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數學課程要培養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等方面的核心素養。現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它能將抽象的概念直觀、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活動,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積極運用信息技術,讓先進技術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與其他優秀教師進行交流、討論,打破空間、時間的限制,提高教學水平;創新課堂設計,制作直觀的知識結構圖,幫助學生從課時、單元、整體等幾個維度建構知識體系,強化對知識的理解。
一、運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方式。使用傳統預習方式,教師無法對每個學生的預習成果進行查閱,無法掌握學生的整體情況和個體差異。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可在教育網絡平臺上發布預習任務,利用大數據的統計功能,獲取學生整體的預習信息,并判斷每個學生的預習效果,做到“知根知底”。學生也可根據統計數據,明確自己的薄弱點,及時調整學習計劃,合理分配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授“天平兩端重量的等量關系”這一知識時,教師可將該內容制作成動畫,并發布在教育網絡平臺上,讓學生通過觀看動畫來理解這些數量之間的等量關系式;若再配以語言引導,可加深學生的理解;若在視頻下方設置相應問題,可用于檢驗學生的預習情況。學生答題結束后,可以查看相應的解析,及時了解預習效果,以及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以便從容應對課堂。教師也能夠通過客戶端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及時把握學生是在知識掌握上有欠缺,還是在表達能力上有不足等,從而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
二、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探究活動
學習是主動建構的過程,需要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逐步建構知識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探究性教學活動,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機會。
例如,蘇科版數學教材七(下)“證明”這一章節十分考驗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將相關的定義、命題、互逆命題等設計成一個任務清單,通過投屏的方式將清單展示出來,讓學生自由組隊,協作解決問題。學生需要判斷定義的正誤、是否為命題、命題成立的條件、互逆命題是否成立等,做的每一個判斷都需要舉例說明原因。之后小組需要推選一名代表上臺展示小組研究成果,其他學生也可以對他們的結論提出反駁,同時說明理由。
學生在實踐探究的過程中,能深入理解定義、命題、互逆命題的性質和特征,并在展示自我探究成果時,利用信息技術的一些功能將思維過程整體展現出來,有利于同伴之間進行探討和交流。在一次次反駁和證明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尤其是數學思維能力。教師也能夠根據學生的展示進行總結和建議,準確把握學生的思維邏輯,幫助學生厘清邏輯關系,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
三、運用信息技術強化知識與技能的課后鞏固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課后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跟蹤比較困難,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應用信息技術的出現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后通過互聯網平臺發布一些微課視頻,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相應視頻進行復習強化,確保知識的熟練掌握。學生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強化認識,自主探索更多與課程內容有關的資訊、資料,拓展思維和視野。
例如,教師在教授完“生活中的不等式”這一部分知識后,可以讓學生收集教材以外的生活實例,了解哪些現象可以用不等式來表示,并讓學生將收集的資料以及現象整理后及時上傳到教育平臺,再借助教育平臺進行交流和溝通,學習他人的經驗和方法,深入了解生活中的不等式現象。之后,再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調研成果。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表現情況判斷學生的學習效果,有針對性地對課程安排和課堂教學設計內容進行調整。
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教師同樣需要與時俱進,認真研究、探索,積極促進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轉變自身教學觀念,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和信息技術水平;充分結合教學內容需求、學生實際情況、學生學習需求等,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陽縣新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