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1005?9679(2025)01?0109?05
摘 要: 工商管理類作為高等教育的主要學科之一,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過硬專業素養的應用型管理人才的重任和使命。首先回顧了“課程思政”的定義及其對工商管理類教學過程的意義,其次闡述了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的實施現狀,最后總結了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舉措和策略。
關鍵詞: 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實施情況;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 G 64 文獻標志碼: A
An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urses at Universities
SU Haihong DING Haoyuan
(College of Busines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mp;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ain disciplines in higher educatio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s tasked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cultivating application?oriented management talents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soli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for the nation and society.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finition of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hen elaborates on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finally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trategies.
Key word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status;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工商管理類作為高等教育的主要學科之一,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過硬專業素養的應用型管理人才的重任和使命。探索加快推進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實現“專業知識傳授”和“思政育人”相互融合,對于提升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課程思政”的定義及其對工商管理類教學過程的意義
“課程思政”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潛移默化和“潤物無聲”的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科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通過課程思政教學,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實現“專業知識傳授”和“思政育人”相互融合,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和觀念塑造,不懈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思想水平和道德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工作的核心在于“育人”,課程思政在高校工商管理類教育教學全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一,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工商管理類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進行價值觀引導和塑造,有助于教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賦予的責任和歷史使命,深刻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第二,高校人才培養的質與量關乎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前景。加強工商管理類各類學科所蘊藏的思政元素的挖掘,多維度拓寬學生的知識寬度和思想深度,引導學生塑造獨立人格、構建理性頭腦、提升道德修養,讓教育回歸育人本質,培養具有“踏實肯干、適應力強、勇于創新”等新時代工匠精神的應用型管理人才。第三,“課程思政”可以使工商管理類不同課程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相互配合、相向而行,使得每一門工商管理類課程都成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陣地。推進工商管理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需要課程之間相互支撐,科學合理地設計思政切入點和融入點,多角度確立育人和立德內容,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學的有機結合。
2 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的實施現狀
自從課程思政理念提出以來,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高校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建設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具體來看,主要圍繞如下2個方面展開:
2.1 高校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推廣模式
我國目前有近3000所高校,不同高校在辦學理念和專業特色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如何結合學校定位、科學有效推進高校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建設成為一項重要的現實任務。關于課程思政推廣模式,學界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研究。
首先從高校共性的視角進行分析。尹思琦和楊帆(2022)從其課程思政教學語言的話語內容、話語形式、話語功能和話語認同感4個方面,提出通過使用恰當的思政話語技巧,豐富專業內容與思政話語的銜接方式,來提升師生對思政話語的認同感。于叢木等(2023)指出,高校工商管理類亟須將“雙碳”目標作為新的思政元素融入課程體系,實現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與課程思政建設相融合,強化創新型、研究型、復合型人力資本對實現“雙碳”目標的引領支撐作用。陳雯和蔡素妹(2023)分析了高職院校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建設在增強輿論引導力中存在的問題,認為可以結合線上教學、轉變教學觀念和加強文化認同感,以便充分發揮校內校外的輿論引導力,增強協同育人合力,實現全員育人。楊茜(2024)提出可以從講述中國案例、靈活設計教學方法、打破課程思政的刻板印象、樹立榜樣人物進行價值引領4個方面挖掘歷史元素融入高校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
其次從高校自身特色的視角進行分析。李夢圓和張一飛(2021)對上海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探索“三全育人”“課程思政”和“教師激勵”三位一體結合的新模式進行了考察。研究發現,采取“師生共讀一本書”的互伴式多樣態師生共進方式,通過聚合統一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確的三觀樹立和教師坐班答疑類激勵計劃,對學生素質提升與教師教學相長有顯著的作用。何培旭(2022)提出可以采取“案例庫建設”“情景教學和比較研究教學方法”“混合式教學”“創新思維與責任感的融合、“教學資源和教師團隊建設”等多項措施并舉的方式,推動僑校對境外生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改革。李曼(2023)針對職業院校財經商貿大類專業的特點,強調可以通過進一步挖掘財經商貿大類分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探索將專業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的路徑,以提升職業院校財經商貿大類專業人才供給質量。林鑾珠(2023)基于對海南大學工商管理專業教師的調研分析,認為高校目前面臨課程思政授課技巧缺乏、課程思政元素難以挖掘、無法合理安排思政內容、缺乏課程思政配套教材等障礙。楊銳等(2023)從“三全育人”的理念出發,以煙臺理工學院為例,提出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實踐中存在改革實踐落地不足、專業課全課程融入思政元素有待加強的問題。袁寶龍(2023)基于農林高校打造辦學特色、研究特色和課程特色的基本要求,提出農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需著力提高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提升教研質量,建立質量評價機制。何培旭等(2024)以華僑大學為例,強調可以將區域特色文化資源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運用到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境外生的思政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多元文化領導力的工商管理類一流人才。
2.2 工商管理類具體專業與課程思政融合方法
工商管理類涵蓋了包括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國際商務、人力資源管理、資產評估等多個專業,課程范圍比較廣,所學課程也較多,教學過程中蘊含了很多可以深入挖掘的課程思政元素。魏少玲(2019)以《財務管理》專業課程為例,探討了應用型本科院校實現三全育人的教學改革方式,認為做好財務管理的課程思政化改革就是要把“資金價值”與“社會價值”貫通, 把“現金管理”與“個人管理”相連,不斷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素養。王光輝(2021)針對《人力資源管理》的課程定位,指出可以通過采用講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擬法、角色扮演法和視聽教學法等多種方法相結合,來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邵云飛和劉露遙(2022)以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開設的《創新管理》課程為例,從頂天、立地、策己三個維度,強調組合運用案例教學、小組研討、角色扮演、游戲挑戰多種教學方法,以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三大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原白云(2022)以具有地礦能源特色的地方高?!幽侠砉ご髮W工商管理專業特色課程《能源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專題》為例,提出可以將生態文明建設、改革開放成果、國家安全、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形成“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教學育人目標。賈冀南等(2023)強調可以從課程思政內容選擇、優化課程思政內容、完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把握學生思想意識形態四個角度,最大限度地挖掘課程思政,深入開展《員工關系管理》課程思政建設。楊頔(2024)認為《項目管理》課程蘊含著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強化環境生態保護意識和培育中華民族復興的理想情懷等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可以通過實施教學設計、案例研討、社會實踐、跨學科教學等方式來提高思政育人的效果,培養新時代德才兼備的經管人才。曾雄旺等(2024)以湖南農業大學《財務管理》課程為例,指出可以基于費曼學習法,即“理論講授+案例討論”教學模式來創新推進思政育人機制。
此外,還有其他學者從教學方式與課程內容等方面對工商管理類專業具體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了深入探討,如《客戶關系管理》(盧友東和汪義軍,2020)、《市場營銷學》(顧雷雷,2021)、《基礎會計》(董霽榮,2022)、《品牌管理》(熊凱,2022)、《運營管理》(姚繼東,2023)、《戰略管理》(臧維等,2023)、《管理學原理》(張永芬等,2023)。
3 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存在的突出問題
3.1 課程內容與思政融合度有待加強
從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的實施情況來看,部分授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課程思政的教學還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主要表現在:一方面,過于追求學生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提升,忽略課程教學中“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特別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對學生長期職業發展的重要影響,阻礙了學生思政素養與理論認知、專業技能的全面發展,降低了思政育人的實際效果。另一方面,有些教師將思想政治知識和國家大政方針較為機械地搬進課堂教學之中,忽視課程思政中最重要的潛移默化和“潤物無聲”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缺乏結合課程特色對相應的思政元素進行深入發掘、凝練和升華,如家國情懷、愛崗敬業、誠信經營、民主管理、法治意識、工匠精神等方面的育人內容,限制了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建設的發展。
3.2 課程之間與思政課程缺乏協同性
一些高校沒有建立完善的思政課程與各類工商管理類課程之間的協同教學體系和工作機制,無法整合教學資源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優化授課內容。沒有為各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設置清晰一致的思政育人目標,缺乏包括立德樹人的專業課程培養方案、單元教案,以及案例式、情景式思政教學設計。在平時不同具體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出現各上各課,各講各話,沒有統一的標準,沒有把思政育人的功能隱性地蘊含在課程教學重難點內容中。不同授課教師之間缺乏課程內容與思政融合方面的深度交流與合作,課程中思政融入呈現出簡單疊加的特點,也鮮有思政課教師參與制定教學大綱和課程教學活動,沒有形成思政教育合力。
3.3 對中國案例和歷史元素關注度不足
工商管理類課程大多采用西方教材或者借鑒西方教材內容,課程中呈現的案例也多以西方企業和管理模式為主,缺乏中國特色歷史元素和典型企業的內容,忽視了對學生社會責任感、公民道德素養和國家民族認同等方面的培養,導致課程思政建設面臨較大的困難,容易讓學生產生學習枯燥、內容脫離中國實際、流于說教等感覺。此外,課程思政跨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維度,很多教師授課過程中未能結合課程特色,挑選適合課程的本土化課程思政內容,中國元素蘊含不足,難以使學生將課程知識點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華文明的優良傳統、民族精神、愛國情懷融會貫通,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4 學院和系所未能給予充分保障
很多高校商學院和系所都片面認為課程思政是專業課老師和思想政治課老師自己的事情,在鼓勵、支持和引導工商管理類專業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缺乏足夠的人力物力投入,對如何提高任課教師加強工商管理專業知識與思政理論有機結合方面未能形成有效共識。此外,課程考核評價機制方面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課程考核中未設計學生對課程思政學習效果的評價,使得任課教師無法及時跟進課程思政的授課效果;對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開展能力沒有給予應有的培訓和專業輔導;各系所之間缺乏溝通協調機制,未能有效推進全院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思政育人工作,影響課程思政建設的持續優化與改進。
4 推進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舉措和策略
4.1 提高專業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在推進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建設中,專業課教師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通過加強線下教師培訓、舉辦課程思政教學大賽、邀請思政教學名師講學等方式,督促各專業教師在課余時間加強學習和思考,多措并舉使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師能夠正確認識“授業與傳道”“教書與育人”之間的辯證關系,意識到“思政育人”和“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鼓勵思想政治課專業教師積極參與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編審和選用、教案課件編寫等工作,根據具體課程的授課知識點設計相應的思政內容,豐富課程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把思政教育融合貫穿于工商管理類課程授課“課前準備、課中傳授、課尾總結”各環節之中,重點突出思政教育與專業技能的有機銜接和高度融合。此外,還應引導教師高質量選擇各平臺思政案例庫、公開課程資源庫、學習強國APP、央視財經頻道、中國財經新聞網等典型時政案例融入課程教學內容,將思政知識以視頻、圖片、文字等多種形式呈現給學生,使學生不再成為被動的信息接收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主動學習能力和思政素養。
4.2 多專業協同,構建思政教學共同體
各工商管理類課程要依托學院的專業優勢,圍繞課程目標、教學大綱、授課管理、教師選聘、協同考核等方面進行專業知識與思政理論的有機融合,形成具有吸引力和現實意義的課程思政授課模式,提高思政育人的效果。與此同時,可以組織跨專業聯合備課、系主任思政工作例會、授課教師午餐會、課程思政研討小組、成立“思政名師”工作室等形式,引導不同專業授課教師相互交流課程思政的實施心得和成熟經驗,鼓勵各具體專業課程老師借鑒其他課程的教學邏輯、案例精選和敘事方式,將抽象的思政理論具象化,引導教師完成從灌輸式教育到激發創造式教育的轉變,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課方法,構建全方位課程育人體系。此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的使用與推廣也十分重要。工商管理類課程可以利用自身的重實踐操作和經驗學習的學科特點,減少大學課堂上以教師教授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傳統教學方式,將課下學生自主學習學科知識和課上師生共同探討熱點財經事件、企業創新發展實例和國家大政方針有機結合起來,用任務驅動、案例分析、分組討論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統一。
4.3 挖掘中國元素、做好價值引領
高校工商管理類課程要在借鑒西方教學內容和國外企業典型案例的同時,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中國思政元素,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中國方案、凝練中國智慧。一方面,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是取之不竭的資源寶庫,要深入梳理、挖掘和提煉傳統中國歷史經典的管理學元素,如《論語·子路》中提到的“和而不同”、《禮記·雜記》中闡述的“柔中帶剛”、《老子》里面強調的“無為而治”、《管子》中言及的“置法以自治,立儀以自正”等等,扭轉課程思政刻板僵化、說教化傾向,夯實學生的素質基礎,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中國近現代史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如近代民族資本家在創建各類“中華老字號”企業中付出的艱辛努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涌現出來的一批優秀民營企業家和大國工匠的典型事跡案例等,通過在工商管理類授課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入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地區特色文化,培養學生深入領會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樹立胸懷祖國、心系人民、放眼世界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4.4 構建多元化的思政教學體系和學科評價機制
有效促進工商管理類專業授課過程中的課程思政融合程度,離不開學院和系所的引導和支持。首先,學院層面需要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借助國家級和省級一流專業、一流課程申報為契機,以“思政+專業”為突破點,全面推進教學體系改革,實現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和思政教育的有效銜接和有機結合。同時,在條件具備時可以成立課程思政專項建設辦公室,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納入系主任、學生輔導員、學工書記、教務老師、往屆優秀畢業生及杰出校友等,構建多元化的課程思政評價機制,多角度梳理課程思政教學資源的獲取、挖掘、分析及處理工作,全方位構建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將“三全育人”理念貫穿進課程建設及教學服務中去。再者,系所層面可以著重配合授課教師進行線上線下教學資源體系構建。通過支持教師打造優質教學視頻的共享平臺,適度加大對慕課、精品課程和金課等共享資源的投入力度,全面推進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著力打造一批高質量課程思政精品課。最后,鼓勵授課教師利用數字化課程思政教學平臺的視頻、案例、聊天等功能,采用“直播+討論”“錄播+案例”“訪談+彈幕”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精心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在提高其數字技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能力的同時,也能讓學生能夠切身感知教學過程中的思政要點,提升認同感。
5 小結
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建設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一環。要提升授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強化教師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和運用能力、從院系層面加強對課程思政的整體規劃、打造多元化的課程思政考核方法和建設質量評價機制,把課程思政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為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扎實專業素養的新時代應用型管理人才提供堅實的保障。
參考文獻:
[ 1 ] 陳雯,蔡素妹.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增強高職院校輿論引導力的探索[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16):206?208.
[ 2 ] 董霽榮.高?!盎A會計”課程思政設計方案[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2(1):4?6.
[ 3 ] 何培旭.課程思政背景下僑校境外生工商管理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貨幣銀行學”為例[J].大學,2022(5):141?144.
[ 4 ] 何培旭,康佳莉,路淇淇,等.文化自信視角下區域特色文化資源融入工商管理類專業境外生課程思政的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24,10(25):15?19.
[ 5 ] 賈冀南,胡秀深,王蕊.員工關系管理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3):47?50.
[ 6 ] 李曼.職業院校財經商貿大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23,18(3):45?49,89.
[ 7 ] 李夢圓,張一飛.“三全育人”“課程思政”與“教師激勵”三位一體新模式探析——以上海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師生共讀”為例[J].文教資料,2021(21):94?96.
[ 8 ] 林鑾珠.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基于海南大學的調研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3(31):185?188.
[ 9 ] 盧友東,汪義軍.市場營銷專業《客戶關系管理》課程思政教學建設探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22):263?265.
[10] 邵云飛,劉露遙.課堂教學視域下課程思政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以《創新管理》課程為例[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22,24(3):99?105.
[11] 王光輝.課程思政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中的探索[J].科教導刊,2021(14):148?150.
[12] 魏少玲.課程思政:應用型本科院校實現三全育人的教學改革研究——以《財務管理》專業課程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47):56?57,59.
[13] 熊凱.基于課程思政的《品牌管理》課程體系創新研究[J].北方經貿,2022(10):130?133.
[14] 楊頔.《項目管理》課程思政探究與實踐[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9(4):94?96.
[15] 楊茜.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創新探索——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歷史元素挖掘[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16):168?170.
[16] 楊銳,李蕊,楊靜.“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改革研究——以煙臺理工學院為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2):166?168.
[17] 姚繼東.《運營管理》課程思政建設探索研究[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23(S1):97?103.
[18] 尹思琦,楊帆.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語言實踐研究——以工商管理類課程為例[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4):90?97.
[19] 于叢木,劉天森,邢新朋,等.“雙碳”目標助推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路徑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10):25?27.
[20] 原白云.地方特色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思考[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9):10?12.
[21] 袁寶龍.農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3(22):9?12,15.
[22] 臧維,王馨怡,王偉楠.“戰略管理”課程思政教學建設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23(11):92?94.
[23] 曾雄旺,張湘琦,楊亦民.基于費曼學習法的財務管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與啟示[J].中國農業會計,2024,34(15):126?129.
[24] 張永芬,王曉楠,劉春霞.“新商科”背景下開放大學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設計與實踐——以“管理學原理”課程為例[J].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23,32(6):24?29.
收稿日期:2024?11?18
基金項目:通過學習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實現課程思政可持續改進(編號:2024120028)
作者簡介:蘇海紅(1988-),女,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教務;丁浩員(1987-)(通信作者),男,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講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