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新”(新課程、新教材)教育改革是近年來教育領域開展的一項系統性改革,涉及新課程、新教材、新教學方式、新評價等內容。這一改革加快了學校創新教育步伐,突出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是“五育”并舉的有效載體,能夠在教授學科知識的同時逐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在“雙新”背景下,初中語文走向學科育人有重要意義,這不僅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還有利于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促進初中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良好的道德品質。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子
統編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子,語文教師應充分研究課本,從中挖掘德育元素,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中。比如,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誡子書》一課時,教師可以以聊天的方式引出諸葛亮,告訴學生他不僅僅是軍師、智者,也是一位慈祥的父親,然后帶領學生學習他寫給兒子的家書,從中感受來自千年以前的一位慈父對兒子的愛與教誨。《誡子書》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致,說理平易近人。教師可在賞析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反觀自身,讓他們明白文中所述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立志與學習的關系,寧靜淡泊的重要性和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性。
為加深學生的學習體會,教師還可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是否符合“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要求。例如,教師可讓學生反思自己是否能夠在嘈雜的環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是否養成了節儉的生活習慣等,并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體會。通過講解“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人生志向,并鼓勵他們將個人的志向與國家、社會的發展相結合,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創設多樣的德育情境
教師應重視課堂這一主陣地,精心編排教學活動,創設豐富的德育情境,將德育自然而然地滲透到課堂之中。比如,教師可組織學生參加角色扮演、合作探究、情境模擬等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培養自己的道德觀念,增強責任意識。另外,教師還需留意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及時進行正面引導,讓他們形成良好的價值觀與世界觀。比如,統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魯迅先生所寫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篇駁論文,故而教師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組織辯論活動。教師可組織學生一方扮演魯迅先生口中的御用文人,他們思想悲觀,認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他們信“地”,信“物”,信“國聯”,卻未相信過自己;另一方扮演魯迅先生,對這些錯誤觀點一一駁斥。兩個小組要從自己扮演的角色出發,揣摩課文,并結合自己的觀點來進行辯駁。這種方式能讓學生體會到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與愛國精神,從辯駁中明白中國人到底有沒有失去自信力。最后,由教師加以點評與啟發,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與自信力。
三、強化學生的審美體驗
美育是當前學科育人的重點任務之一,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文質兼美的古詩詞正是實施美育的重要載體。古詩詞具有獨特的意境美,作者將家國、羈旅等個人情感融入其中,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因此,教師可通過古詩詞教學讓學生領略其中的韻律美、意境美,并借助信息技術營造出古詩詞中的意境,讓學生從視覺、聽覺的角度豐富審美體驗。比如,在學習統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蘇軾所寫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有關視頻片段,創設出靜謐、深沉的意境,然后在悠揚的配樂聲中讓學生集體誦讀,體會詞人在創作這首詞時想要表達的情感,進而得到良好的審美體驗。又比如,在學習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陶淵明的《飲酒(其五)》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詩歌中的某個片段或整首詩,對其進行深度解讀,探討背后的社會背景、個人經歷及文化意義。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如“菊”“南山”等意象的象征意義,以及詩人如何通過描繪自然景物來表達情感與心境,引導學生充分挖掘詩歌中蘊含的意境美。再比如,在學習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詩詞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分析這些意象所營造的意境。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情境表演,還原詩詞中描繪的場景,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游子的思鄉之情。
四、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
在學科育人理念下,教師應積極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實現勞動育人的目的。語文教學不應局限于書本與課堂,而應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感知勞動的價值與意義。比如,語文教師可根據近期的教學內容組織不同主題的勞動實踐活動,如“校園綠化維護”實踐、“經典文學中的勞動場景再現”活動等,讓學生從參與中體會勞動的艱辛與快樂,并鼓勵他們將勞動體驗通過隨筆或日記等形式記錄下來。比如,在學習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蘇州園林》時,可以讓學生布置自己的教室,動手給教室增添一些綠色、生機。這既能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也能將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相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真正實現學科育人的目標。
總之,在“雙新”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要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目標,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優勢,突出文以載道的特色,以文育人,以德育人,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為他們今后的成長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民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