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1—1949年這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歷了劇烈變革,學術思想也空前活躍,留下了數量眾多、意義重大的歷史文獻。其中,革命歷史文獻因其在中國歷史、黨史、革命戰爭史等研究領域所具備的不可替代的價值而顯得尤為重要。編制此時期革命歷史文獻的總目錄,對于文獻的收藏保護、整理利用以及充分挖掘其史料與文獻價值,均有著極為關鍵的推動作用。
2024年4月,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推出的《革命歷史文獻專題書目(1911—1949)》正式面世,該項目榮獲2024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作為“革命文獻與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的一項重要成果,本書詳盡地記錄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與國家振興而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系統梳理了這一時期革命歷史圖書的出版脈絡,成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重要參考工具。
內容特色
收錄文獻全面,反映最新普查成果。革命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已有相應成果,如1984年版的《北京圖書館館藏革命歷史文獻簡目》。由于年代久遠,該成果反映的館藏狀況與現狀存在較大偏差。相較而言,本書基于最新的民國時期圖書普查結果,更為精準地呈現了當前的實際收藏情況。本書目從海量的民國圖書中,依據嚴格的編選標準,精心輯錄了1911年至1949年9月期間出版的13869種革命歷史圖書。其涵蓋范圍極為廣泛,囊括了馬列主義經典著作譯本和相關宣傳資料、我黨我軍與各個革命團體編印出版的文獻、根據地和解放區的相關文獻、國統區與敵占區發行的進步書刊、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的有關文獻,以及這一時期出版的各類革命、進步的文獻資料等。收錄的圖書包括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著作的具有代表性版本、革命根據地出版的圖書、辛亥革命及五四運動時期的進步書刊、偽裝本等。此外,本書突破了單一機構藏書的局限,整合了全國58個主要收藏單位的數據,構建起一個覆蓋面廣泛的聯合目錄體系,為研究者提供了更為豐富詳盡的信息資源。
著錄信息翔實,審校嚴謹細致。受歷史條件所限,以往的書目往往存在著錄信息簡略的問題,諸如缺乏內容提要、叢書項等關鍵細節,導致書目信息不完整,難以與原書進行有效核對。本書的每條書目數據均詳細著錄了順序號、題名、責任說明、版本、出版發行、形態細節、叢書、提要及附加說明、館藏標記9個關鍵項目。在編纂過程中,充分借助現代數據庫技術,并以原書的題名頁和版權頁作為主要依據,進行反復細致的核對,從而確保了信息的完整性與準確性。這種嚴謹的態度不僅提升了書目的質量,也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類目設置科學,索引編制得當。本書按照《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四版的標準進行了系統、科學的分類和編排,設置了哲學、宗教、社會科學總論、政治、法律、軍事、經濟等近20個大類276個細目,充分保證類目的全面性和系統性。為方便讀者能夠迅速查找到所需圖書,編者精心編制了題名漢語拼音索引,并附于書后。讀者若想查詢某一部特定圖書,可借助題名漢語拼音索引快速定位;若想查閱某一主題領域的相關圖書,則可通過本書的目錄確定該領域圖書所在范圍后,再展開深入探尋。
條目劃分合理,版本著錄詳盡。在遵循科學分類原則的基礎上,本書依據題名、責任者和出版者的漢語拼音音序依次排列。對于三個項目完全相同的條目,原則上予以合并處理;而對于雖三個項目相同但內容差異較大的,則單獨列出。部分圖書,考慮到出版者名稱雖有差異但存在沿革關系,為確保作品的完整性,亦酌情做合并處理。不同根據地及解放區的黨政軍各級組織、人民團體等出版發行主體,盡管有些名稱相同(如新華書店),但由于業務上獨立性較強,因此作為不同的出版者處理。針對同一條目下不同版本的排序,一般依據出版時間先后,同時兼顧版次順序。對于出版信息缺失的版本,則置于相應條目的末尾。
本書收錄約1.8萬個版本,版本品種非常豐富。如《合作社之理論與經營》(條目編號06453)一書,收錄了1927年3月到1938年10月期間中華書局出版該書的7個版本信息;又如《死魂靈》(條目編號10565)一書,則列出了文化生活出版社自1935年11月至1949年間發行的13個版本。這種詳盡的版次著錄,不僅有助于讀者對比不同版本之間的異同,還清晰展現了同一出版社對該書的出版歷程。豐富的版本信息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參考依據,有助于他們更全面地了解圖書的歷史演變。
專業文獻豐富,目錄編制精良。本書的出版不僅為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史等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材料,也為革命歷史文獻的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此外,它還為其他文獻收藏單位在編制類似專題書目或地區性聯合目錄時樹立了典范,在同類書目統一規則、制定標準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
編纂審校特色
專業的編纂團隊。本書的編纂工作由國家圖書館精心籌劃組織,匯聚了在革命文獻和民國時期文獻保護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資深專家。編委會成員不僅在文獻著錄、標引及書目編制方面有著深厚的實踐積累,還成功編纂了《民國時期總書目》《民國時期圖書總目》等大型書目,展現出他們在圖書篩選、信息著錄、提要編寫、分類編排等方面的專業能力。此外,編委會成員還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民國時期革命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并在該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因此,他們在圖書目錄編制和革命歷史文獻整理研究方面均處于業界領先水平。
為了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本書編纂團隊與編輯團隊通力協作,對書目數據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查核,逐一核對每一項信息,確保與原始文獻著錄一致。這種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進一步提升了本書的質量和可靠性。
初稿完成后,出版社的編輯團隊進行了細致的審稿工作,并特別邀請了社內民國文獻整理和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民國文獻編輯室主任李強老師擔任特約編輯。盡管李老師日常工作繁重,他仍對本書的電子版數據、紙質稿件進行了深度審校。李老師在類目設定、內容選擇等方面也提出了諸多寶貴建議,極大地提升了編輯工作的效率和圖書的整體質量。
嚴格的審校流程。為保障信息的準確性與一致性,本書在編輯審校過程中采用了Excel初校與紙稿精校相結合的方法。編纂團隊將數據以Excel表格形式提交,每個項目如順序號、題名、著者、出版信息等均置于對應的列中,條目清晰分明。Excel內嵌的排序、查找、替換、去重、篩選等功能,為審校工作帶來了很大便利。借助這些工具,編輯團隊在書稿初審、排版前、編索引前進行了多次審校,發現并糾正了許多在紙稿中難以察覺的問題,如順序號是否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同一類目內部圖書排序是否符合統一規則、相同內容圖書是否歸入同一類目、外文題名標點使用是否準確一致等。在紙稿精校方面,也進行了多輪審校,包括對原書基本信息的逐字比對、多次全文審校及對文前目錄、書后索引等重點內容的反復核查。
本書內容基本為文獻信息的客觀著錄,保證信息準確的關鍵是做到與原始書影的比對核查。如果遺漏這項工作,很可能出現“想當然”的誤改或者漏改“隱藏錯誤”。例如,在“提要”項目中,常需展示該書包含的章節數量,這類統計數字只有通過核查原始書影方可確認。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自主建設了龐大的民國圖書數據庫,收錄了22萬種民國圖書的全文書影,提供了海量數據支持,極大地提高了本書的審校效率和質量。
結語
《革命歷史文獻專題書目(1911—1949)》無論是在內容呈現還是編纂審校方面,均展現出了較高的水準與獨特的價值。其全面的文獻收錄、翔實的著錄信息等,使得該書成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一部重要工具書,將為革命歷史文獻的傳承保護和學術研究發揮積極的作用。
作者系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