鄭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劉振基系鄭州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周 雯(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