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問題式教學是用“問題”整合相關學習內容的教學方式,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研學旅行是落實地理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幫助學生提升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將問題式教學運用在研學旅行中能有效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解決學生思維引導不到位的問題,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本文以寧城國家地質公園為例,按照研學前、研學中和研學后設計基于問題式教學的研學旅行案例,通過融合問題式教學的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環節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研學旅行;地球歷史
研學旅行是落實地理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但在研學活動中有些學生難以將所學的地理知識遷移運用到現實問題中,究其原因是學生思維引導不到位,缺少在新情境中應用地理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筆者認為問題式教學有助于解決上述問題。問題式教學是用“問題”整合相關學習內容的教學方式,以“問題發現”和“問題解決”為要旨,在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中建立與“問題”相關的知識結構[1]。《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重視問題式教學”作為一條重要的教學建議后,問題式教學逐漸走進地理課堂。問題式教學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研學旅行中發揮問題式教學的作用,能加強對學生的思維引導,提升地理核心素養,實現研學目標。本文以寧城國家地質公園為例,按照研學前、研學中和研學后設計基于問題式教學的研學旅行案例。
一、設計思路
該案例以問題為核心設計研學活動,注重知識獲取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按照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評價的步驟進行設計,分別對應研學前、研學中、研學后三個階段,如下圖所示。
研學案例設計思路圖
二、活動設計
(一)研學主題設計
在主題確定過程中,如何尋找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并將問題轉化為主題是關鍵的一步[2]。研學主題設計盡量簡明、概括性強,學生通過主題就能知道研學的主要內容。針對本次研學地點寧城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通過一些問題,比如:“它在哪里?”“你對它了解多少?”引起學生的求知欲,由問題轉化為主題后制定研學主題為“穿越時空——走進寧城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
(二)研學地點選擇
寧城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位于寧城縣天義鎮,建筑面積13000平方米,展出面積5000平方米。博物館主體呈六邊形,取材于具有遼文化的古塔平面形式。博物館以寧城國家地質公園古生物化石為核心展示內容,以展示模型、圖片、文字說明、化石標本、實物、聲光影電子設備互動以及多媒體等為主要形式。同時,展出了寧城國家地質公園的區域地質演化歷史、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類型和分布、公園地質遺跡的區域與國際對比及其科學意義等內容,是科普教育、科學研究、展示陳列、旅游觀光、保護地質遺跡現場的重要功能單元。學生通過觀察寧城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的化石標本,記錄展廳內寧城縣地質演化圖片、文字等信息,探究地球發展歷史,在預設問題的引導下深入理解地球的演變歷程。
(三)研學目標確定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它是構建一節課的開始與依據,它對整個教學設計活動起到導向與指引作用。[3]本次地質博物館地理研學旅行的目標通過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的形式體現,在地理研學旅行中從高中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參觀并記錄寧城國家地質博物館中保存的化石信息,歸納生物演變特點以及所處的地質年代環境,描述地球演變歷程(綜合思維)。
(2)閱讀赤峰市寧城國家地質公園保護區位置圖和寧城縣地層柱狀剖面圖,歸納化石在地層中分布的規律;說出寧城國家地質公園保護區地理位置(區域認知)。
(3)能通過獨立或與他人合作收集圖片資料、觀看聲光影電子設備播放的地質演化視頻,補充地質年代表(地理實踐力)。
(4)認識家鄉,關注家鄉發展情況,熱愛家鄉,樹立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觀念(人地協調觀)。
(四)研學活動準備
教師在研學前需要對研學線路進行踩點并安排好時間。本次研學課程屬于場館類地理研學活動,主要進行場館的參觀和調查,因此不受季節限制,在場館開放時可正常進行。研學路線按照從古至今的時間順序進行,由序廳到遠古生命的記憶展廳、瑰寶之源展廳,再到美好家園展廳。研學人員主要是地理指導教師、地理興趣小組學生。在開始前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鼓勵家長參加,會議內容包括對研學旅行活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本次活動的安全注意事項進行詳細解說,并且在學生及其父母同意并簽署監護人同意書后參加。
學生需要在研學活動開始前掌握三大巖石(沉積巖、巖漿巖和變質巖)的相關知識,對化石和地層有所了解。通過翻閱書籍或網上查閱資料等方式初步了解寧城縣地質公園演化歷程。進行信息的收集,并對信息進行篩選和歸納,并且做好研學實踐活動前的知識儲備工作,提前查看出行當日天氣預報,選擇合適的出行衣服,準備身份證,以及研學旅行出行用品。
(五)創設問題情境
情境的作用是營造氛圍、提供場景,它是問題設計的基礎。真實的情境可以讓學生立足于現實生活,探究學習事實背后的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并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在問題式教學中,問題的設計需要依托情境,情境的設計不能隨意,需要體現問題,激發學生思考,而研學旅行就是帶領學生走進真實情境,故筆者從寧城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出發,設計如下問題情境。
寧城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展出了寧城國家地質公園的區域地質演化歷史,通過博物館的化石和平面展板,學生了解了地球的地質演化歷史。眾所周知,地球的演化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我們今天在博物館中看到的化石就是過去保留下來的生物遺體或遺跡,這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為什么這些生物沒能在地球上生存下來?地球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三、活動內容
融入問題式教學方法的“寧城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研學旅行教學主要從研學地點對應的問題、研學任務、學生活動、研學意圖進行設計。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提高地理核心素養,達成研學目標。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四、活動評價
研學活動結束后需要學生進行總結。總結是指問題解決后收獲的成果,在本文中為研學成果展示,鼓勵方式多樣,可以是一段體驗感悟的話,也可以是照片、圖畫、手抄報展示等。從中選出優秀作品,放在班級展示。根據學生在研學旅行活動中的表現和研學結果制定評價標準,對學生學習進行評價。研學評價既關注研學結果,也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評價主體包括學生自己、小組成員和教師,讓學生參與到對自己的評價中可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評價標準同時參考了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分類理論,主要對學生的研學工具使用、小組合作探究、獨立思考問題、研學成果展示、研學態度與熱情等情況進行評價(具體內容見表2)。通過填寫評價量表可以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存在的問題,以便后續進行有針對性教學。
結語
綜上所述,地理研學旅行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等地理核心素養,提高學生地理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學習生活中的地理,解決現實問題。而問題式教學以問題為中心,注重學生解決問題,在情境中培養地理核心素養。將問題式教學法與地理研學旅行結合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探究興趣,實現地理核心素養培養這一目的,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地理研學旅行失去了問題引導,也就失去了研學的意義,地理研學旅行無異于地理旅游。正是有了研學問題的引導,學生才會調動學習興趣,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基礎知識轉化為基本技能,同時在研學中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李媛媛,馬倩.問題式教學在研學主題設計中的應用:以嵩山啟母石研學旅行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18):6768.
[3]魏宏聚.論教學目標預設與達成活動中的兩類意識[J].教育科學研究,2016(05):1216.
作者簡介:黃文慧(1998—"),女,漢族,內蒙古赤峰人,碩士,研究方向:學科教學(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