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卡拉麥里國家公園;水源地;紅外相機監測;野生動物旅游;觀賞點
國家公園因特有的生物多樣性及其對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綜合保護,而成為具有國家代表性的重要區域,依托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在國家公園內開展的生態旅游是全民公益性的重要體現[1]。野生動物旅游指在自然環境或圈養環境下以野生動物為主要觀賞對象的特定游憩方式[2],在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區域開展的野生動物旅游,不僅能為管理機構提供物種保護的資金來源,增強自養能力,還可以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使社區獲得經濟收益。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近年來野生動物旅游受到廣泛關注。相比于其他生態旅游形式,野生動物觀賞為人們提供了回歸自然、接觸野生動物的機會,將禁錮于城市的人們與自然重新建立聯結,滿足了人們想要親近自然的需求。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國家公園等各類保護地數量成倍增長,目前這類包含了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受法律保護區域占地球陸地面積的17%,其中一部分自然保護區域是重要的野生動物旅游目的地[3?4]。在全球范圍內,野生動物旅游創造的價值為450億美元,年增長率為10%,預計隨著教育水平和收入的增加,未來價值會繼續擴大,在全球旅游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5]。不僅如此,作為人類與野生動物互動的主要途徑之一,野生動物旅游增加了人們接觸動物及其棲息地的機會,在旅游過程中既可以使人的身心沉浸于自然,產生幸福感[6],又可以起到戶外鍛煉的作用。同時開展野生動物旅游還可以促進人們對保護生態環境的認知,加強生態責任,有效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但是,如管理不當,野生動物旅游活動也會對當地動物種群產生不利影響,過多的人類干擾會改變動物的生存環境,增加動物的警戒性,減少動物的出現頻率,壓縮動物的生存空間,即使是“良性”的人類活動也會影響動物的生物學和個體行為[7]。因此,如何做到既滿足游客的觀賞需求,又最大限度地降低對動物群落的影響成為野生動物旅游項目規劃的一大難題。
本研究通過分析卡拉麥里國家公園動物資源數量和分布特征,基于沿道路觀賞的旅游形式,在不干擾野生動物的前提下,提出野生動物觀賞路線的規劃設計建議,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游客觀賞體驗,使人們更關注卡拉麥里國家公園的動物資源保護,為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旅游的可持續管理提供科學參考。
1 研究區概況
卡拉麥里國家公園于2022年4月經國家公園管理局批復同意創建,前身為1982年成立的新疆卡拉麥里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創建面積14 951 km2,其中核心保護區7 883 km2,一般控制區7 068 km2。位于新疆準噶爾盆地的卡拉麥里,是我國低海拔唯一的荒漠有蹄類野生動物超大型國家公園,國家公園東部為礫石戈壁,中部為卡拉麥里山,西部為沙漠。卡拉麥里山東高西低,北面為低山丘陵,坡度較緩,相對高差僅幾十米。山嶺以南為將軍戈壁,個別地段形成沙丘。國家公園西部沙漠是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一部分,有6條大的中速流動沙垅和大面積的格狀沙丘鏈。山地丘陵、風蝕臺原與沙漠的交界處形成大的泥漠,俗稱“黃泥灘”。
卡拉麥里位于戈壁荒漠,氣候干旱,年均氣溫3. 4 ℃,年均降水量191. 7 mm,而蒸發量高達2 090. 4 mm。依據卡拉麥里國家公園綜合科學考察報告記錄,該區共有維管植物46科196屬393種,組成簡單、分布稀疏,主要由超旱生、旱生灌木、小半灌木及旱生一年生灌木、多年生草本和短命植物等組成;共有脊椎動物69科260種,其中哺乳動物15科47種,鳥類45科192種,爬行類8科20種,兩棲類1科1種。由于特定的生態條件,國家公園的動物群落具有明顯的適應特征,兩棲類種類很少,爬行類和嚙齒類豐富,有蹄類數量較多。
國家公園境內有國道216線由南至北縱貫,長約164 km。省道228線經將軍廟、紅柳溝、野馬泉到二臺,是國家公園的東部界限。南部邊界以準東工業園區規劃邊界,結合巡護道路劃定。新疆石油管理局準東勘探開發公司修建一條火燒山—彩南油田公路,其中在國家公園境內約40 km。國家公園內有124 km鐵路:大黃山—將軍廟鐵路,在五彩灣地區設有準東北站[1]。
2 研究方法
2. 1 紅外相機布設位點
在卡拉麥里國家公園干旱少水的自然條件下,水源地成為大量野生動物的聚集點,因此管理站工作人員在水源地附近進行紅外相機監測,收集動物數據。每處水源地布設2臺紅外相機,使拍攝范圍盡量覆蓋整個區域。2019—2023年卡拉麥里全域設置了24處紅外相機位點。因為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不能開展生態旅游活動,本研究只選取了一般控制區道路附近的10處紅外相機位點,其中月牙灣和12號水源地照片數量較少,故未統計這2處水源地的物種空間分布情況(圖1)。
對紅外相機動物數據進行篩選,發現該區域內野生動物主要出現于7—10月,冬季和春季(11月—次年6月)能記錄到的野生動物數量較少,所以將數據劃分為不同季節進行統計整理,7—8月為夏季,9—10月為秋季。
2. 2 物種監測數據統計分析
將紅外相機獲取的照片數據錄入Excel,排除夜間活動的動物照片。因數據分析目的是評價野生動物的觀賞重要性,動物在一段時間內的集中分布數量也具有統計價值,所以未使用有效照片法(30 min內出現則不計入有效照片),而是計算動物出現的出現指數。計算每個點位每種動物的照片數量(Ni )及該位點所有野生動物物種的照片數量總和(N),即可計算出物種相對頻率(Pi = Ni/N),即某一物種在某一水源地出現的百分比,Pi值高即意味著動物單獨出現的頻率增加,在該位點物種的觀賞重要值較高。
照片拍攝次數可反映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以及動物在相機監測位點的停留時間,單位時間內拍攝次數越多則代表動物數量越多、在相機監測位點停留的時間越長。計算相機拍攝時長(總拍攝日,t),根據Ni即可得出物種的出現指數Qi (Qi = Ni/t),即單位時間(1 d)內記錄到某種動物的平均照片數。
2. 3 野生動物觀賞路線設計
根據國家公園對游客的管理規定,核心保護區禁止外部人員進入,因此將觀賞路線設計在一般控制區內,路線以公園西南端臨近月牙灣水源地的觀賞點為起點,以北部10號水源地的觀賞點為終點,斜跨整個國家公園。水源地基本分布在道路主線和支線附近,根據不同季節每個水源地的監測數據挑選出優質觀賞點,再利用現有道路將觀賞點串聯起來,從而規劃出夏季和秋季2條不同的路線。
每個水源地出現的主要物種不同,動物出現頻率不同,綜合考量每個水源地野生動物的相對頻率與出現指數,確定不同動物的最佳觀賞地點。有研究顯示,蒙古野驢(Equus hemionus)、野馬(E. ferus)等大型有蹄類動物的警戒距離一般在2 000 m以內,因此以2 000 m為回避距離設定緩沖范圍,將觀賞點設置在緩沖范圍以外的位置,且盡量靠近公路,使得在此區域停留的游客不會對野生動物行為造成干擾[8?11]。
在每個觀賞點設置2或3個簡易觀賞平臺,游客可以在此停車觀看。為最大限度地滿足游客的觀賞體驗,需配備相應引導設施,例如:繪制觀賞路線和觀賞點位置的導覽牌,設置帶有動物照片和文字說明的觀賞解說牌,提供單筒或雙筒望遠鏡,以及布設垃圾桶和節水公廁等環保設施。
3 結果
3. 1 紅外相機監測情況
共拍攝31 362張動物日間活動照片,記錄到9種哺乳動物,即蒙古野驢、野馬、鵝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狼(Canis lupus)、盤羊(Ovis ammon)、赤狐(Vulpes vulpes)、沙狐(Vulpes corsac)、猞猁(Lynx lynx)和蒙古兔(Lepus tolai);10種鳥類,即禿鷲(Aegypiusmonachus)、草原雕(Aquila nipalensis)、棕尾鵟(Buteorufinus)、獵隼(Falco cherrug)、灰鶴(Grus grus)、毛腿沙雞(Syrrhaptes paradoxus)、赤麻鴨(Tadorna ferru?ginea)、綠頭鴨(Anas platyrhynchos)、大白鷺(Ardeaalba)和黑翅長腳鷸(Himantopus himantopus),共19個物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蒙古野驢、野馬、草原雕、禿鷲和獵隼5 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鵝喉羚、狼、盤羊、赤狐、沙狐、猞猁、灰鶴和棕尾鵟8種。從種群數量上看,卡拉麥里國家公園內有蹄類動物數量占比最大,照片總數最多的為蒙古野驢,其后依次為野馬、鵝喉羚(表1)。
3. 2 觀賞物種的時空分布
卡拉麥里國家公園一般控制區內野生動物集中分布于33號水源地和32號水源地,31號水源地動物數量相對較少。31、32、33 號、庫木西克水源地的7—8月動物出現指數高于9—10月,其余水源地則是9—10月動物的出現指數更高(圖2)。7—8月33號水源地的動物數量最多,主要由于野馬在此時間段聚集分布,出現指數為371. 54,高于其他水源地。因406號路邊水源地缺少7—8月相機數據,未作季節間的比較。
蒙古野驢照片數量最多,占總照片數量的45. 41%,分布位點也最多,僅31號水源地在7—8月未記錄到。蒙古野驢7—8月在32號水源地的出現指數是全年最高的;9—10月在五彩城南和33號水源地的出現指數也非常高(圖3)。從分布數量和季節性活動特征上看,蒙古野驢可作為卡拉麥里國家公園的最主要觀賞物種。
野馬照片數量僅次于蒙古野驢,共拍攝10 086張,占總照片數量的32. 16%,主要集中分布于公園中部的喬木希拜區域,出現高峰是7—8 月的33 號水源地,出現指數338. 00(圖4)。這說明野馬有特定的活動地點和時間,可將此水源地設立為重要的野馬觀賞點。
鵝喉羚的照片數量為3 974張,也是卡拉麥里廣泛分布的主要觀賞有蹄類之一,在6個水源地有記錄,但活動頻率相對較低。鵝喉羚具有相對集中分布的特征,9—10月的出現指數相比7—8月的更高,其活動高峰出現在9—10月的10號水源地,7—8月在32號水源地的出現指數也較高(圖5)。
其他出現頻率較高的物種還有狼、盤羊、禿鷲、赤麻鴨、毛腿沙雞和草原雕。狼7—8月在31號水源地的出現指數最高,為16. 92;盤羊7—8月主要出現在32 號水源地,出現指數為7. 60;禿鷲9—10 月在32號水源地出現指數最高,為3. 33,其次為406號路邊水源地,為2. 27;赤麻鴨、毛腿沙雞和草原雕主要分布在庫木西克水源地,出現指數分別是7. 67、7. 17和3. 24。
3. 3 觀賞路線與觀賞點設計
根據監測數據結果,卡拉麥里國家公園一般控制區內野生動物的分布有明顯的空間和季節差異,且有5處水源地(31、32、33號水源地、五彩城南水源地和37號水源地)不在主干道路上,不能一次全部經過,需要設計分支路線,所以在設計觀賞路線時分2個時間段:夏季(7—8月)和秋季(9—10月)。31、32、33號和五彩城南水源地在一條支線上,7—8月的動物出現指數相對較高,因此將其規劃在夏季觀賞路線中;而37號水源地則是9—10月動物出現指數更高,將其規劃在秋季觀賞路線中。
將各觀賞點中的物種根據出現頻率由高到低進行排序,選取前4個作為目標觀賞物種;為保證每個物種都有觀賞點,根據每個物種的最大出現指數固定其第一觀賞點后再進行排序(表2)。夏季觀賞路線中設置4個觀賞點,31、32、33號水源地和五彩城南水源地距離較近,所以共用一個觀賞點(圖6)。秋季觀賞路線設置5個觀賞點,其中2號觀賞點(37號水源地)只有蒙古野驢和野馬2 個物種,且出現指數較低,所以將其設置為補充觀察點選擇性觀賞(圖7)。
4 討論
4. 1 野生動物觀賞路線設計考慮因素
視覺質量在自然旅游中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13],在野生動物旅游中,野生動物可視度則是衡量視覺質量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本研究優先考慮野生動物在道路或水源地附近出現的時間、地點和數量,在對野生動物不造成影響的情況下,設計動物可視度最高的旅游路線。
為保證繁殖成功率,動物在繁殖期會表現出更強烈的警戒行為[14],一旦受到驚擾,則要花費更長的時間來恢復到正常狀態[15]。卡拉麥里國家公園是新疆有蹄類野生動物主要活動區域,蒙古野驢、野馬等有蹄類野生動物繁殖期集中在3—6 月[16?17],選擇7—10月作為旅游時間可以有效確保野生動物正常繁育,減小人類活動造成的干擾。卡拉麥里國家公園冬季寒冷漫長,春夏季炎熱干旱,秋季溫涼,冬季極其嚴寒[18],將7—10月作為旅游時間也可以避開極端溫度,增加旅游舒適度。
水是荒漠地區野生動物生存所必需的因素之一,對野生動物分布起著決定性作用[19],許多對卡拉麥里國家公園內野生動物生境適宜性評價的結果都顯示貢獻率最大的環境變量為距水源地距離,并且大于距人類活動區距離的貢獻率[16,20?21],所以將水源地作為觀賞點可以觀察到最大數量的野生動物。數據顯示,7—10月相機拍攝到的野生動物明顯比其他時間段多,且有研究表明夏季高溫以及秋季干燥會增加動物在夏、秋兩季對水源地的利用率[22],導致動物在水源地的聚集,還有可能是7—10月狼因為水源問題向核心區集中[23],迫使有蹄類動物向控制區遷移。在考慮到水源地對野生動物重要性的前提下,結合距道路距離以確定適宜的觀賞點位置,本研究將觀賞點設置在距水源地2 000 m外的道路附近,在確保觀賞質量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對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干擾[24]。
相較于傳統旅游,生態旅游的游客承載量小,過多人的出現會影響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分布情況,同時游客體驗也會隨游客數量的增加而受到負面影響[25],在設計觀賞點時要盡可能將參觀游客平均地分配到各個觀賞點,這有助于減少游客所帶來的壓力,如本研究將2號觀賞點設置為補充觀賞點有助于緩解游客在單一水源點聚集。當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也可以通過限制游客進入特定地點或限定游客量來降低旅游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26]。
4. 2 國家公園野生動物觀賞旅游管理
國家公園的戶外游憩和旅游活動必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卡拉麥里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管理最核心的目標是對野生動物的可持續觀賞利用[27],所以在開展旅游過程中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干擾,保護野生動物不被侵害成為旅游管理中的關鍵一環。
長時間的人類活動會對野生動物的出現率造成影響,加拿大一研究發現,在道路關閉期間野生動物出現率比開放期多了一倍[28],所以在野生動物旅游開展期間,可以通過適當暫停觀賞點,提供緩沖時間,提高野生動物復現率。與此同時,野生動物旅游項目的實施,會導致國家公園外來人員和車流量的增加,可通過限定入園人數,限時封閉公園內車輛行駛路段和停放區域的方式,來緩解人類活動激增給野生動物帶來的干擾。
不同旅游活動類型也會對動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有研究發現,車輛的通過提高了野生動物的警惕和躲避行為,減少了覓食時間[29],但靜止觀察卻可以使觀察者與動物保持較近的距離[8],所以本研究基于動物警戒距離將觀賞點設置在2 000 m以外的位置,未來可以考慮修建步行道路實現游客對野生動物更近距離地觀察。
噪聲同樣也是影響野生動物行為的重要因素,動物在車輛接近時,對噪聲更大的車輛表現出更遠距離的逃避行為[30],甚至還會增加野生動物接觸到寄生蟲的概率,提高患病概率[31],因此可以設立“禁止鳴笛”警示牌減少對動物的驚嚇,還可以在國家公園外部設置臨時停車場并配備電動觀光車,減少國家公園內部車流量,降低車輛噪聲對野生動物的干擾。
道路在為人類交通提供便捷的同時,對野生動物種群構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卡拉麥里國家公園南北由S11 高速公路、阿富準鐵路以及國道216 線3條道路穿過,導致野生動物出現了明顯的回避行為,阻礙國家公園內野生動物東西向的遷移擴散,加劇國家公園東西部蒙古野驢的生境隔離,可能進一步影響蒙古野驢對生境的季節性利用和種群基因交流[20]。根據不同野生動物的習性在旅游道路上修建不同類型的遷移廊道,可有效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并擴展其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