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水資源短缺形勢依然嚴峻,供需矛盾突出,北方地區的水資源匱乏問題相對更加明顯。因此,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已成為我國民生發展中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小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其行為習慣和環保意識將直接影響未來的社會發展狀況和生態環境。在小學教學管理建設中融入節水教育工作,不僅可以幫助小學生了解水資源的重要性,還能通過日常行為引導,培養其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由陳曉耘、王燕、侯新等編著的《水文化與節水教育簡編》,圍繞水文化與節水教育展開了系統論述,分別從理論與實踐的角度探討了如何理解水文化、如何踐行節水教育的問題,為小學節水教育工作的實施提供了可靠參考。
《水文化與節水教育簡編》一書共七章內容。第一章“文化概論”奠定了全書的基礎,介紹了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為讀者了解水文化奠定了理論基礎。第二章“水文化概論”進一步深入探討了水文化的形成、屬性及特征,為讀者展現了水文化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內涵。第三章“水文化研究的時代背景與現實意義”分析了當前社會背景下水文化研究的重要價值,指出了水文化在現代社會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第四章“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結合實際,分析了全球和中國的水資源現狀,并對未來水資源的管理和利用提出了科學的預測和建議。第五章“水生態文明建設”介紹了水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國際經驗,為我國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第六章“水文化教育體系構建”探討了如何建立系統的水文化教育體系,從理念、目標到實踐,提供了全面的指導。第七章“新時代水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新方位及其趨勢”展望了水文化的發展方向,為新時代進行水文化建設提供了新路徑。該書通過七個章節的層層遞進,為讀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水文化知識和教育指導,探尋了新時代水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新方向及趨勢,為進一步做好水文化教育推廣工作奠定了基礎。
書中,作者通過綜合分析全球和中國的水資源現狀,以真實數據呈現了水資源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意義,并據此點明了節水教育的現實意義。在小學階段開展節水教育不僅有助于資源保護,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其一,增強節水意識。小學階段,學生看待世界的視野逐步開闊,正在快速形成世界觀。學校通過系統的教育與引導,能使小學生認識到水資源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一種珍貴而有限的自然資源。學校通過課堂教學、視頻講解和互動游戲等多種形式,可使小學生直觀了解水資源的形成與消耗過程。這種教育引導,不僅有助于小學生在校期間踐行節水行為,還有助于其在家庭及社交生活中,時刻保持珍視與節約水資源的態度,形成自然而長期的節水意識。其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判斷節水教育的價值不僅要關注小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更要關注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否實際應用這些知識。學校通過開展一系列實踐活動,如義務植樹、成立校園環保小隊、開展節水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等,能使小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會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例如教育小學生在洗手時不長時間開著水龍頭,利用淘米水澆花等,這些都是具體可行且易于執行的節水行為。通過長期堅持,這些行為將逐漸內化為小學生的日常習慣,進而影響其未來的生活方式。其三,提高環保責任感。節水教育不僅關乎個人行為調整,更是環保意識培養的重要途徑。學校通過教育活動,能推動小學生逐步意識到節約用水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而提高其環保責任感,使其理解節水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從而培養新一代具備強烈環保意識的社會公民。總之,小學節水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對學生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的深刻塑造。
《水文化與節水教育簡編》分析了水文化教育理念的目標指向和實踐方式,進而構建了水文化教育體系,圍繞節水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實施舉措。參考書中給出的建議并結合小學教學管理需求,本文總結小學教學管理建設中的節水教育實施路徑如下。
(1) 課程設置與教材開發。
為了將節水教育系統融入小學教學管理工作中,學校應規劃設計節水教育的相關課程內容,并適配對應的教材,力求通過系統化的知識內容引導學生樹立節水意識。學校應結合小學學科教學工作,將節水教育有機融入小學現有課程體系中,鼓勵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加強節水意識。例如在科學課程中,學校可以增加水資源專題模塊。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教學手段如多媒體展示、互動實驗等,詳細講解水循環的基本原理、全球水資源的分布情況及其稀缺性,同時探討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影響,引導學生從科學視角了解水資源并意識到節約用水的必要性。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節水教育可以與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相結合。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課堂討論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幫助學生理解節約用水是一種美德,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通過對生活中浪費水現象的調查,探討水資源浪費現象及其后果,使學生認識到節水不僅是利己的行為,更是利于整個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善舉,從而養成在主動踐行節水行為的習慣。這種教育方式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節水行為。另外,學校也應開發或引入節水教育教材。教材設計應突出趣味性,圖文并茂地呈現知識內容。通過生動的插圖和幽默的漫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材還可加入小游戲和互動活動,如節水知識問答、拼圖游戲等,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
(2) 節水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
學校需充分迎合小學生的知識獲取特征和心理特征,善用趣味性、參與性較強的教學方法實施節水教育,避免一味進行知識講授和價值觀灌輸。教師可借助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體驗式教學策略,即通過設計一系列生動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深入感受水資源的稀缺性,培養其節水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開展家庭用水情境模擬活動,組織學生模擬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的水資源使用情況,要求學生記錄洗漱、洗衣、做飯等環節的用水量,使學生能夠直觀了解家庭日常生活中不同活動的用水量,進而探討可以在哪些環節通過改善習慣來節約用水。這種模擬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節水意識,還能激勵其提出可行性節水措施,例如使用節水型設備或改變用水習慣。除了課堂體驗,學校可以組織開展節水主題實踐的校園服務活動,讓學生參與節水管理,引導學生將節水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例如,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檢查校內用水設施,包括水龍頭、廁所和灑水設備等。學生們可以記錄其所發現的問題,如漏水或設備損壞,并提出改進建議。這種參與式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能鍛煉其實踐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學校還可進一步拓寬服務區域,與周邊社區合作,鼓勵學生參與社區的節水宣傳活動,例如在社區舉辦節水知識講座,組織環保志愿者活動,或參與社區節水檢查等。使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增強他們與社區的聯系,并提升其社會責任感。
(3) 節水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能為學生營造濃厚的節水氛圍,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學校可引導學生以小主人的身份,主動將節水理念導入校規校紀建設中,開展“節水規則我來定”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制定詳細而具體的節水規章制度,明確節水標準和行為規范,例如要求學生在使用水龍頭時做到“人走水停”,以杜絕長流水現象。洗手、洗漱時,提倡使用接水盆,減少直接用水,從而有效減少水資源浪費,推動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節水行動、培養節水責任感。此外,學校可在學生中招募“節水志愿者”,與學校后勤工作人員
通過定期檢查和維護供水系統,及時修理漏水現象并予以公示,確保水資源得到高效利用,讓學生認識到學校節水工作的嚴謹細致。為進一步激勵師生的節水熱情,學校可以設立“節水之星”等獎項,對在節水方面表現突出的班級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例如可以開展以班級為單位的節水日常評比,評選出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節水表現優異的班級,給予“流動紅旗”獎勵。學校還可建立多樣化的節水宣傳陣地,定期更新節水小知識、節水案例以及最新的節水技術等內容,以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學習和反思。同時學校還可以通過校園廣播、電子屏幕、校報等媒介宣傳節水知識,形成全方位的宣傳網絡,使節水理念深入人心。對于城市內的部分大型學校,校園內可以設立節水示范區,展示各種節水技術和設備,如感應式水龍頭、節水型沖廁設備、雨水收集系統等,讓學生直觀了解和學習先進的節水技術。過以上措施,學校可以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節水氛圍,使節水理念深入每一位小學生的內心,從而推動節水教育的全面開展。
(4) 家校合作推進節水教育。
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小學生成長的關鍵。家校合作共育,能為孩子們提供一致的教育環境和支持,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節水習慣,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學校可通過家校共育平臺為家長普及節水知識,例如利用家長微信群、班級QQ群或學校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節水小知識、節水技巧和相關資訊,引導家長形成節水意識,并鼓勵家長將節水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中。通過共育平臺,教師還可以向家長分享各類節水教育資源,如節水知識講座、在線課程、電子書籍等,方便家長與學生共同學習。此外,學校還可在節假日開設親子節水活動,既能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還能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節水的重要性。具體活動形式例如,開展“節水小調查”活動,引導家長與學生一起調查家庭用水情況,找出用水量大的環節,并探討改進措施;還可以組織手工制作活動,引導家長和學生利用廢舊物品設計和制作簡單的節水裝置,如自制滴灌系統、小型雨水收集器等,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環保意識,同時鍛煉其動手能力。
將節水教育融入小學教學管理工作體系不僅必要而且可行,這既是學校教育承擔社會責任的體現,更反映了其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深遠考量。小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關鍵階段,其在教學管理建設中融入節水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節水意識、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節水,最終成為節水文化的踐行者。未來,學校需要繼續優化節水教育的管理策略,創新教育方式,豐富教育內容,努力使節水教育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基金項目:
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農村小學職業啟蒙教育課程化設計的推進策略研究”(FJJKXB20-635)
書評人簡介:
張燕燕,女,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課程開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