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階段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英語核心素養的重要階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過分注重語言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任務型教學法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本文將深入探討任務型教學法在初中英語課堂中的具體應用策略。
任務型教學法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主動建構知識。其核心是通過設計具有真實交際目的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然習得語言。該教學法具有以下特點: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在“做中學”;注重語言交際的真實性和實用性;重視學習過程中的互動和合作;關注過程性評價與多元反饋。這種教學方法突破了傳統的教師講授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實踐和體驗的機會。
任務型教學法通過設計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任務,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者,學習動機得到顯著提升。
在任務驅動下,學生需要綜合運用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來完成任務。這種全方位的語言實踐不僅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其在實際情境中靈活運用英語的能力。
任務型教學為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之間需要進行信息交換和意見交流,這種互動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也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任務的設計和安排尤為重要。教師可將課堂劃分為三個主要環節:任務準備、任務實施和任務評價。
任務準備環節:通過創設情境,展示相關主題的語言素材,激活學生已有知識。教師及時整理和補充關鍵詞匯和句型,幫助學生理解新的語言項目,為后續任務做好準備。
任務實施環節:首先進行基礎任務練習,讓學生兩人一組進行簡單的語言交際活動。然后開展核心任務活動,設計多樣化的交際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綜合運用所學語言知識。
任務評價環節:請2~3組學生展示交際成果,教師引導全班從語言準確性、交際得體性等方面進行評價,并對常見問題進行及時糾正。
課堂情境的創設要注意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師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課堂導入階段:利用多媒體展示真實的交際場景,創設自然的語言環境。教師可以先進行示范,幫助學生理解交際的目的和方式。
練習階段:根據教學內容調整教室布局,創設模擬場景。可以利用課桌椅的擺放、墻面裝飾等方式,為學生提供近似真實的交際環境。
綜合運用階段:充分利用教室和校園環境,設計實地交際任務。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增強語言學習的實效性。
課堂互動活動的組織要注意時間控制和全員參與。具體策略包括:
(1)小組合作學習:將班級分成4~6人的學習小組,明確每個學生的任務角色。可以根據學習內容設計不同的角色,讓學生在扮演過程中自然運用目標語言。
(2)走動式交際活動:設計信息差異任務,讓學生通過走動詢問獲取所需信息。這種活動形式能夠增加學生使用目標語言的機會,活躍課堂氛圍。
(3)課堂展示交流:在活動后期安排3~5分鐘的展示時間,讓學生分享學習成果。展示方式可以采用對話表演、成果匯報等多種形式,教師要把控展示時間,確保課堂節奏緊湊。
課堂評價要注重即時性和激勵性,具體包括:
(1)及時糾錯:在學生進行任務活動時,教師要走動觀察,記錄普遍性錯誤。在階段性總結時集中指出并糾正,避免頻繁打斷影響交際的連貫性。
(2)學生互評:設計簡單的評價表格,讓學生在小組內相互評價。評價內容包括任務完成度、語言準確度和合作表現等。
(3)激勵反饋:對學生的表現及時給予具體的表揚和建議。例如,可以針對學生的語音、語調、表達流暢度等方面給出具體的改進建議,而不是簡單的評價。
通過以上課堂教學策略,教師可以有效提高任務型教學法的課堂實施效果,使英語課堂更加生動活躍,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英語學習的實效性。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設計任務,避免任務過難導致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或過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任務的設計要讓大多數學生通過努力能夠完成。
在任務活動過程中,課堂可能會出現一定的混亂。教師要提前制定明確的活動規則,加強課堂管理,確保課堂秩序井然。
任務型教學往往需要較多的課堂時間,教師要合理規劃教學環節,既要保證任務的完整性,又要注意控制時間,完成教學目標。
任務型教學法為初中英語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機遇。教師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教學策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任務型教學法。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和組織實施,使任務型教學法真正成為提高初中英語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山西省翼城縣第四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