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村擁有豐富的鄉土資源。農村學校可將鄉土資源作為勞動教育的“教科書”,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工業資源、“非遺”資源開展勞動教育,并將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構建“五育”融合新生態,同時,優化勞動教育評價機制,對學生的勞動表現進行評價與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
勞動教育 鄉土資源 全面發展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農村擁有豐富的鄉土資源。農村學校依托鄉土資源開展特色勞動教育是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重要手段,既能充分發揮本土資源優勢,又能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提高勞動教育的趣味性和實效性,讓熱愛勞動和崇尚勞動的觀念在學生心中扎根、開花、結果。因此,筆者基于本校實踐,對農村學校依托鄉土資源開展特色勞動教育的策略進行了探究。
一、將鄉土資源作為勞動教育的“教科書”
農村學校很大的優勢就是擁有豐富的鄉土資源,自然地理、人文歷史都可以轉換為勞動教育的素材。教師應引領學生走進自然,融入鄉間,探索鄉村文化,以天地為課堂,以萬物為師,促進勞動教育向縱深發展。
1.利用好鄉村的農業資源
勞動教育具有極強的實踐性,而鄉村的田園、果林、養殖湖泊等農業資源就成了學生最便利的勞動實踐平臺。因此,農村學校的勞動教育不應局限于常規課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鄉間,將社會開辟為勞動教育的“第二課堂”。我校地處鄉鎮,四周田園環繞,每到春種秋收季節,教師便帶領學生走進田間地頭,向有經驗的農民“取經”,樹立“以農為師”觀念,掌握“耕種管收”技巧,將理論聯系實際。我校還將閑置空地打造成勞動實踐基地,開設“農業+校園勞動基地”校本課程。學生在勞動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時令種植農作物,在耕種實踐、田間管理中了解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體驗勞動的辛苦和收獲的喜悅。
2.利用好鄉村的工業資源
我國各地在實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加速了農業產業振興,還發展起眾多鄉村“新工業”,如有機肥料生產、食品加工、生物能源等。學校可充分利用這些工業資源,開辟勞動教育新路徑。學校通過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前往工廠參觀學習,感受科技的進步,促進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和價值觀的形成。同時,可結合學生參觀學習所得開展相應的科技創新勞動實踐活動,如“變廢為寶”“小小發明”等,通過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利用好鄉村的“非遺”資源
農村地區的“非遺”資源是當地社會發展的見證,也是今天的農村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素材。農村各地有種類繁多的“非遺”資源,如皮影、剪紙、面塑、針織等,涉及歷史、文學、藝術、科學等各領域。學校充分利用好鄉村的“非遺”資源開展勞動教育,既可以使學生增強對本地文化的熱愛之情,也可以讓學生掌握“非遺”的制作技巧,甚至可能成為“非遺”項目傳承人。我校所在地的“竹編工藝”被列入當地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竹編工藝看似簡單,實則極其煩瑣,需要極高的耐心和技巧。教師帶領學生了解竹編的由來,了解竹編的作用,感受竹編的魅力。學生在老匠人的指導下實際體驗,在學中做、做中悟,在勞動中體會工匠精神,培養了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意識。
二、依托鄉土資源,探索“五育”融合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要求: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五育”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教師應牢固樹立“五育”并舉的思想觀念,打破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之間的邊界,將勞動教育融入其他各學科的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各科課程學習掌握勞動知識。學校則應積極探索具有農村教育特色、以勞動教育為引領的綜合育人之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構建“五育”融合新生態。
1.將勞育與德育相融合
“勞動+德育”育人新模式,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培養健康的心智。如我校開展“尋訪身邊最美勞動者”“講述父母的‘平凡’和‘不平凡’”“感受紅色歷史,弘揚愛國精神”等系列活動,將思政元素融入勞動教育全過程,形成德育、勞育協同效應。
2.將勞育與智育相融合
蘇霍姆林斯基說:“勞動在智力發展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兒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頭上。”勞動教育不是在語數英等學科教學中進行生硬的說教式滲透,而是要設計實踐作業,如舉辦技能大賽等,拓寬勞動教育廣度,使學生學以致用,從而實現“以勞增智”的目標。例如,語文教師布置“觀察野生昆蟲,撰寫觀察日記”“親近花草樹木,設計植物名片”等實踐作業;數學教師帶領學生開展項目式實踐勞動,進行實地調查、數據統計等。
3.將勞育與體育相融合
勞動之基,在于體魄,只有擁有健康的體魄,才能更好地進行勞動。學校可以舉行疊衣服、系鞋帶等帶有勞動性質的趣味比賽,還可以開展拎水桶以及模擬割草、插秧等勞動場景的體育競走活動等,將勞育和體育進行巧妙融合,讓學生在勞動中運動,在運動中勞動,切實做到“以勞強體”。
4.將勞育與美育相融合
勞動教育和美育的融合,能讓學生的手和腦得到更豐富的鍛煉。學校可以開展創、攝、做、畫等勞“藝”結合系列活動,如開展創意水果拼盤、用鏡頭捕捉鄉間最美勞動瞬間等活動,讓學生在勞動中發現美、享受美、創造美。
三、依托鄉土資源,完善評價體系
為了更好地依托鄉土資源開展特色勞動教育,學校應優化勞動教育評價機制。評價應貫穿于勞動教育的全過程,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意識。
學校在制訂勞動教育實施計劃時,要多聽取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和建議;要制定好階段評價目標,方便教師進行活動梳理和小結,也便于教師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根據反饋改進教學。教師也要明確思路,做到“一活動一小結”“一活動一反饋”,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
勞動教育實踐的評價還應將勞動過程與勞動結果相結合,將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評價相結合,形成“三位一體”的綜合評價體系。學校可結合各年級學生年齡、身心特點,從“思想道德表現”“勞動實踐表現”“創新能力表現”三大方面設計學生在校勞動表現評價表。所有評價均采用單項評“星”制,最高五顆“星”,最低不得“星”。父母可以根據孩子年齡特點,從“衣物洗滌”“衛生清理”“內務整理”“廚房技能”“物品規整”“照顧家人”“種植養護”等方面設計家庭勞動清單,采用單項評“星”制,做好家庭評價。社會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參與的公益勞動進行評價,可設計學生參與“公益勞動”評價表,根據學生做好人好事、參加社會志愿服務的次數進行評“星”,一件事一顆“星”,上不封頂。期末或年終,可將學生一學期或一年來的勞動表現“三表”合一,計算獲得的總“星”數。教師通過客觀的積“星”,了解學生勞動動態,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
勞動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之人所必不可少的,對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農村學校依托鄉土資源開展特色勞動教育意義重大。鄉土資源的有效運用可以讓勞動教育更輕松、更具實效,從而真正做到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實現“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東興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