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人對健康的執著,大概源自流淌在血脈中的休閑運動基因。蘇式園林假山奇石間的曲折步道、江南水鄉宜人環境催生出的江南船拳,還有藏匿于城市大大小小公園間的運動人群……從古城街巷到現代化都市的迭代升級中,在蘇州城市空間見縫插針地融進可供周邊居民休閑健身的場所,讓“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的美好愿景夢想成真,穩穩“兜”起蘇州人的幸福感。
城市“金邊銀角”變身口袋公園
2024年年末,蘇州軌道交通7號線正式開通運營,隨著交通系統升級同時“火出圈”的,還有沿線楓津路站旁,主題定位為“楓韻紫秋”的口袋公園。公園內種植的元寶楓、楓香五角楓、紅楓等樹種,搭配上常綠植物,將蘇州秋日的層林盡染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乘客們出站即達公園。考慮到站點周邊的企業、學校、居民區等特點,口袋公園還利用花壇邊沿設置座位與社交區域,“安排”上了兒童樂園區和健身區,一下串聯起了周邊居民的上班路、遛娃路、休閑路。
數據顯示,2024年蘇州全市建造及改造口袋公園84個。其中,不僅有像楓津路站旁服務軌道交通出入口一樣的微空間,還有位于城市規劃綠地、邊角地、閑置地、拆違空地、背街小巷、高架橋下灰色低效空間等場所,綜合考慮市民需求、周邊環境等因素建設的口袋公園,針對性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變廢為寶”。
張家港華昌路西側的“星星花園”過去就是周邊居民最常途經的角落,雖然具備著最基礎的活動功能,但逐漸老舊的設施還是讓大家對這里的改造呼聲強烈。充分考慮居民與周邊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需求,這個花園的改造中特意加入了語音提示器、數智盲道等無障礙設施,為特殊的孩子們打造了一個友好、無障礙的戶外空間。圍繞“星星花園”主題,這里還增設了互通健身設施、星光運動場、多功能看臺廊架、戶外課堂等設施,通過輕體育運動與競技體育錯時共享策略,在有限的空間里實現復合型運動場地的最大利用,讓不同年齡層次的市民都能感受到生活之美。
位于蘇州市體育場西側的頤泰園也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口袋公園代表之一。這里地處古城區,秉承著“老城做舊,新城簇新”的理念,頤泰園以蘇州園林為藍本,結合現代造園工藝和姑蘇歷史文脈等景觀元素,青瓦鋪地、青磚砌墻,有機融合姑蘇文史、城市印記與綠化景觀。這座適用于現代生活的新中式公園,讓周邊居民在家門口就能輕松實現“公園自由”,盡情享受城市生活與自然人文的和諧共生。
于城市而言,口袋公園是城市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現代化城市公園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一環。滿是鋼筋混凝土的城市空間中,口袋公園這樣“小而美”的景觀可以軟化建筑的“硬”,嵌入更多角落,起到銜接不同空間,美化街景的妙用。于居民而言,相較于地處城郊的大型森林公園,生活軌跡周邊的綠色微空間是大家夠得著的必需品,或許是等候公交車時的公園長椅,或許是飽餐一頓后閑暇散步的公共花園。這些交通便捷,于街角“潤物細無聲”的口袋公園不僅細致考慮到了適用人群需求,更增強了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以凈水科普為主題的太倉市科教新城凈水文化公園、充分融入蘇州市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理念的相城區澄帆兒童友好公園、滿足周邊老年人康養需求的向陽路康復醫院旁的口袋公園……截至2024年底,蘇州全市口袋公園數量已達到646個,建設實現了從單一的“增綠補綠”向完善城市綠地服務功能的轉換,不斷完善休閑步道、健身廣場、運動場地、兒童樂園、科普陣地等功能區域。張家港、太倉、昆山等地先后編制關于城市微更新方面的專項規劃,持續推進口袋公園建設。昆山啟動了“昆小薇”專項更新行動計劃,充分挖掘道路、建筑之間的城市邊角地、閑置地,見縫插綠、因地造園,以“建筑可閱讀、街區宜漫步、城市有溫度、社區更和諧”為目標,建成“昆小薇”項目340個,緩解了寸土寸金的城市空間與人們生活間的矛盾,讓城市“金邊銀角”等零碎地塊徹底變身綠色潛力空間。
體育設施“上新”百姓健身房
蘇州其他片區也不甘落后,輪番上新。張家港龍潭新村“康養樂園”口袋公園內,63歲的高阿姨正在太空漫步機上悠閑地晃著腿,不遠處平坦的橙色跑道上,她5歲的孫女心心正與小朋友們一起玩耍。這個社區樓宇間的口袋公園內,不僅有可供周邊居民歇腳的座椅,還有色彩豐富的多功能兒童樂園、專業的環形健身廊架與“活力環”跑道。高阿姨分享道:“公園建成之后,只要天氣好,我們一家基本每天都會在這里走走轉轉,和鄰居聊聊天。”滿足全年齡段的運動健身設施,給了高阿姨與家人滿滿的運動安全感。
和高阿姨一樣,生活在蘇州工業園區的“90后”女孩小蘇也感受到了體育設施“上新”帶來的幸福。今年,她最愛的夜跑地點——環金雞湖健身步道全面改造升級,既設置了跑步桿和藍牙感應裝置,又新增了互動跑夜光效果。每當她進入環湖區域,只要掃描二維碼加入智慧夜跑系統,經過感應路段便會自動觸發追跑燈光效果。小蘇介紹,不同的配速會顯示不同顏色的燈光效果,這樣“燈光隨動”的奔跑體驗,賦予她更多晚餐后出門跑一跑的動力。
過去一年,蘇州市高度重視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共計投入約1300萬元體彩公益金,在全市居民區新增、更新500套健身路徑,讓更多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收獲和高阿姨一家、小蘇一樣的運動體驗。全市范圍內,各類便民體育設施也逐步升級。剛剛實現“無界”開放的桐涇公園,就配備了智能化的二代健身路徑,給愛逛公園的市民更有趣、更專業的運動體驗。截至目前,蘇州已累計建成健身步道5500多公里、體育公園120余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4.01平方米,越來越多的人能在“10分鐘體育健身圈”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健身服務。
姑蘇區藕巷新村2棟的百姓健身房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無論何時來到這里,都能遇到不少社區居民正在進行體育鍛煉。這個面積143平方米的健身空間內配備了4臺跑步機、3臺橢圓機,還有劃船機、健腹板、動感單車等專業器械,向金色里程社區超7500名居民提供服務。“家門口有這么一個環境好、設施全的免費健身房,無比幸福。”大家坦言。
近年來,全市不斷探索,通過多方合作、資源共用,讓更多健身器材下沉到社區文體中心、黨群中心等公共空間,真正做到健身服務的“零距離”。據統計,包括藕巷新村在內,僅姑蘇區就有33家百姓健身房分布于各個街道,為市民提供便捷、好用的健身場地。過去只配備乒乓球桌與簡單器材的不少社區空間也隨著城市文體服務的優化,開啟提檔升級。專業“舉鐵”裝備、瑜伽教室、舞蹈教室、羽毛球場……只有想不到,沒有找不到。
全民參與,體育課“天天見”
場地越來越專業化的同時,現代化城市生活也催生出更懂健康知識、更追求科學健身方法的新一代蘇州人。到哪里找靠譜、專業又有指導經驗的教練,是不少人的新煩惱。姑蘇區桂花公園附近居民們就共同提出需求,想要讓專業人士分享一些易于操作的健身項目指導。一經“點單”,蘇州市體育局高度重視,迅速做出反應。每周固定時間,來自蘇州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的“老師”都會在公園廣場上,開展全民健身系列大課堂活動,免費為周邊居民授課。時間一長,廣場上的健身隊伍也逐漸壯大,跟隨社會體育指導員從零開始學習的大家個個打得像模像樣,將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核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些自愿送課上門的“專業私教”——社會體育指導員來自各行各業,他們的共同之處就在于對全民健身事業的熱情以及想要指導群眾科學健身、提高群眾健康水平的使命感。據統計,現在,蘇州市擁有超52000名社會體育指導員,為市民日常健身活動提供服務。為了給群眾送去更專業的健身指導服務,蘇州市體育局還組建了一支臥虎藏龍的“百師團”,由奧運冠軍、優秀教練員、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協會骨干力量組成,邀請100多位專業人士提供技術支持,常年開展全民健身“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社區、進鄉村、進特需人群”的“五進”活動。
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這些全民健身的“領頭羊”也在積極挖掘不同人群需求,調整課程設置,精準配送服務。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李超英和戴李琴就會定期前往吳中區福海護理院,將他們與蘇州其他社會體育指導員共同編創的“坐式八段錦”教授給行動不便的老人們。雙手托天里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簡單易學的動作配合上科學的呼吸吐納方式,讓許多老人越學越有勁。一年來,這些特殊的“志愿者”每周堅持定時定點走進蘇州市12家老年公寓及護理院,與老年群體一起鍛煉,增強心肺功能。
今年的配送項目里,既有廣播操、健身氣功、太極拳等老少皆宜的全身運動,又有羽毛球、乒乓球、籃球等球類運動,還新增了飛盤、賽艇等年輕人最愛的“潮流運動”,可以說,每個年齡階段的市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感受運動的快樂。不用擔心老師不夠、項目太小眾,蘇州全市406家體育社團,1549家鄉鎮(街道)級體育社會組織,總能保證想玩啥都能找到“搭子”。
高架下的足球場地、社區里的專業百姓健身房、高樓林立間的口袋公園……日新月異的城市變化讓生活在蘇州的居民體驗到了健康生活的無限可能。未來,我們也期待,在更多部門的協同努力下,蘇州城市的文體休閑綠地能為人民生活帶來更多精彩,讓城市與人共同描繪出一幅幅生動而和諧的健康生活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