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質生產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點,勢必會推動產業結構提質升級和就業結構向新變革,無形中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提出新要求。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勞動力素質、結構、用工方式以及就業公共服務面臨新趨勢和新挑戰。文章在總結提煉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特點的基礎上,針對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結構性矛盾以及技能供需、人才培養、就業服務等方面的問題,提出擴大企業就業、產教融通、創新創業、政策扶持等對策建議,以此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向更高水平邁進。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高校畢業生;就業新趨勢;應對策略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農民工返鄉創業穩定性雙向嵌入機制與優化路徑研究”(20BRK010);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新文科視角下地方農林院校政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創新與實踐”(2021090021);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研究課題“面向新質生產力的河北省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研究”(JRGH-2024-1007)。
【作者簡介】徐磊,碩士,石家莊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與管理;劉偉,河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王春蕊,博士,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創新創業、數字經濟。
中圖分類號:F249.2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也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抓手。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了新質生產力的概念[1],并在多個場合進行了闡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就業優先政策。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但受全球經濟疲軟、國內需求不足、企業家信心不足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高校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面臨多重挑戰。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16~24歲勞動力(不含在校生)調查失業率達17.6%,與上一年相比,失業率上升2.7%①。高校畢業生作為就業群體的重中之重,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不僅關系到個人前程和家庭幸福,更關系到社會發展和國家未來。因此,研究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并提出應對之策,對保民生、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意義重大。
一、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我國勞動力市場的新變化
(一)新質生產力推動勞動力技能素質不斷提升
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先進生產力,對勞動者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勞動者知識與技能的新要求。新質生產力通常基于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創新理念產生,這就要求勞動者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例如,在人工智能領域,勞動者需要掌握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算法設計等專業知識,才能參與相關的研發、應用和維護工作。與此同時,新質生產力常常涉及多個學科領域,這就要求勞動者必須具備跨學科知識,能夠在不同領域之間建立聯系。例如,在金融領域,勞動力不僅要具備相應的金融素養,還要掌握一定的統計學軟件技術,緊跟行業發展動態,不斷拓寬自己的專業視野。二是對勞動者創造性的新要求。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勞動者需要具備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既要敢于質疑傳統觀念、提出新的想法和解決方案,也要善于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發現市場需求并創造新的價值。三是對勞動者學習能力的新要求。隨著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一些傳統的低技能職業面臨淘汰或轉型,這就要求勞動者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以更好地適應新產業、新職業和新崗位的需求。
(二)新質生產力推動勞動力供給結構持續優化
新質生產力對勞動力供給結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使行業結構發生變化,間接引致勞動力就業結構發生變化。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主導,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催生了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產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淘汰落后產業;同時,行業結構的變化導致勞動者在不同行業之間流動,增加了對高技能勞動力和青年勞動力的需求,無形中推動就業結構高級化。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引致勞動者年齡結構發生變化。新質生產力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為了適應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勞動者需要參與持續的學習和培訓,以保持其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新質生產力對勞動力結構需求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這就要求勞動者持續提升技能和知識水平,緊跟時代潮流,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就業穩定性。
(三)新質生產力推動用工方式靈活化
新質生產力催生了很多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對用工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是新興產業創造新崗位、新職業。新質生產力推動了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大量新興就業崗位,如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分析師等,為勞動者提供了更廣闊的就業空間。例如,數字化金融科技新平臺“京東金融”推行數字化信貸,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傳統信貸人員的用工,但卻需要3000多個精通算法的數據分析師和風險管理師進行大數據分析,以及金融網絡交易風險處理[2]。二是新質生產力使用工關系更加靈活化。遠程就業、靈活就業等新型就業形態興起,打破了傳統工作固定場所、固定工時的限制。例如,網絡配送、定制化服務、滴滴出行等靈活式就業,不斷豐富了勞動者的就業選擇。三是平臺招聘不斷提升就業效率。BOSS招聘、智聯招聘以及政府部門主導的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等,通過平臺就業信息化集成服務,打破了傳統的面對面、點對點招聘方式,極大地提升了就業效率。例如,河北省邱縣的“零工市場”,通過設立零工市場服務中心,組建“零工市場”微信群,專門針對靈活就業群體,為企業輸送勞動力,為勞動力供需雙方搭建橋梁。
(四)新質生產力推動就業公共服務轉型
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促進公共就業服務更加信息化、精準化。一是公共就業服務日趨平臺化發展。政府通過建立就業信息資源庫和服務平臺,消除信息不對稱,實現就業事項一體化辦理、精準化服務和智能化監管。二是新技術賦能就業公共服務便捷化。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的應用,提供了更加個性化、智能化的就業公共服務,提高了就業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很多地方通過打造“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實現“15分鐘就業服務圈”,提升了基層就業服務的覆蓋面和便利性,使就業公共服務更加精準化。三是大學生就業服務功能不斷拓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指出,要建立全國統一的就業信息資源庫,推出全國就業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就業事項一體化辦理、精準化服務和智能化監管②。大學生群體可以通過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就業服務”專欄和“就業在線”網站獲取招聘信息、發布求職信息,平臺對信息實時全面匯聚、共享和發布,支持跨區域、跨層級開展招聘求職服務,為勞動者提供更多的就業選擇。
二、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特點分析
(一)高校畢業生規模逐年增長
據相關數據統計,2017—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穩步增長,分別為795萬人、821萬人、834萬人、874萬人和909萬人③。從畢業生增長速度看,全國高校畢業生增速呈浮動變化趨勢。2015—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增速保持在1%~5%,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激增,突破1000萬人,與上一年相比,增速達18.37%,2023年增速降到0.28%,但其規模仍保持高位運行, 2024年達到1179萬人④。由此可見,高校畢業生逐年增長的趨勢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就業崗位,無形中增加了高校畢業生群體的就業壓力。從畢業生就業去向來看,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對應屆大學生的吸引力不斷增強,2023屆本科生在西部地區就業的比例為25%,較2019屆的23.1%增加了1.9個百分點,在中部地區就業的比例則從2019屆的17.7%上升至2023屆的20.1%,增長了2.4個百分點⑤。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逐漸轉變
近年來,隨著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和就業指導課的深入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日趨理性化,“先就業、再擇業”成為更多畢業生的選擇。雖然“好工作”是理想,但在無法實現的情況下,很多畢業生也會退而求其次,以解決眼前的就業問題為先。同時,由于社會觀念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求職者不再拘泥于傳統的就業模式,攝影師、翻譯、設計師等自由職業,超市收銀員、餐廳服務員、家教等兼職工作,也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智聯招聘發布的2024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⑥顯示,近九成的畢業生傾向于“有工作”而非“好工作”,僅10.2%的受訪畢業生堅定地追求好工作,希望好工作能夠一步到位。慢就業、自由職業的比重分別從2023年的18.9%、13.2%增長到2024年的19.1%、13.7%,通過慢就業、自由職業方式實現自我價值的學生不斷增多。
(三)勞動力市場用工需求日益多元化
一是新型職業不斷興起,政策引導不斷加強。隨著產業業態的不斷豐富,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就業類型更趨多元化。例如,互聯網平臺經濟的快速崛起,催生了一批網絡主播、數據分析師等新職業,智能工廠的興起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勞動力市場需求端不斷發生變革。國家通過出臺政策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有的地方開始探索新業態、新模式技能培訓,如江蘇省無錫市將新就業形態技能提升試點工作列為人社部門的重要項目,為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提供技能培訓。二是企業用工需求呈現多元化趨勢。一方面,用人單位不僅關注畢業生畢業院校和學歷,而且更加注重畢業生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團隊精神等綜合素質,特別是復合型、創新型的畢業生備受青睞;另一方面,許多企業采用固定用工與靈活用工相結合的方式,以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和業務需求的波動,這種多元用工模式不僅能夠幫助企業優化人力資源配置、降低成本,也滿足了勞動者對靈活就業的需求。
(四)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化、信息化趨勢明顯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我國的加速應用,國內知名招聘平臺,例如智聯、前程無憂、58同城、拉鉤、獵聘等,2016—2020年總計發布招聘廣告超過1億條[3],網絡招聘逐漸成為主流招聘方式。相比于傳統招聘,網絡招聘呈現兩個特點:一方面,數字化招聘平臺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拓寬了求職渠道,增加了就業機會,畢業生可以利用瑣碎時間在平臺上了解全國各地的招聘信息,及時投遞簡歷;另一方面,一些平臺的輔助功能,如在線測評、性格測試等,也深受高校畢業生的喜愛。2022年,“國家24365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針對2022屆畢業生累計發布崗位信息3140萬條,31.6%的畢業生通過就業平臺實現就業⑦。2023年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高達8400萬人,約占全國職工總數的21%,其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平臺就業者[4]。同時,在數字化浪潮下,政府部門的就業公共服務從線下轉為線上為主[3]。此外,零工市場成為新的突破口,通過廣泛收集臨時性、階段性用工等零工需求信息,利用政務大廳、微信、微博等網絡渠道,讓更多勞動力實現就業。
三、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我國高校畢業生面臨問題分析
(一)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就業矛盾依然突出
隨著新產業、新業態的蓬勃發展,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是學歷層次矛盾。企業對學歷層次要求呈現趨高勢頭,個別企業招聘時以本科學歷作為“衡量器”,對專科畢業生形成排擠。二是社會需求矛盾。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專業需求總體上是“理工科大于文科”,工學類如計算機科學、電子工程、自動化等相關專業課程通常包含大量的技術實踐和項目開發內容,能夠較好地滿足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招聘需求,而公共管理類、法學類等傳統專業側重于理論知識和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學習,較少涉及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此類專業畢業生在新興技術領域中難以發揮優勢[5]。三是地區結構矛盾。由于經濟發展呈現地區不平衡的特點,畢業生就業地域范圍呈現出“城市多、農村少”的特點,經濟發達地區及中心城市對人才需求旺盛,偏遠地區及經濟欠發達地區需求相對較弱。四是用人單位需求不平衡。機關事業單位、學校、大中型國有企業吸收高校畢業生數量呈下降趨勢,民營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日趨旺盛,已逐漸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去向。
(二)新質生產力技能需求與高校畢業生供給不匹配
實現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涉及教育體系、經濟結構、社會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但供需矛盾無疑是目前就業難的根本點[6]。根據《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測算,到2025年,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人才缺口將達到450萬人⑧,這表明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技能型人才的供給遠遠不能滿足產業需求,技能不匹配成為畢業生進入職場面臨的主要障礙。從需求端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高校畢業生的專業技能和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畢業生需要掌握這些領域的專業技能,以滿足進入行業的基本要求;從供給端看,目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更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實踐教學環節相對薄弱,在從事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工作時,高校學生缺乏相關的實踐技能。
(三)高校人才培養與新質生產力需求對接不緊密
高校人才培養方向與新質生產力人才需求存在差異,專業設置和招生計劃與市場需求存在脫節。一是課程設置不合理。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互聯網、信息通信、數字技術、健康養老等新興行業對畢業生的需求持續上升,但大多數高校課程設置仍為傳統課程,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難以匹配。2023年國家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⑨強調,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7]。二是人才培養重知識、輕能力。一些高校仍然側重于“基礎理論”與“應試教育”,學生們習慣對已有理論進行記憶,一定程度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習能力。以工科為例,《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報告》⑩顯示,我國工程教育規模位居世界第一,但存在培養目標前瞻性不足、特色不明顯等問題,工科畢業生在實際動手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學科知識交叉融合能力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7]。而新質生產力要求高校畢業生能夠跨越現有知識和技能的界限,具備良好的數字技能和學習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
(四)面向新質生產力的高校就業服務能力有待提升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為實現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各高校開展了一系列促就業服務,包括職業規劃指導、招聘對接、創業服務、職業培訓、困難幫扶等,力圖讓畢業生在畢業之際找到合適且滿意的工作。但面向新質生產力的需求,高校就業服務工作仍存在信息及時性、服務多樣性、就業安全性等方面的問題[7]。一是信息獲得不及時。目前校園招聘會與宣講會的推送主要依靠班級群傳達,但有就業需求的學生此時往往忙于實習、考研等,看到消息的時候可能相關招聘已經結束,從而錯失就業機會。調查顯示,截至2024年,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117所,其中本科院校1308所11,按照每所本科學校一年舉辦2場招聘會計算,我國每年高校招聘會將近2600次。無論規模大小,從審核企業到成功召開,每一場招聘會都傾注了大量的勞動和心血。但大多數時候,由于地域限制和消息不靈通,招聘會只能面向本校學生或鄰近幾所學校,而一些具有相似專業的畢業生卻無法參加。二是服務方式單一。高校促就業的服務主要體現在招聘會與宣講會層面,簡歷制作、職業規劃、面試技巧等方面的服務雖有開展,但往往不夠深入,僅僅停留在比賽層面,受眾群體也是有比賽需求的學生,具有實踐性、對標性的就業服務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三是安全性不足。對于社會經驗不足的畢業生來說,安全性是重中之重,但網上就業信息參差不齊,“黑箱效應”隱患四伏,部分企業以宣傳企業品牌為由進行虛假招聘[8],極大地損害了學生利益。由此可見,在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就業服務能力成為高校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四、對策建議
(一)積極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
堅持“就業優先”導向,加強經濟政策與就業政策協同聯動,不斷拓展就業新空間。一是積極發展新就業形態。截至2021年底,中國靈活就業人員已經達到2億人左右12,其中依靠科技知識從事文化創意、自由撰稿、設計師等職業的占比還在不斷上升。智聯招聘“2023屆大學生就業意向調研”顯示,65.6%的畢業生表示“可以接受靈活就業,學業事業兩不耽誤”[9]。因此,應支持選擇“慢就業”的高校畢業生通過靈活就業尋找職業方向,并針對高校畢業生群體特點,培育出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的崗位,支持養老、托幼、心理疏導、社會工作等服務業發展,拓展靈活就業的空間。二是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的作用,鼓勵各地用足用好部分減負、穩崗、擴就業的政策,對吸納畢業生就業的企業按規定做好稅收減免、社會保險補貼等工作,在金融支持、失業保險返還等方面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幫扶,爭取吸納畢業生就業規模在目前40%的基礎上進一步有所提高。
(二)持續優化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
一是統籌升學擴招和專業調整。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新舊動能轉換發揮引領性作用[10],高校應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布局,適當超前布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改善民生等急需學科專業,優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等相關學科專業,大力發展與金融投資、科技信息、學前教育、旅游文化、健康養老等現代服務業相對接的學科專業;另一方面,高校應定期進行實地調研,收集不同行業的人才需求信息,根據崗位數量和技能要求的變化,優化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二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深入貫徹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認真落實“職業院校與普通高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的要求,提升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和吸引力;同時,指導企業轉變用工觀念,打破招聘中“唯名校、唯學歷”的傾向,為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三是創新就業指導方式。發揮高校就業工作隊伍作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合理調整擇業預期,結合不同學生的生活經歷、性格特點和就業目標,提供個性化指導,幫助解決求職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四是做好畢業生職業生涯教育和畢業實踐工作。將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和就業指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將職業生涯發展教育作為必修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投入力度,推進培育建設一批“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工作室”,幫助畢業生找準定位、明確目標、明晰成長路徑。
(三)鼓勵大學生群體創新創業,引導就業向基層流動
隨著新型經濟組織形式的蓬勃發展,共享經濟、“互聯網+”、創客空間等新興經濟模式為大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創業平臺和機遇[11],因此應積極鼓勵大學生群體創新創業,引導就業向基層流動。一是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在政府投資開發的孵化基地和創新平臺設置相應比例的場所,無償開放給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實施創業擔保貸款和貼息政策,簡化創業企業工商注冊流程,降低創業成本;積極搭建成果轉化平臺,推動地方金融機構和企業加強后續跟蹤扶持,為創業項目成長發展提供幫助。二是鼓勵大學生群體在基層創業就業。基層是建功立業的舞臺,也有容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廣闊空間。2024年中央財政支持招募“三支一扶”人員3.44萬名,“特崗計劃”教師3.7萬名,“西部計劃”全國項目實施規模3萬人13。高校也應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廣泛宣傳大學生基層就業創業的優惠政策,如貸款貼息、稅收減免、項目補貼等,鼓勵高校畢業生向基層、農村等地流動。三是加強宣傳引導。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多渠道宣傳就業創業政策,及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在各大媒體全面解讀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做到報刊有文章、電視有影像、電臺有聲音、網絡有主題、街道有標語,讓高校畢業生和企業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四)加強政策扶持,提高大學生群體創業就業成功率
一是加強金融政策扶持。支持大學生創業貸款,鼓勵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商業可持續原則為大學生創業項目提供金融服務,幫助解決大學生創業融資難題14;設立大學生創業“天使基金”,提高創業補貼,增加貼息力度,對符合規定的畢業生創業者免除“反擔保”要求;探索大學生創業保險設置,幫助大學生創業者分擔風險,解除后顧之憂。二是加強大學生住房政策扶持。對于無住房選擇租房居住的優秀人才,給予相應的租房補貼;對于購買首套住房的優秀人才或者取得相關創業證明的無住房的大學生創業企業法定代表人,給予購房補貼保障;對于企業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可按照規定安排免費入住當地政府提供的人才公寓15或優惠租用人才公寓。三是加強創新園區、平臺優惠政策扶持。對于入駐當地創業園的大學生創業主體提供免費場地或者場地補貼,同時提供創業擔保貸款,并給予貼息支持;對于大學生創業項目,在一定期限內減免企業所得稅和其他部分稅費等。四是完善大學生群體社保待遇。高校應開展社保知識講座,讓高校畢業生深入了解相關的社保內容;對于靈活就業的大學生創業者,制定專門的參保政策,保障他們的參保權益;對于新成立的大學生創業企業,在一定期限內給予企業社保繳費補貼;對于失業的大學生,延長失業保險金的領取期限,幫助其更好地度過失業期。
(五)加快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水平,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一是建立“清單化”就業管理機制。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開展定向摸排登記,逐一聯系,將就業意愿、技能水平、就業服務需求等相關信息錄入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制信息系統,量身定制幫扶計劃,開展上門送政策、送服務、送崗位等就業服務,實現動態管理,確保高校畢業生“離校不斷線、服務不間斷”。二是搭建線上線下招聘平臺。開設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平臺,設立崗位速遞、職業指導、求職登記等服務專欄;全面開通高校畢業生網上招聘通道,通過高校、政府、企業等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形成“天天都有招聘會”的生動局面。三是建立多部門協同推進機制。建議教育、社保等相關部門成立工作專班,建立工作調度、數據統計銜接、協同推進、信息共享發布、服務活動協調聯動五個機制,定期會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落實定期調度和就業率通報制度,形成統籌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工作合力。四是建立高質量充分就業評價體系。建議將高校畢業生就業推動工作納入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和考核體系,完善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相關政策。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網址:https://data.stats.gov.cn/ easyquery.htm?cn=A01。
②參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網址:https://news.cyol.com/gb/articles/2024-09/25/content_X5bNxEsp2z.html。
③數據來源于《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報告》,網址:https:// jzxy.nhjcxy.edu.cn/rootfiles/2024/06/24/1720408731127577-1720408 731308068.pdf。
④數據來源于澎湃財訊,網址:https://www.thepaper.cn/ newsDetail_forward_27771158。
⑤參見《華夏時報》,網址:https://news.qq.com/rain/a/ 20240929A02S8I00。
⑥數據來源于《2024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網址:https:// file.digitaling.com/eImg/uimages/20240711/1720666811119410.pdf。
⑦數據來源于《界面新聞“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做對了什么?》,網址: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7718689.html。
⑧參見教育部等三部門關于印發《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的通知,網址:https://www.csdp.edu.cn/article/2119.html。
⑨參見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的通知,網址:https://www.gov.cn/zhengce/ zhengceku/2023-04/04/content_5750018.htm。
⑩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多視角多層次多維度呈現中國工程教育質量第一份《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報告》“問世”,網址: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411/t201411 13_178168.html。
11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網址:http:// 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3/202406/t20240621_ 1136990.html。
12數據來源于人社信息化網,網址:https://www.hrssit.cn/info/3146.html。
13參見《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24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宣傳月活動的通知》,網址:http://www.moe.gov.cn/srcsite/ A15/s3265/202406/t20240617_1136218.html。
14參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網址: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0/12/ content_5642037.htm。
15參見《衡水出臺人才引進政策新十四條!》,網址:https:// news.qq.com/rain/a/20240716A0A0TW00。
參考文獻
[1]徐曼.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就業:挑戰、機遇及應對之策[J].商展經濟,2024(20):32-35.
[2]陳琳,高悅蓬,余林徽.人工智能如何改變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來自招聘平臺大數據的分析[J].管理世界,2024(6):74-93.
[3]陳璐.數字經濟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4(21):142-144.
[4]馮帥章,萬倩.平臺就業的分類與特征:來自互聯網招聘大數據的證據[J].勞動經濟研究,2024(5):13-34.
[5]曾湘泉,毛宇飛.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大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現實困境及實現路徑[J].秘書,2024(6):3-14.
[6]文藝,張普.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著力點[J].人民論壇,2024(14):58-60.
[7]眭依凡,應榮球,何志偉.新質生產力發展與高水平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行動[J].現代教育管理,2024(11):1-13.
[8]左建航.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校就業服務問題及優化路徑探析[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24(15):241-243.
[9]王陽,王伶鑫,趙一凡.中長期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思路與對策[J].宏觀經濟研究,2023(6):113-127.
[10]韓文龍,張國毅.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4(5):72-94.
[11]施春燕.新質生產力視域下“四位一體”策略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就業[J].中國經貿導刊,2024(12):175-177.
(責任編輯:從佳琦)
Employment New-Trends and Response Strategy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e-Force College Graduates
XU Lei1, LIU Wei2, WANG Chunrui3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35, Chin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1 , China;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He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ijiazhuang 050051, China)
Abstract: The high-tech, high-efficiency and high-quality characteristic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re bound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new changes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invisibly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new trends and challenges are faced by the workforce quality and structure, employment modes and employment publicservice.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and extracting the current employ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China, and in response to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skill supply and demands, talents cultivation, employment service, and so on faced by the college graduates in employ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ch solution proposals as expanding enterprise employment, integrating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policy support so as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rate of college graduates to a higher level.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ollege graduates; New employment trends; Response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