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化發展,作出大力實施數字中國、網絡強國等重大戰略。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要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要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將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作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內容,對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印發實施“數據二十條”、開展“數據要素×”三年行動、推動“東數西算”工程等,使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新時代新征程,只有堅持以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主線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才能充分發揮數據這一新型生產要素的作用,推動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指明方向
1.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與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具有內在統一性。馬克思認為,“流通是商品占有者的全部相互關系的總和”,意味著市場不僅僅是交易場所,更體現了買賣雙方在商品互換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生產關系。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實質上就是要通過統一的數據規則體系整合分散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的數據資源,打破數據孤島和數據流通壁壘,促進數據在不同主體之間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從而形成更加緊密和協調的社會生產關系網絡。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核心內容在于,厘清不同數據主體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并形成科學合理的數據交易機制和收益分配機制,從而激發數據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升數據利用效率。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的培育注重市場體系的建設,側重于實現數據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高效流動和共享。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注重市場機制的完善,側重于激發數據要素的活力和價值。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和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從本質上都是對數據主體之間的社會生產關系的調整和優化,致力于形成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推動數據要素的高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兩者相輔相成、內在統一,共同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健康發展。
2.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提供指引。一體化意味著數據市場的協調統一,需要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交易規則和監管框架,并通過創新技術手段實現數據平臺的互聯互通,破除數據流通壁壘,確保形成全國范圍內暢通的數據流通體系。但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并不意味著單一市場結構,而是多層次、多元化的,包括基礎數據市場、行業數據市場、區域數據市場等多個維度。因此,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不僅要建立統一的數據制度體系,也要根據數據市場的層次性,因地制宜推進數據市場建設。一要不斷增強改革的系統性、協同性和整體性,系統設計涵蓋數據生產、流通、交易、應用和監管全鏈條的改革措施,確保數據市場化配置的每個環節高效銜接;二要打破部門、區域間的信息壁壘,形成跨部門、跨區域協同治理機制,推動各方主體共同參與、形成合力;三要兼顧短期目標和長期發展,平衡公平與效率、統籌發展與安全,實現數據市場的整體最優而非局部最優。
二、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是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的基礎支撐
1.數據基礎制度支撐。數據基礎制度是數據市場建設的基本前提,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通過構建數據產權制度、數據流通交易制度、數據收益分配制度和數據治理制度,為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提供了全面的基礎制度支撐。在數據產權制度方面,探索構建了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等分置的產權運行機制,并提出在國家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下,推進數據分類分級確權授權使用。在數據流通交易制度方面,提出規范數據流通規則和交易行為、統籌構建規范高效的數據交易場所、培育數據要素流通和交易服務生態等改革措施,初步形成了數據可信流通體系內容框架。在數據收益分配制度方面,提出“誰投入、誰貢獻、誰受益”原則,著重保護數據要素各參與方的投入產出收益,對數據主體形成激勵。在數據要素治理制度方面,提出要把安全貫穿數據治理全過程,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協同的治理模式,營造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
2.數據流通機制支撐。數據順暢流通是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潛能的關鍵環節,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通過推動數據開放共享和培育數據交易體系,激發數據要素開發利用活力,為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建立了順暢的數據流通機制。在數據開放共享方面,我國積極推進全國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建設,推動數據從孤島化走向共享化、一體化。在培育數據交易體系方面,我國鼓勵和支持各地組建數據交易所,可供交易的數據產品覆蓋金融、交通、旅游、企業服務等多個行業領域,同時還推動數據交易中介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了數據要素合規高效、安全有序的流通和交易。
3.數據技術創新支撐。高效有序開放的數據要素市場建設離不開技術的支持,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通過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構建數據安全技術體系等關鍵維度為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數據市場化應用的物質載體。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不斷夯實支撐數據高效流通和共享的底層架構,為大規模數據存儲、傳輸和利用奠定了基礎。在數據安全方面,隨著數據識別技術的智能升級、數據加密技術的商業應用以及數據脫敏技術的加速普及,我國基本形成了具備算法支持、系統支持和數據支持的數據安全技術體系。
4.數據監管治理支撐。數據監管是數據市場建設的秩序保障,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通過推進數據監管一體化建設和常態化監管為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提供監管支撐。2023年,國家數據局掛牌成立,進一步推進了數據監管頂層規劃設計和治理規則構建,促進國家與地方兩級監管體系對接并構建上下聯動機制,從而加速實現數據監管治理的一體化統籌。同時,針對平臺“二選一”等市場失序亂象,我國通過對平臺實施專項監管積極加以規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我國數據市場行為合規監管已經轉入常態化監管新階段,更加注重綜合監管治理,確保市場在合規、公平和有效的基礎上穩健發展。
三、以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的實踐路徑
1.健全數據基礎制度體系。一是完善數據產權制度。細化數據持有權、使用權、經營權規則,分類別界定數據不同權利歸屬,明確公共數據、企業數據、個人數據的分類分級確權授權機制,并推動構建全國一體化數據產權登記體系,為數據流通奠定制度基礎。二是健全數據交易制度。制定全國統一的數據交易規則和標準,完善數據定價機制,構建場內場外相結合的數據交易體系,推動區域性、行業性數據平臺互聯互通,確保交易過程合規、安全、可追溯。三是優化數據收益分配制度。根據“誰投入、誰貢獻、誰受益”原則優化收益分配結構,通過分紅、提成等多種收益共享方式平衡數據各參與方利益分配,并通過政府引導調節,推動數據紅利惠及全社會,縮小數字鴻溝。四是構建數據治理制度。強化政府監管和企業責任,完善行業自律和信用體系,規范市場秩序,構建安全可控、彈性包容的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
2.構建高效的數據流通機制。一是促進平臺建設和強化數據共享能力。構建全國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通過國家數據共享平臺鏈接各省市開放數據平臺和開放數據集,促進全國不同地區數據互聯互通、安全流動和有效利用。同時,完善數據共享全鏈條標準體系和操作規范,強化區塊鏈等技術在數據共享方面的應用,營造安全可靠的數據共享環境。二是培育多層次數據交易市場。在推動現有數據交易所發展的同時構建覆蓋全國的數據交易平臺,完善數據市場交易的頂層設計,為數據供需方提供標準化、透明化的交易服務。結合地方產業特色和行業需求,建立區域和行業數據交易平臺,與全國平臺對接,暢通數據流通交易路徑,形成多層次數據交易市場體系。同時,還要根據不同的數據市場需求,推動原始數據交易,完善基礎層和應用層市場交易體系建設。
3.加快數據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建設全國一體化數據存儲、計算和傳輸網絡。推動分布式數據中心布局、云計算與邊緣計算協同發展,形成覆蓋廣泛、高效協同的數據存儲計算網絡,確保數據的快速訪問和實時處理。同時,推動5G、千兆光纖等高速網絡在全國范圍內覆蓋,提升數據傳輸速度,構建高效的數據傳輸網絡。二是完善數據安全技術體系。在實踐中推動加密、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保障數據在存儲、傳輸和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推動聯邦機器學習、多方安全計算、同態加密等技術的應用,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三是加大數據技術創新支持力度。鼓勵建設數據領域科學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不斷加大對數據領域前沿技術、原創性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
4.完善數據市場監管體系。一是建立動態監管機制。對不同類型的數據活動實施差異化監管,既保障數據安全,又避免過度監管。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數據市場行為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現風險并預警。二是加強跨部門協同監管。建立工信、網信等跨部門協同治理機制,明確不同部門之間的監管范圍和權力邊界,形成數據聯管聯治,避免監管重疊或空白。三是完善數據監管制度。建立健全涵蓋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的數據監管制度,形成常態化、長效化數據監管機制。
本文系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博士和青年扶持項目“新質生產力發展視角下吉林省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研究”(2024C1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研究員,博士后
責任編輯:周 雯(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