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而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云計算技術、3D打印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大數據技術、傳感技術等開始逐漸走進課堂,并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一定的應用。隨著2022年版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實施,基于信息技術的優勢,將其和課堂教學整合到一起,是構建初中高質量課堂的必然選擇。
一、沉浸式體驗,發動課堂學習的“興趣引擎”
在初中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思緒帶到課堂中,使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一線教師研究的重點。鑒于傳統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構建高質量課堂時,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價值,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教學情境,以此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其學習動力,使其實現持續性的發展。
以蘇科版物理教材八(上)“光的直線傳播”教學為例,教師借助多媒體這一載體,為學生展示“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圖片和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學生通過直觀觀察光的反射、折射現象,感受到光的奇妙之處,從而產生濃厚的探究欲望。接著,教師又為學生描述了一些有趣的場景,包括:迷失在森林中的探險家借助光的反射找到了出路、魔法師依托光的折射制造魔法效果等。最后,教師再次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了生活中常見的彩虹、光的折射現象等,并依托圖片、文字說明、動畫等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又如,在講解中國古代文明時,歷史教師利用VR技術,將學生帶入“虛擬長城”中,讓他們如臨其境地感受長城的壯麗景象。在虛擬場景中,學生不僅可以“登上”城墻,俯瞰長城的連綿起伏,還能了解建筑的歷史背景和建造原理。通過VR技術的應用,原本僅存在于紙面的歷史知識得以轉化為立體、可感知的教育內容。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信息技術的獨特優勢,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進而為高質量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可視化解碼,拆解知識難點的“硬核屏障”
在初中教育階段,各學科知識的難度顯著增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吸收困難等問題。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特有優勢,將原本抽象、難以理解的知識點。直觀、形象地呈現出來,最大限度降低學習難度,促進學生有效吸收知識,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蘇科版物理教材九(上)“滑輪”教學中,對滑輪組進行受力分析是教學的重難點,也是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因為“力”是不可見的,受力分析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在這種情況下,當學生遇到受力復雜的滑輪組時,常常難以進行判斷。鑒于此,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微動畫的形式,將其受力情況直觀地呈現出來,最終使得學生在模擬動畫的輔助下,感受滑輪組在“某一個力存在或者消失”狀態下的變化,進而對滑輪組的受力情況,以及各個作用力的效果產生精準的認知。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通過信息技術的融入,教師將原本難以理解的知識點直觀地呈現出來,使得學生在直觀地感知中,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知識,真正提升了學習效果。
三、打破時空限制,賦能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在構建高質量課堂時,必須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而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在日常教學時,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依托微視頻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契合學生的學習需要,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使得學生在循序漸進的自主學習和探究中,逐漸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蘇科版數學教材七(下)“完全平方公式”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聚焦本節課教學內容和學習重點,為學生提供課前自主學習微課。在微課中,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內涵與外延,讓學生能夠從“數”和“形”的角度直觀地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導和變換過程,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如,在英語學習中,聽力和詞匯往往是難點,教師可以利用TED視頻資源,將真實場景中的英語表達帶入課堂,幫助學生拓展詞匯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觀看TED視頻后,可以通過在線詞匯學習工具鞏固詞匯,如聽一段關于環境保護的TED演講,不僅可以學到環保相關詞匯,還能通過重復聽和記憶生詞,提升聽力水平。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構建自主學習的活動框架,使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并在后續的課堂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實際操作。這種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前先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自主學習活動,實現對知識的初步探索。這一過程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為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精準把握學情,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正所謂“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少部分學生的優秀并不代表整體的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個體差異,精準把握每一名學生的學習需求,以確保所有學生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進步與成長。而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展開分析,全面了解班級內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通過互聯網平臺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課后輔導視頻,助力學生在課后能有針對性地學習,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在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實現發展。
例如,在蘇科版物理教材九(上)“串聯和并聯”教學完成之后,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問題回答情況以及當堂作業完成情況展開分析,發現學生學習的不足之處,了解學生的學習偏好和已有認知水平,對班級內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合理的劃分。接著,教師聚焦本節課教學內容,以及《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設計制作延伸、拓展型學習視頻,其中,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為其推送有關電路分析、電路繪制、解題等視頻;針對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為其推送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中電流的區別、電路性質等視頻;針對學習能力較薄弱的學生,為其推送基礎知識的講解視頻,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了解電路的基本特點。又如,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進行分組,通過學習管理系統推送不同難度的閱讀材料:針對基礎詞匯組,教師選擇詞匯量較少的短文,并附帶生詞解釋;而對于高級詞匯組,推送詞匯量大、信息量豐富的深度閱讀材料,并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和寫作反饋。通過分層推送和學習數據跟蹤,教師能夠隨時了解學生的閱讀表現和理解水平,從而有針對性地優化教學。
如此一來,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教師可以精準把握班級內所有學生的學情,并結合不同學生的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真正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教師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將其與課堂教學整合到一起,構建高質量課堂。初中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必須努力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使得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能夠深刻理解抽象的知識,并從中獲得個性化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教育裝備與勤工儉學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