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減”政策的推進,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深化育人的專業理念、豐富多樣的知識儲備、靈活多變的教學能力等訴求,這也勢必會影響到我國職前教師的培養方向。因此,本文以職前地理教師為例,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分析,結合《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及“雙減”要求構建了職前地理教師的專業發展目標體系,并根據目標要求設計問卷對職前地理教師的專業發展情況進行調查,職前地理教師存在專業理念需要深化、專業知識亟待完善、專業能力有待提高的現狀。針對現狀問題提出關注教師需求,堅定教育信念;優化高校育人,提高培養標準;完善職后培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以期職前地理教師能夠更好地應對時代挑戰。
關鍵詞:“雙減”政策;職前地理教師;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培養
一、“雙減”政策背景下地理教師專業發展新訴求
“雙減”政策是構建我國良好教育生態的強力保障。這對落實教育改革措施的實施主體——教師提出了要深化育人的專業理念、豐富多樣的知識儲備、靈活多變的教學能力等訴求。職前地理教師作為未來的準教師,更應順應時代要求,提高自身專業發展水平,在日益激烈的就業形勢下提升競爭優勢。
根據《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劃分標準,可以將教師專業發展劃分為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見下圖)。
教師專業發展領域圖
教師專業信念與師德合稱教師專業理念,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形成的關于教育的基本信念、價值觀和教學原則。它反映了教師對于教育的認識和價值取向,具有指導行為的功能[1]。教師專業知識的發展主要是指教師所具有的學科知識與相關學科、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管理科學和信息科學知識的不斷豐富與完善。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主要是指教師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等的不斷增強。
為了解當下的職前地理教師培養現狀,筆者依據《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結合“雙減”政策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訴求,設計了職前地理教師的專業發展目標體系。
職前地理教師的專業發展目標的確立依據是《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下是發展目標體系說明。
指標說明:一級指標來源于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大維度,并遵從總標準——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與終身學習這四個基本理念,使標準具有合理性。二級指標是對一級指標理論層面領域細化與選擇,明確其性質是作為《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子標準。再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探究二級標準的角度,突出地理學科的獨特性。為避免兩個標準內容上的重復,所以二級標準內容中一些針對所有教師提出的要求就從子標準中移除。三級指標提供觀察視角,融合“雙減”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的新訴求,反映具體教學行為要求是二級指標實踐層面的說明。
二、“雙減”背景下職前地理教師專業發展現狀
(一)調查對象
“雙減”是為了更好地立德樹人。教師是“雙減”實施的主力軍,職前教師作為教師的備用力量,更應注重其培養質量。因此,本文以職前地理教師為主要調查對象,結合“雙減”對教師培養提出的新訴求,提出對職前地理教師的專業發展情況調查,主要從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設計問卷三方面開展調查。
(二)調查方法
此次對職前地理教師的問卷調查采用線上方式進行,通過問卷星對湖南省高校地理師范生發放問卷,共收到有效問卷209份。以下是基于“雙減”背景與中學地理教師專業發展標準,對所收集問卷進行統計分析。
(三)結果分析
1.職前地理教師專業理念需要深化
一直以來課后作業和校外培訓占據了學生的課后時間,限制了個人發展。“雙減”政策明確規定了課后作業的內容、難度、形式和總量,要求教師認識到不能再靠“題海戰術”“灌輸式”方法來提高學生成績,而是想辦法提高課堂效率,將時間還給學生。傳統教學以分數定論的評價方式導致教師為成績而教,這與素質教育觀念背道而馳,但家長期待能夠在作業減少的情況下迅速提高課堂成效,這對于教師來說難以實現。調查顯示,65.07%的人認為減少作業布置對學生的學習沒起到應有作用,甚至從短期的情況來看,學生因為缺乏練習,學習成績出現下滑的現象。“雙減”政策還要求教師組織課后服務,不少職前地理教師在地理學科的課后活動組織上感到困惑。樣本中13.88%的地理師范生認為自己無法勝任初高中教師,55.02%的地理師范生缺乏信心,只有31.1%的地理師范生有信心可以完全勝任。結合調查情況來看,教師在升學要求與減負要求的重擔之下,教育信念與專業態度發生了強烈沖擊,不少職前地理教師未能及時轉變。
2.職前地理教師專業知識亟待完善
“雙減”政策強調教師應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體系,確保學生在學業上取得進步的同時,也能夠保障其身心健康的成長。這要求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和提供課后服務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堅決摒棄機械重復和無效的任務。同時,教師應積極探索和利用各種校內外資源,設計創新且富有吸引力的課后活動,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無論是為學生量身定制的作業,還是多姿多彩的課后服務,或是教學方法的創新,都要求教師擁有廣泛的知識背景。然而,現實中的師范教育培訓往往過于強調學科知識的考核,而忽略了對教育學、學科教學方法和通識教育的培養。調查數據揭示,職前地理教師在教育學和跨學科知識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這導致他們在教學實踐中,盡管在地理學科教學中表現出色,但在涉及其他學科時,知識儲備顯得不足。地理作為一門跨學科性強的學科,要求教師不僅具備地理學知識,還需掌握相關的自然科學和歷史文化背景,能夠講述與中學地理相關的科學史實,對生活中有關地理的自然現象做出原理性解釋。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是地理教師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
3.職前地理教師專業能力有待提高
“雙減”政策改革之后,對教師各方面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調查顯示,大部分職前地理教師在課堂總結和信息技術應用方面感到不足,對自己的板書和提問技巧也缺乏自信。特別是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之后,如何制定地理分層作業、設計多樣化的課后活動以及如何創新地理教學方法,每種教學活動都需要特定的專業技能,教師比以往承受了更多的工作負擔。即使在入職后有教師職后培訓提升,但在這種工作模式下,教師無法有太多精力和時間去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面對來自各方面的教學壓力,教師極易產生職業倦怠感。因此,職前教師在踏上教師職業之前,就必須熟練掌握各種教學技能。
三、“雙減”背景下職前地理教師專業發展對策
(一)關注教師需求,堅定教育信念
我們在忙于減輕學生、家長負擔的同時,也要關注到政策實施后可能給職前教師的發展帶來的壓力與負擔。政策的實施意味著職前教師需對照標準,重新審視自己的專業素養。若他們不能適應這些變革,那么他們的教學能力可能難以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進而失去學生和家長的信任。長此以往,教師可能會對自己的職業價值產生懷疑。此外,職前教師如今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這些壓力有來自于社會對教師的定位、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家長對教師的期盼、教師對專業發展的內在壓力,當教師的努力被外界的期望所影響,他們的職業滿足感可能會受到損害,從而影響其教學效果[2]。結合調查需求來看,更應解決職前地理教師的發展需求,保障教師的合法利益;適當引進社會資源,緩解教師課后服務壓力;提供教師釋放壓力途徑,保證教師心情愉悅;讓每位教師都能感受到社會對教師的尊重與關懷,從而堅定教師職業信念,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地理教育。
(二)優化高校育人,提高培養標準
職前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提升與高等師范院校對其專業培養的質量密切相關。因此,提高職前地理教師的培養質量,關鍵在于不斷提升高校的育人水平,并適當提高職前地理教師的培養標準[3]。隨著“雙減”政策的推進,教師在專業知識和能力方面的不足逐漸顯現,這為高等師范院校敲響了警鐘。高校應與時俱進,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合格教師,根據“雙減”政策調整課程設置,增設與政策相關的課程內容,如作業設計與管理、課后服務、課程開發、家校共育等。除此之外,針對地理專業特點,應打破“重理論、輕實踐”的舊觀念,強化實踐教學,使理論知識得以應用。教育實習是職前地理教師的重要實踐環節,作為教育實踐者應虛心向優秀的地理教師學習,借助指導教師的專業指導,全力以赴完成實習任務。而高校則應加強對實習的管理,對職前地理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明確要求,并深入考察實習學校的辦學質量,選配經驗豐富的指導教師,確保在教育實習過程中能得到各方面的鍛煉。此外,地理教育不應僅限于教材,職前教師還需不斷積累生活知識,通過閱讀地理專業書籍、聆聽地理專業講座等途徑,保持對地理領域前沿動態的敏感度,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
(三)完善職后培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培訓是教師專業成長不可或缺的一環,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需要對教師培訓項目和課程進行適應性改革,以滿足新的政策要求和實際需求。作業設計、課后服務、家校溝通等新型培訓課程應逐步納入培訓體系,以更好地服務于教師的專業發展[4]。然而,目前許多培訓課程仍過于注重內容的標準化和結果的普適性,未能充分考慮到培訓對象的個性化需求和特色。教師們渴望通過培訓獲得作業設計和課程開發的創新思路。因此,在培訓開始前,應通過深入的溝通和測評,全面了解教師的實際需求和專業水平,確保培訓內容能夠精準對接教師的成長需求。針對不同地區、學科和職業發展階段的教師,應設計更具針對性的培訓課程。例如,地理教師可以重點學習地理實踐考察、活動設計以及信息技術應用等實用技能,以提升其教學水平和課程開發能力。同時,借助大數據教育平臺為教師提供豐富多樣、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案例,供其參考和借鑒,激發其教學創新靈感。此外,教師自身也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積極應對教育改革帶來的挑戰。通過專業發展提升核心素養,更新教學理念,加強課程建設和教學技能的培養,使地理課程更加實用、有趣。
結語
“雙減”政策的實施,有效糾正了教育領域中的短視和功利化傾向,強化了基礎教育的公益性質,并推動了優質教育生態的全面重塑。學校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場所,在這一政策的推動下,學校教育的本質得以更加凸顯。教師們能夠更深入地領悟教育教學的真諦,增強對專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升個人的成就感,進而更好地確立和強化自己的專業地位。這無疑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也為構建更加健康、和諧的教育生態奠定了堅實的基石,為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張健峰,李欽妍,陸國志.職前培養階段化學高師生走近準教師的途徑探索[J].化學工程與裝備,2022(03):284287.
[2]劉建.“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教育發展研究,2022,42(04):3.
[3]王翠云,陳麗麗,尚雪英,等.職前地理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06):8688.
[4]李瓊,孫曉紅.“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需要提升的專業素養[J].教師發展研究,2022,6(1):3236.
課題項目:本文系“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衡陽市中學地理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課題編號:XDJ2021105);基于《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獨立學院地理專業師范生職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研究(課題編號:HNJG20220399);“雙減”背景下職前地理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課題編號:NJY202206);“雙減”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師專業化發展探究(課題編號:CX20221273);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實踐智慧”導向的高師地理教育類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HNJG20210803)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蔣子琳(1999—"),女,漢族,湖南永州人,碩士研究生,衡陽師范學院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地理)。
*通信作者:李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