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將“仁”與“禮”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貫穿所有教育行為,并采用了因材施教、舉一反三、以身作則等教育方法,旨在將學生培養成具有高尚道德的君子??鬃拥慕逃駟⒌衔覀儯簯钢静挥宓乇至⒌聵淙说慕逃砟睿μ嵘處熽犖榈牡赖戮辰缗c綜合素養;在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時,需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教育家精神" 孔子" 教育強國
2023年《教育部教師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點》指出:“強化教師精神引領。研究教育家精神,建立教師共同價值追求,激勵廣大教師成為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1]同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以教育家為榜樣,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2]教育家精神,作為教師隊伍中彌足珍貴的思想瑰寶,不僅為教師的個人成長指明了方向,更為我國教育事業的整體進步提供了指引。孔子作為儒家教育的奠基者,被后世尊為“至圣先師”??鬃拥慕逃枷雽Ξ敶袊逃聵I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教育精神對當前教師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孔子教育精神的基本內涵
孔子將“仁”與“禮”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以“義”為最高行為準則,忠恕孝悌為教育內容,采用因材施教、舉一反三、以身作則等教育方法,以將學生培養成君子為教育目標??鬃拥牡赖陆逃枷胧瞧浣逃宜枷氲闹匾M成部分
以培養君子為教育目標??鬃拥牡赖陆逃枷氩┐缶睿瑯嬛艘惶兹娑到y的教育體系,其核心精髓在于“仁”與“禮”,并以“義”為行為標尺,涵蓋了忠恕之道與孝悌之德,其終極教育愿景直指“成人”之境,乃至“君子”之格。他強調通過道德教育完善個體的品德與人格,追求精神與人格的升華。他視君子為道德的典范與社會的引領者,認為個體通過教育能超越自我局限,達成大我,肩負起社會責任。其中,“仁”被孔子視為君子之基,不僅倡導愛人如己,更強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博愛情懷,即以自己的心愿去體悟并成全他人。這種推己及人的哲學,在當時社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呼喚了一種以他人為重、充滿尊重與關懷的倫理新風尚?!傲x”則劃定君子的行為邊界,強調君子行事需明辨是非,依據“義”做出抉擇,而非盲從或濫施善行,確保行為合乎道德的高標準?!岸Y”為社會規范,約束外在行為;“義”則更像是個人內心的天平,是人們參與社會生活的道德準則。[3]孔子認為君子行“仁”并非無原則的寬容,而是基于“義”的明智選擇。正如他所言:“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痹凇傲x”與“利”的天平上,孔子提倡追求“利”的同時,堅守“義”的底線,做到言行一致,道心堅定??鬃拥牡赖陆逃粌H是對知識的傳授,更是對人格完善的追求,旨在培養出既能洞察世事,又心懷仁愛、勇于擔當的君子風范。
以因材施教、以身作則為教育方法??鬃右簧铝τ诮逃?,形成了獨特的道德教育體系和教學方法,為培養君子作出了卓越貢獻。他認為,盡管后天實踐可以提升個人,但性格、智力等因素導致教育方法對學生效果各異。因此,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這要求教師深入了解學生,把握學生特點。例如,孔子對同一問題會根據學生的個性給出不同回答。幾位弟子同樣詢問孔子“聞斯行諸”,對做事魯莽的學生,孔子反問“有父兄在,如何聞斯行諸?”;而對優柔寡斷的學生,孔子則鼓勵“聞斯行之”。這種個性化的教育方法顯著提高了教學效果。除了因材施教,孔子還重視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采用啟發式教學,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舉一反三。孔子還非常注重自身修養,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他的高尚人格和博學多才是其道德教育的重要工具和組成部分,深刻影響了一眾弟子。顏淵就感嘆“仰之彌高,鉆之彌堅[4]”,高度評價了孔子的學識與人格。這種無聲的教化不僅在課堂上發揮作用,更在日常行為中為學生樹立了榜樣,成為道德教育的有力支撐。
以“仁”“禮”為核心內容??鬃幼鳛榻逃业木窬柚唬谟谄涞赖陆逃w系深深植根于“仁”與“禮”的和諧共生之中。“仁”,作為內在的道德源泉與價值取向,構成了孔子思想的核心。《論語》中,孔子視“天下歸仁”為理想境界,對“仁”的詮釋靈活多變,但始終以人為核心。例如孔子答“樊遲問仁”,強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體現深切的人文關懷。孔子對“仁”的多樣化解讀,展現了他思想的靈活性與包容性。而“禮”,作為“仁”的外在展現,是個人修養的基石和社會和諧的紐帶,兩者相互依存,互為表里。孔子強調:“人而不仁,如禮何?”意指“禮”唯有與內在道德相結合,才能避免淪為徒有其表的空殼。他視“禮”為塑造人格、規范行為的重要途徑,認為通過“禮”的教育,學生能夠培養高尚的人格和道德修養。孔子通過“仁”與“禮”的深度融合,不僅構建了個人道德修養的框架,也為社會和諧提供了倫理基礎,其教育家的精神內涵因此顯得尤為豐富而深遠。
孔子教育精神的實踐價值
實踐價值強調實踐活動的實際效用和影響??鬃咏逃癫坏袑嵔鉀Q或改善了彼時社會教育中的重大問題,培養出眾多優秀弟子,而且在上千年的教育實踐的驗證下,展現出科學性和有效性,因而具有極大的社會影響力。
啟智潤心、因性施教的育人智慧??鬃拥牡赖陆逃诮虒W方法上體現了創新性和深刻的育人智慧,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他堅持“有教無類”,廣泛收徒,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問方式、教學情境等靈活調整教學策略。這種方法對教師的要求極高,既需要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和思維習慣,又要求教師能夠將教學內容與這些特點相結合,以確保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孔子的學生群體背景復雜,年齡、文化水平、道德修養等差異顯著,且求學目的各異。面對學生群體的異質性,孔子強調個性化指導,提出了“因性施教”的理念,即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學習需求制訂教育方案,在把握人性特質的基礎上,因勢利導提升教學效果。
在堅持因“性”施教時,孔子首先探討了“性”是什么,又如何能運用于教學。他提出了“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認為人類天性相似,皆具純真之本性,但后天的環境和習慣會導致道德行為的差異,甚至偏離正道。這一觀點與孔子的教育思想核心——“仁”緊密契合,表明他對每個人道德修養提升的信念。因此,孔子根據人之“性”進行教導,以修正人的社會實踐使其走上正道,成為君子。而把握人“性”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性格、思維習慣、背景特征等因素,要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情況下進行。孔子堅持此原則,培養了大批具有卓越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弟子,充分展示了其非凡智慧與作為偉大教育家的精神風范。
言傳身教、知行合一的師道精神。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孔子的教育精神既指導著教師自身的實踐,也通過教師的實踐影響著學生。孔子視教師為知識的傳播者與道德的示范者,強調言傳身教的重要性??鬃拥牡赖陆逃砟畈粌H體現在教學方法上,也反映在教師自身道德修養的高度自覺上。他認為要想真正幫助學生培養高尚道德,教師首先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鬃又鲝垺皟仁 迸c“立志”,即通過自我反省和設定道德目標來提高自身修養。面對艱難困苦,孔子堅信“為仁由己”,即通過個人的不斷努力實現道德修養的目標。在教學中,孔子不僅講授道德理論,更通過自身行為示范,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樹立道德榜樣,產生了深遠教育效果。這種教學方式,蘊含著他對教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嚴格要求。教師言行舉止和道德水平對學生品德培養至關重要,教師要想有效地引導學生,首先必須自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
樂學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鬃右簧铝τ诮逃聵I,擁有深厚的育人意識,注重人文關懷。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孔子展現出了包容與平等,無論學生的地位、出身、家境如何,孔子都一視同仁,悉心教導,以一顆仁愛之心向每位學生傾注同樣的關懷和教誨。這種關懷不僅限于知識的傳授,更延伸至學生身心健康與人格成長。此外,孔子的仁愛精神還體現在他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上。他遍訪列國,傳播教育思想,面對困難從不言棄。晚年,孔子致力于典籍整理與編纂,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與教育智慧,對教育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鬃拥摹叭蕫邸彼枷氩粌H是其個人品德的光輝體現,也是其教育實踐的核心理念,展現了他作為教育家的風采。這一思想對后世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具有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孔子教育精神的當代啟示
孔子身上所展現出的教育家精神對今天的教師隊伍建設、教學實踐仍然起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堅持立德樹人,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和道德素養??鬃幼鳛橐晃痪哂谐绺叩赖滦摒B和無私奉獻精神的偉大學者,始終以“仁”作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準則。他視教育為終身事業,將“仁”這一倫理價值觀深植于其教育實踐中,堅守“立德樹人”的使命,強調通過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與社會責任感。這種以德為先、以愛為本的教育思想,不僅奠定了儒家教育的核心價值,也深刻影響了后世。在當代,我國教師隊伍建設也應當以立德樹人為引領,提高教師自身的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強化身正為范、為人師表的自律意識[5]。這不僅要求教師具備高尚的師德風范,還應在知識層面持續更新,掌握最新學科內容,并探索應用先進教學方式與技術手段,積極響應時代變革,提升綜合素養,然后才能培養更多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學生。
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個性,關注全面發展??鬃釉诮逃I域始終秉持以人為本,強調尊重學生個性,促進其全面發展。他倡導因材施教、因性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能力和性格設計教學內容與方式,展現了對學生個體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教育的核心在于促進人的個性化發展,這不僅在當時意義重大,對今天的教育同樣具有借鑒價值。孔子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他們獨立思考、舉一反三,培養創新能力。這種思維訓練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人才培養中至關重要。在今天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應減少對分數的過度關注,推動教育從“唯智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實踐能力。教育的核心在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全面發展,對個性的關注不僅有助于學業成功,也有助于學生成為身心更加健康的社會成員。
重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鬃訌娬{知行合一,認為提高德行需結合理論與實踐。他以身作則,重視實踐活動,關注學生的能力發展與實際應用。他認為實踐是獲取真知的重要方法,思想理論都需在實踐中升華。在教學過程中,孔子認為不能只強調口耳記誦、博聞強識卻忽略了理解層面的融會貫通與實踐層面的學以致用[6]。想要成為真正有道德的人,要理解知識,更要學會運用知識,身體力行,敢于實踐。在當今教育中,實踐教學同樣至關重要。教育不應僅僅著眼于課堂知識的傳授,更應通過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知識,提升動手能力與問題解決的能力。在教學條件日益優化的今天,可以結合大數據分析和實際場地,通過項目式學習、實驗課和實地考察等形式,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超越知識灌輸,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質疑,在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作者單位:宋若琦"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
肖菊梅" 湖州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本文系2021年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近代中國教學論研究”(項目編號:21FJKB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師工作司關于印發《教育部教師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點》的通知[EB/OL].(2023-02-18)[2024-08-18].https://hudong.moe.gov.cn/s78/A10/tongzhi/202304/t20230427_1057568. html.
[2]中國教育報.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勇擔強國建設使命[EB/OL].(2023-09-10)[2024-08-1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309/t20230911_1079583.html.
[3]吳興港.孔子德育內容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3.
[4]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5]趙培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J].中國高等教育,2013,(Z2).
[6]張震.取士視角下中華經典誦讀教育的古今省思[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23,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