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 2024 年,那就是“困”字,釋義為 :艱難,窘迫,使處于艱難困窘的環境而很難擺脫。具體而言,全球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對經濟形勢產生了負面影響。全球經濟增長低于預期,部分發達經濟體甚至出現下滑。尤其是貿易保護主義和地緣政治緊張,如經濟上中美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持續不斷,一波強似一波,企圖在經濟上封堵圍困我們。政治上俄烏沖突、中東戰事以及南海沖突成為影響經濟形勢的重要因素。國內經濟亦顯得尤為復雜和嚴峻 :有效需求不足和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是兩大挑戰 ;消費和投資的恢復有限,制約了經濟增長 ;股市不振、房地產市場低迷也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有限 ;利率長期處于高位,能源和資源價格波動等因素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影響了企業盈利和消費購買力。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國內經濟處于艱難困窘的環境。那么,面對重重的經營之“困”,企業該如何“破困”呢?筆者推薦的智慧是“君子以致命遂志”。
“君子以致命遂志”是《易經》第 47 卦《困卦》的“象辭”。即《象》曰 :“澤無水,困 ;君子以致命遂志。”其意是 :君子處于困境時,應當把一切艱難困苦置其于度外,堅定志向,實現崇高的理想。這給當今企業經營如何坦然面對困境、走出困境、贏得成功有莫大的啟示。
首先,面對困境,要有不畏艱難困苦,勇往直前去實現企業目標和愿景的大無畏氣概。這就是“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的英雄氣概。例如,華為在 2019 年之前,始終積極擁抱全球產業鏈,用最好的元器件、最好的工具和美國操作系統、先進技術標準,為全球客戶提供最優質的產品。美國制裁后,先進器件不賣給華為了,開發工具斷供了,操作系統不許用了,ERP 在一夜之間不合作了,某些標準組織也拒絕華為參與其中。華為幾十年所賴以生存的先進供應鏈突然斷鏈了,華為被推到了生與死的懸崖邊上。當時,華為唯一的選擇是“沒有退路就是勝利之路”。2020 年前后三年,華為的許多公共場所都掛著一幅悲愴、壯志的海報 :一架被打得千瘡百孔的爛飛機,似乎仍然在搖搖晃晃中飛行著。并用紅字寫著 :“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難。”這幅海報給全體華為員工的警示 :在超級大國第一輪的極限制裁下,你根本不知道后面還有什么樣的輪番制裁。但是,面對生死存亡,華為人要以“大無畏精神”,發揚敢打勝仗、能打勝仗的勇氣、士氣,用高昂戰斗力和超強凝聚力,萬眾一心克服危機,走出困境。
其次,正確認識困境,坦然接受困境,堅定擺脫困境的信心。解決困境的方式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情的真相,冷靜地去思考引起困境的真正原因。松下幸之助指出 :“正視困難,就該有以下認識 :這是最好的體驗。雖然嚴厲了點,卻是很珍貴的教訓。我想,有這樣胸襟的人,才是日后進步成長的人。”企業的營商環境是復雜的,企業的營商事業是艱難的。因此,企業難免遭遇挫折,難免陷于悲觀。企業的焦慮、悲觀來源于對困難的誤解和逃避。如果企業經營管理者沒有一顆堅定而強大的內心,沒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很容易半途而廢。所以,與其憂慮失敗,毋寧恐懼自己不夠沉穩,不夠認真。有冷靜、沉著的心態以及認真的態度,就不會畏懼困境。困境給人寶貴的磨練機會。只有經得起環境考驗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自古以來的偉人,大多是抱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從困境中掙扎奮斗過來的。“致命遂志”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仁人志士面對困境時的堅持和勇氣。如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在仕途不順、被貶謫到貴州龍場時,仍然堅持讀書、思考,最終在困境中悟出心學的精髓,實現了人生理想。
經營艱難百戰多。這對企業來說,就要明確企業的未來真正要什么。如果追求事業成就,那就制定清晰的目標,全力以赴,不要畏懼挑戰。事業的所有難題都是暫時的,不要被對手洶洶氣勢所嚇倒,不要為尚能忍耐的困難所沮喪,不要為一時的挫折而灰心。黑暗即將過去,曙光就在眼前。正如偉人毛澤東所言“往往有這種情形,有利的條件和主動的恢復,產生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論持久戰》,《毛澤東選集》第 2 版第 2 卷第 412 頁)。這就是“君子以致命遂志”。哪怕舍棄生命也要實現自己的目標和志向。
再次,解“困”之法。面對困境,有勇氣和決心是不夠的,還要掌握正確的解困方法。《困卦》告訴我們 :再困難的事都有解決的方法。令人驚異的是,被譽為日本“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竟然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 :“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我有一個很明確的信念 :再困難的事,只要有適當的準備,有心尋求解決之道,必能找到辦法解決。不過,如果沒有足夠的克服困難的力量和方法,則注定要失敗。”堅強的經營管理者一方面不怕困難,另一方面他們又高度重視困難,冷靜地、深刻地研究和解剖困難,分析它的原因,理智尋找征服它的途徑。這種明智的態度可以大大提高克服困難的能力。例如,既然美國封堵圍困是“斷鏈”,華為的積極應對方法選擇了針對性的“補鏈”。20 萬華為員工毅然走上了救亡之路、補鏈之路,華為內部稱作“補洞戰役”。歷 經三年的“補鏈”歷程,到 2023 年初,任正非在一次座談會上非正式宣布,歷時三年,華為完成了 13000+ 顆器件的替代開發,4000+電路板的反復換版開發,設計工具也有全面的突破,“逐步克服了斷鏈的危機”。幾個月后,華為用自己的操作系統、數據庫、編譯器和語言開發的 MetaERP,實現了“在飛行中換輪胎”,在 170個國家和地區代表處完成了對原有 ERP 的完全替換,創造了軟件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跡。
當然,華為“補洞戰役”的成功,顯示出華為具有足夠克服困難的力量,包括決策過程、實施過程,包括洞察力、決斷力、動員力、組織力和執行力,包括許許多多的英雄與無名英雄……也包括華為供應鏈上百千個合作伙伴、供應商。
最后,“言篤信,行篤敬”,靈活應變,轉危為機。《困卦》告誡說“有言不信”,就是說,在困境中管理者不能像祥林嫂那樣到處喋喋不休地反復訴苦,更不能無休止地埋怨,盡說一些牢騷怪話。如此,既“不信”更無益。反之,應該“言篤信,行篤敬”(《論語 ·衛靈公》)。“言篤信”強調的是言語要忠誠守信,講究信用,說話算數,做到表里如一,不輕易承諾,但一旦承諾就要做到“行篤敬”,即強調行為要忠誠厚道,做事認真、扎實,一絲不茍,不張揚夸大,保持恭敬和沉穩的態度和靈活應變轉危為機的智慧。
身陷重重困境時,一定要讓自己的思維靈活起來,通過不斷變化來使自己擺脫困境。人們經常說“危機、危機,危中有機”。如果要在危難中抓住機會,從“心 · 管理”的視角看,首先是化害為利的心法。常言道,心不苦則智不開,即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如果經營管理者在遭遇困難時以“塞翁失馬、因禍得福”為心法,保持正確的心態,那危機就能變成轉機,化害為利。其次是要靈活應變。當遇到困境時,不可行則變是硬道理。因為你不變,則會遭受更大的打擊和挫折,變則可以柳暗花明,找到沖破困境的突破點。處事應當機立斷,有時一變則通。據傳,清雍正的座右銘是“不可行則變;因時而定;因人而定;因事而定”(《百度 · 雍正處治年羹堯的啟示》)。雍正憑自己靈活應變的智慧,善于抓住時機,及時應變,把大難題變為小問題,這是他果敢之處。在現實不確定的環境中,處理任何事情,都要靈活應變。此招不行,趕快換招。否則,即使你用盡了力氣,恐怕也難達到目的。
靈活應變這個概念強調根據時間和環境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東晉葛洪在《抱樸子 · 廣譬》中提到 :“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途不可以應無方”,意味著一成不變的規則無法應對不斷變化的情況,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對。德魯克也說 :“動蕩年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仍然用過去的邏輯做事”。這強調了適應變化、與時俱進的重要性。“不可行則變”表達的是在面對不可行或者無法繼續前進時,需要通過變化來找到新的解決方案或路徑,這要求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預知力,在問題剛剛顯現時就能發現趨勢,并作出相應的調整。
“君子以致命遂志”不僅告訴人們如何面對困境、認識困境和擺脫困境的智慧,而且從中可以凝練出當代經營者面對困境時的哲學思辨 :越是經濟下行期,營商之路越是困難重重,這時,經營者越要逆向思維,就像《道德經》中所言 :“反者道之動”。“反者道之動”是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提出的重要思想,也被儒家解釋為《易經》的主要觀點。這個理念強調事物發展是朝著相反方向發展的,即“反其道而行之”。誠如“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一番風雨之苦,哪有撲鼻之香?偉大常常是伴隨著困苦而來,所受的困苦越大,其成就也越大,成功率也就越高。這種思想對中華民族影響深遠,幫助中國人在困難時期堅定信心、保持希望、走出困境、達成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