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構建糧食產業和電子商務協同水平測度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31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糧食產業和電子商務的耦合協同水平進行測度,并分析其協同關系。結果表明:電子商務發展指數和糧食產業鏈綜合發展指數在2010—2021年呈波動上漲趨勢;糧食產業與電子商務的耦合協同水平在2010—2021年從0.3199上升至0.4722,增長了0.1523;分區來看,糧食主產區、產銷平衡區的電子商務發展較為滯后;就糧食產業與電子商務耦合協同發展的長期水平來看,糧食產業的綜合發展主導著雙方的耦合協同關系。電子商務是糧食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在耦合協同基礎上,推動協同系統從無序走向有序,有助于推動糧食產業高水平、綜合化發展。
【關鍵詞】糧食產業;電子商務;耦合協同
【作者簡介】楊錦,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商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國際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中圖分類號:F062.9文獻標識碼:A
2004年至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21年聚焦“三農”問題,強調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糧食是我國農業的基礎,我國不但是最大的糧食生產國,還是最大的糧食消費國。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提出要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改造,深入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
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使得電子商務技術發展得到快速提升。糧食生產流通連接一、二、三產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對我國糧食產品生產、流通與銷售帶來積極作用,而糧食產業規模與地位同樣會為電子商務發展提供助力。客觀、全面地評價糧食產業與電子商務耦合協同水平及分析其影響因素,對于糧食產業轉型升級,涉糧電商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國內外已有一些學者從不同維度對糧食產業與電子商務協同發展水平進行了研究。Is? abirye等(2008)[1]構建Davies統一需求模型研究了南非農業電子商務平臺Dwesa,并提出了提升其技術成效的對策。Carpio等(2013)[2]以Market? Maker為研究對象,構建了體現用戶支付意愿的評價指標,并以此衡量平臺績效。李自瓊和劉東皇(2015)[3]總結了美、日、英、韓四個發達國家農產品電商的發展模式,建議我國政府從五個方面推動農產品電商的發展。陳紅川(2015)[4]認為應該建構現代化的產業鏈,在農村強化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基礎建設,建構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豐富在線經營的路徑。汪向東(2015)[5]通過對我國農村電商長期跟蹤和大量調研,提出了CBES模型,將農村電商的影響要素歸結為渠道(Chan? nels)、業務(Business)、環境(Enviroments)和服務(Services)。Islam等(2016)[6]研究了孟加拉國的涉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水平,指出電子商務為農產品貿易開辟了新途徑,也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研究同時也指出該國電子商務存在較為嚴重的服務分散等問題。李杰義和周丹丹(2016)[7]認為,在加工企業、物流中心兩方主體的主導下,電商可以對產業價值鏈進行全面的整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2017)[8]研究分析了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歸總了其缺陷和不足之處,指出只有彌補這些缺陷,我國農業經營主體在全球市場才具備基本的競爭能力,整個產業才可能在縱向上走向高度一體化并釋放出更高的價值、產出更高的效益。劉川鋒等(2018)[9]認為若想從根本上化解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徹底解決流通環節太過復雜的問題,就需要推動整個產業走向公益性的“互聯網+農批市場”的發展模式。王婧等(2018)[10]指出,引入云計算技術到農產品電商平臺的建設、運維、管理中,可以提升平臺性能并降低成本,還能提高系統的拓展性和兼容性,讓在線服務更為靈活、更加多樣。馬紅軍(2019)[11]研究分析了農產品物流運輸環節,探查了物流模式優化、配送中心建設、冷鏈運輸高標準配送等問題,為優化鮮活農產品電商平臺、健全產業鏈提出了具體建議。韓喜艷等(2019)[12]認為全產業鏈能加速產品流通,讓農業經營者獲得更高的利潤,相比于傳統經營模式,全產業鏈下產品流通成本更低,市場售價更具競爭力,消費者購買相同的農產品支付的成本更少,消費福利顯著增加,電商和農業在耦合狀態下更好地向前發展。王昕天等(2020)[13]指出在農業轉型過程中,電子商務可以提高農業的數字化水平,增強產業參與方的技術能力,為產業升級注入更強大的技術動力。
綜上所述,已有研究在闡述兩者協同關系時理論上缺乏系統性的邏輯分析框架,鮮有涉及糧食產業和電子商務耦合協同水平的實證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此,本文運用耦合理論相關知識,分析糧食產業與電子商務耦合協同發展水平,構建糧食產業和電子商務耦合協同水平測度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不含港、澳、臺地區,以下同)糧食產業的協同測度水平進行研究,從而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一、電子商務和糧食產業指標體系構建
電子商務以自身“黏合”“催化”作用和糧食產業一起協同發展,糧食產業借力電子商務增強原來的薄弱環節,破除在信息流和物流方面受到的制約。本文以2010—2021年各省份數據為研究基礎,構建糧食產業與電子商務的評價指標體系,對二者的耦合度及耦合協同度進行測算。
(一)電子商務指標體系構建
以CBES模型為理論基礎,針對電子商務建構起囊括業務、服務、環境、渠道在內的發展指標體系。
第一,在地區電子商務發展中,業務是核心,是基本承載。地區電子商務業務含主營業務的具體內容、業務水平,具體到糧食產業電子商務領域,業務集中體現了電子商務發展水平。評判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整體水平時,業務指標越強,意味著可獲得收益越多,對地區糧食產業發展給予的支持也就越大。
第二,在地區電子商務發展中,服務是內層表現,覆蓋整個服務體系,囊括支持銷售、建設載體、供給要素在內的所有服務內容。一個地區如果有健全的服務體系,那么服務就能促進該地電商的發展,并影響電商和糧食產業之間的耦合潛質。
第三,電子商務在發展中依托的所有外部條件之和為環境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和基礎設施。兩個地區在電商發展中所處階段相同,環境不同,發展水平、發展結果可能就不同。
第四,渠道因素指電商配送、基礎建設、網絡支持等。在電商發展過程中,渠道非常重要,掌握了渠道也就等同于掌握了商機、掌握了應用場合。
參照桂學文(2011)[14]、CII課題組(2001)[15]、賀盛瑜等(2017)[16]、羅紅恩等(2019)[17]的研究,針對電子商務的發展,設定表1所示的各級指標。
(二)糧食產業發展指標體系
TOE模型主要探究企業等微觀主體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該理論框架蘊含著豐富的組態分析理念,比較適合定性比較分析,已廣泛應用工業、農業、信息產業等多行業產業發展分析。本文基于TOE理論,構建糧食產業發展指標體系,包括技術、環境、組織三個方面.
第一,在地區糧食產業鏈中,技術是核心。產業鏈上,各環節經營主體的技術水平直接決定著整個產業鏈的運行效率和市場競爭力,技術因子還決定著糧食產業鏈與電子商務的耦合發展水平。技術得到提升,電子商務的運用空間就會拓展開來,糧食產業上下游在組織化程度上就會達到更高水平,整個產業鏈內部,信息流和物流也將越發通暢,產業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糧食產業將朝著現代化方向不斷發展、演進。
第二,糧食產業鏈所能依托的各種外部條件的總和即為環境因素,環境因素包含基礎建設、市場競爭等。同一地區內,環境因素不只是會影響到“三農”發展,還會影響到整個產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第三,地區糧食產業鏈以組織因素為內層表現,組織因素直接體現了地區糧食產業鏈所處的發展水平,它影響著產業鏈上各經營主體間的協同發展關系,產業主體生產能力、產業化水平、龍頭企業個數、總機械動力等都會影響到組織化程度。組織因素又會影響到電子商務與農業間的耦合潛力。
通過借鑒曾億武等(2019)[18]、陳麗娜等(2020)[19]、陳政(2020)[20]等研究,本文設定各級指標如表2所示。
二、協同發展水平測度
(一)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2010—2021年中國31省份數據進行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糧食年鑒》、EPS數據庫、CSMAR數據庫和國家、地方統計年鑒。其中部分數據存在少數年份缺失情況,本文采用線性插值法補充完整。
(二)權重測算方法
綜合評價里,指標權重一般用來反映其在系統中的重要性程度。通常確定指標權重有多種方法,總體可以分為主觀法和客觀法。主觀賦權法往往和專家個人的從業經歷、興趣偏好、專業知識結構等因素相關。為了最小化人為干擾,獲得更為準確的結果,本文選用熵值法測算指標的權重值。
熵權法主要用于對不確定性事件和信息的描述,通過構建指標評級體系,測度原始數據的變異程度,當指標變異程度越大,則該指標在評價體系里起到的作用越大,即權重越大。具體的,熵權法測度綜合指標包含無量綱化處理、計算信息熵和計算綜合得分三個步驟。
首先,采用極差標準化的方式對不同量綱和數量級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三)指標權重測算
表3展示了熵權法計算的電子商務發展各指標權重情況,可以看到二級指標權重從高到低依次為渠道因素(42.23%)、業務因素(27.95%)、環境因素(15.76%)、服務因素(14.06%)。二級指標中渠道因素在所有因素中排名第一,同時可以看到三級指標中,排在前兩名的分別為快遞業務量(12.48%)、郵政業務總量(10.51%),也均來自二級指標渠道因素,足可以看到快遞和郵政業務發展對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性。快遞和郵政業務量為該地區物流行業的發展提供基本參照,同時這兩個業務量也是耦合電商糧食產業鏈的基礎數據。
表4展示了以熵權法求取獲得的糧食產業鏈指標權重,二級指標權重從高到低依次為信息技術(34.84%)、組織內部(33.72%)、外部環境(31.44%),三個二級指標之間的權重較為一致。從三級指標權重分析,發明專利申請、人均耕地面積和糧食總產量位居影響權重的前三位,三個指標分屬于三個二級指標。
技術因素是電子商務耦合糧食產業鏈的基礎條件;而環境因素既影響糧食產業目前的發展水平,還影響著其未來的演變方向和演進程度;組織因素直接體現了糧食產業鏈所處的發展水平,產業鏈上的經營主體,在有效組織下,可達到更高的協同水平,有效組織能推動兩大產業在耦合中協同、健康地向前發展。因此,糧食行業產業鏈需要多方面均衡發展。
三、耦合協同水平測度
(一)耦合協同水平度計算
根據D(0~1)的取值,耦合協同度可分為四個階段:①D的取值介于0到0.4之間,糧食產業發展與電子商務發展為低度耦合協同階段,糧食產業發展缺乏有效電子商務發展支持,同時由于糧食產業發展水平不高,涉糧電子商務企業發展亦較為緩慢;②D的取值介于0.4到0.6之間,糧食產業發展與電子商務發展為中低度耦合協同階段,糧食產業與電子商務發展尚處于磨合階段,糧食產業與電子商務在結構、規模等方面有待提升;③D的取值介于0.6到0.8之間,表明糧食產業與電子商務為中高度耦合協同階段,糧食產業與電子商務協同水平較高,初步步入相互促進的耦合協同發展格局;④D的取值介于0.8到1之間,表明糧食產業與電子商務發展為高度耦合協同階段,此種狀態下,糧食產業與電子商務的結構持續向好,規模不斷擴張,促進國民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
表5為經過測算得到的電子商務發展指數(score_ecom)、糧食產業鏈綜合發展指數(score_agri)、耦合度(C)、綜合協同指數(T)、和耦合協同度(D),表5所有數據均為當年31省份均值。可以看到,電子商務發展指數和糧食產業鏈綜合發展指數在2010—2021年間均呈現波動上漲的趨勢,其中電子商務發展指數增長了1.76倍,糧食產業鏈綜合發展指數增長了0.73倍。就增速而言電子商務增長更快,但從指數絕對值分析,糧食產業鏈綜合發展指數更高,電子商務歷年均處于滯后型狀態,說明我國涉糧電子商務建設仍有不足。
從糧食產業與電子商務的耦合協同度分析,在2010—2021年間,耦合協同度從0.3199上升至0.4722,增長了0.1523,糧食產業與電子商務的協同發展模式也從2016年由輕度失調轉變為瀕臨失調。說明糧食產業與電子商務在互相影響、彼此促進的作用下協同發展,其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
(二)分區趨勢分析
根據我國糧食產業分布特征,將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劃分為糧食主產區、糧食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其中糧食主產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共13個省份;糧食主銷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共7個省市;產銷平衡區包括:山西、寧夏、青海、甘肅、西藏、云南、貴州、重慶、廣西、陜西、新疆共11個省份。
由前述數據可知,糧食主產區、糧食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內電子商務與糧食產業鏈耦合發展變化趨勢,可以看到不同區域存在一定差異。
(1)就電子商務和糧食產業鏈發展指數而言,糧食主產區、產銷平衡區在2010—2021年間均呈現出電子商務發展滯后型狀態。在糧食主銷區,電子商務發展指數在2020年超過糧食產業指數,2020和2021年呈現糧食產業鏈發展滯后型狀態。
(2)從耦合協同度分析,糧食主銷區、糧食主產區的耦合協同度分別在2019和2020年相繼突破了0.5水平,達到了勉強協同的平均水平,脫離了失調范圍。而反觀產銷平衡區,雖然在2010—2021年間耦合協同度取得了一定增長,但2021年的耦合協同度不足0.4,仍處于輕度失調狀態,且2021年的耦合協同度較2020年存在微弱下降,結束了10年增長趨勢。表6至表8通過展示歷年協同度等級來更為詳細地觀測整體變化趨勢。
通過圖表分析,可以更清晰地看到:
(1)隨著時間推移,三個區域內的耦合協同度等級整體往右下角偏移,電子商務與糧食產業鏈耦合協同度不斷提升。在最近的2021年,嚴重失調、中度失調的省份已為0,有11個省份達到了勉強協同及以上等級。
(2)產銷平衡區的耦合協同度顯著偏低,且沒有一個省份達到勉強協同及以上等級。
(3)對比糧食主產區和糧食主銷區,顯然在糧食主產區內各省份的耦合協同度分布更集中。2021年,在13個省份中有10個省份的耦合協同度分布在瀕臨失調和勉強協同范圍,所有省份涵蓋了從輕度失調到初級協同的4個層級。而糧食主銷區的7個省份則包含了從輕度失調到中級協同的5個層級,耦合協同度分布更分散。
四、糧食產業與電子商務長期協同關系分析
電子商務與糧食產業鏈的耦合是一個復雜系統,本文采用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PVAR),分析電子商務與糧食產業鏈耦合度(C)及耦合協同度(D)的動態沖擊關系。由圖2可知,分糧食產銷區域看,協同度和耦合協同度之間在不同區域的長期動態關系存在一定差異。就糧食主產區分析,可以看到在長期內置信區間呈發散趨勢,并不收斂,說明在糧食主產區電子商務對糧食產業的影響仍然存在,且不斷擴大;從糧食主銷區看,協同度對耦合度的沖擊效應長期收斂,但是收斂速度較慢,沖擊時間較長,說明在糧食主銷區電子商務對糧食產業的影響長期存在,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影響程度時有變化;從產銷平衡區看,協同度對耦合度的沖擊效應長期收斂,收斂速度較快,沖擊時間較短,從滯后2期開始,沖擊效應收斂于0,說明在糧食產銷平衡區電子商務對糧食產業的影響長期存在,影響減弱,但是有持續正向影響的作用。
綜合上述模型的檢驗評價結果,不難發現,糧食產業的綜合發展主導著雙方的耦合協同關系。在糧食產業與電子商務協同發展的過程中,應著力拓寬糧食產業鏈,促進糧食電子商務融合,使得糧食產業的生產、經營主體在線就能購買所需農資產品、生產物料、生產技術以及生產服務等,并通過網絡售賣種植生產的糧食產品。以大數據分析整個電子商務市場,電子商務更為高效、經濟,交易的時間、空間都不受限制,加速資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在糧食產業中的流轉。
五、結論
本文依據糧食產業與電子商務協同發展機理模型,確定糧食產業與電子商務兩個子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選擇熵值法賦予權重值給各指標,以耦合度、耦合協同度兩個模型分析2010—2021年全國31個省份的數據得出如下結論。
(1)就發展指數來看,電子商務發展指數和糧食產業鏈綜合發展指數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長,且電子商務的指數發展增速明顯高于糧食產業鏈的增速,但從絕對值來看,糧食產業鏈綜合發展指數明顯優于電子商務,說明這個階段涉農電子商務仍具有滯后性,需要大力加強建設。
(2)從2010年到2021年,糧食產業和電子商務的耦合協同度由低度過渡到中度耦合階段,協同度進一步增強,亟須提升糧食產業和電子商務產業的產業規模,并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
(3)分區來看,各類區域的糧食產業和電子商務的協同發展存在不平衡的情況,總體來看,糧食主產區和產銷平衡區電子商務發展滯后,在主銷區糧食產業發展滯后,需要根據各地的產業發展水平有針對性地優化糧食產業和電子商務的協同發展水平,使之實現良性促進。
(4)就糧食產業與電子商務協同發展的長期水平來看,糧食產業的綜合發展是協同關系的核心。應通過技術革新和信息技術的應用,擴展糧食產業鏈,促進電子商務在糧食產業中的高效經濟運作,實現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加速流轉。
參考文獻
[1]ISABIRYE N,FLOWERDAY S.A model for eliciting user requirements specific to South African rural areas[C]//Proceedings of the 2008 annual research conference of the South African Institute of Computer Scientist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sts on IT researc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iding the wave of technology.2008:124-130.
[2]CARPIO C E,ISENGILDINA-MASSA O,LAMIE R D,et al.Does e-commerce help agricultural markets?The case of Market Maker[J].Choices,2013,28(4):1-7.
[3]李自瓊,劉東皇.借鑒國外經驗探索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模式[J].世界農業,2015,(10):154-157+161.
[4]陳紅川.“互聯網+”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5,42(16):143-147.
[5]汪向東.農村電子商務與供銷電商轉型[J].中國合作經濟,2015(5):39-40.
[6]ISLAM F,KAZAL M M H,RAHMAN M H. Potentiality on e-commerce in the rural community of Bangladesh[J]. Progressive Agriculture,2016,27(2):207-215.
[7]李杰義,周丹丹.電子商務促進農業產業鏈價值整合的模式選擇[J].農村經濟,2016(12):63-67.
[8]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構建競爭力導向的農業政策體系[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7.
[9]劉川鋒,王瑞梅,胡妤,等.“互聯網+”背景下公益性農產品電子商務批發市場構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203-208.
[10]王婧,高羽佳,葉勇.基于云計算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構建[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8,30(1):47-50.
[11]馬紅軍.互聯網+時代農產品電商發展探究[J].中外企業家,2019(9):54-55.
[12]韓喜艷,高志峰,劉偉.全產業鏈模式促進農產品流通的作用機理:理論模型與案例實證[J].農業技術經濟,2019(4):55-70.
[13]王昕天,康春鵬,汪向東.電商扶貧背景下貧困主體獲得感影響因素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20(3):112-124.
[14]桂學文.電子商務促進經濟發展的效果測度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15]《CII電子商務指數研究與測算》課題組.關于電子商務水平測度的研究[J].統計研究,2001(12):26-31.
[16]賀盛瑜,馬會杰,滕喜華.基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的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7(2):196-200.
[17]羅紅恩,江蕊,葉勇.安徽省農村電子商務競爭力評價[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55(1):129-134.
[18]曾億武,張增輝,方湖柳,等.電商農戶大數據使用:驅動因素與增收效應[J].中國農村經濟,2019(12):29-47.
[19]陳麗娜,陳瓊.天津農業科技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度評價及分析[J].農業展望,2020,16(3):118-124.
[20]陳政.“五化”協同發展的指標體系構建[J].統計與決策,2020,36(4):26-30.
(責任編輯:高夢彤)
Research on Measurement of the Coupling and Synergy Level between Grain Industry and E-commerce
YANG J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of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measuring the level of synergy between grain in? dustry and e-commerce, measures the level of coupling and synergy between the grain industry and e-commerce in 31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coupling and syner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index of e-commerce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 of the grain industry chain both showed a fluctuating upward trend from 2010 to 2021; the coupling and synergy level between the grain industry and e-commerce increased from 0.3199 to 0.4722, a rise of 0.1623 from 2010 to 202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on? ing analysis, the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and th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balance area showed a lagging devel? opment of the e-commerce industry; from the long-term perspective of the coupling and synergy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industry and e-commerc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industry dominates the coupling and synerg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E-commerce is a boos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industry, and on the basis of coupling and synergy, promotes the synergy system to go from disorder to order to help promote the high-level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industry.
Key Words: Grain industry; E-commerce; Coupling and syne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