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大熊貓;癲癇;急性應激
癲癇是一種以神經元高度異常同步化放電為特征的神經系統疾病,臨床上以反復、間歇性全身肌肉痙攣等主要神經癥狀為特征。在人類中,癲癇以兒童和青少年的發病率較高,長期、頻繁地發作將對患者大腦造成嚴重損害[1?2],對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而言,則是成年和老年個體發病率較高,也是大熊貓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3],但還缺乏統一的診斷標準。癲癇的發病機制復雜,與遺傳、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抑制性神經遞質分泌不平衡、炎癥、神經膠質細胞[4]、應激[5]以及食物結構[6]等多重因素有關。本研究結合臨床癥狀、CT掃描、血液常規與生化分析、組織病理學檢測和應激生理分析對1例大熊貓疑是癲癇進行回顧性分析,以供同行參考。
1 發病情況
大熊貓“DX”,雄性,18歲,體質量95 kg,雙目失明,一直生活在幽靜環境中,因受外界聲音刺激(施工噪聲)后,出現急躁不安、疾走、呻吟、四肢強直性痙攣、倒地抽搐、呼吸急促和口吐白沫等癥狀。此后,活動明顯減少,嗜睡、食欲下降,且癥狀反復發作,從第10天開始一直處于昏迷狀態,終因治療無效死亡,病程20 d。
2 診斷結果
2. 1 CT 掃描
昏迷后進行腦部CT掃描,結果顯示腦實質未見異常密度影,各腦室、腦池大小形態正常。
2. 2 血常規檢查
從表1可以看出,“DX”癲癇發作昏迷后的白細胞計數(WBC)、淋巴細胞數(Lym)呈上升趨勢,并在第11 天及以后超出正常水平,而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GB)、紅細胞比容(HCT)則下降,均在第11天及以后低于正常水平。
2. 3 血液生化檢查
從表2可以看出,在昏迷期間“DX”血液中堿性磷酸酶(ALP)與鈉(Na+)均高于正常水平。此外谷丙轉氨酶(ALT)與谷草轉氨酶(AST)明顯升高,其中AST第14天的當日值遠超于正常水平。
2. 4 皮質醇測定
收集“DX”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和治療期間的皮質醇監測結果,并與3只健康大熊貓的皮質醇結果對比。從圖1可以看出,“DX”在正常生理情況下的糞便皮質醇質量分數為(282. 4 ± 207. 3)ng/g(119. 3 ~677. 0 ng/g)。于發病當天開始,“DX”糞便皮質醇質量分數劇增,并在隨后的8 d內持續保持很高的水平(1 802. 2 ~ 4 401. 5 ng/g,截至發病后第10天)。隨后唾液皮質醇濃度同樣表現出較高水平,從發病后第10天的25. 3 ng/mL持續上升至發病后第20天(死亡當日)的98. 7 ng/mL。
如圖2所示,“DX”患病期間(DX2017)糞便皮質醇質量分數為(3 207. 7 ± 994. 2)ng/g(n = 5),顯著高于未發病時(DX2016)的皮質醇質量分數[(282. 4 ±207. 3) ng/g,n = 7,Z = -3. 000,P = 0. 003],并顯著高于“ 對照1”[(306. 3 ± 147. 0) ng/g,n = 4,Z =-2. 558,P = 0. 011]、“對照2”[ (231. 4 ± 76. 2) ng/g,n = 5,Z = -2. 739,P = 0. 006]和“對照3”[ (302. 7 ±89. 0 ng/g),n = 6,Z = -2. 882,P = 0. 004]。不僅如此,“DX”唾液皮質醇質量濃度為[(40. 2 ± 33. 0)ng/mL(n = 5)],也顯著高于對照組個體[(8. 2 ± 1. 9) ng/mL,Z = -2. 739,P = 0. 006]。
2. 5 組織病理學檢查
死后剖檢發現,“DX”大腦左半球腦膜血管充血,顱腔粘連。腦組織病理檢查結果顯示腦組織呈現出彌漫性腦水腫,呈海綿狀,腦白質增生(圖3A箭頭所示)和可見腦壞死空洞(圖3B箭頭所示)。
3 討論與結論
目前,關于大熊貓癲癇的研究甚少,診斷主要靠臨床癥狀,尚沒有統一的診斷標準。由于在昏迷前無法采集其血液做生理生化檢查,故僅根據昏迷期間的生理生化檢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發現,“DX”從昏迷后的第2天開始,其WBC和Lym超出正常水平,而RBC、HGB和HCT則低于正常水平。此外,昏迷期間的ALP 與Na+,以及昏迷后第5 天的AST均明顯高于正常水平。表明本病例可致大熊貓機體損傷,出現明顯的炎癥反應和肝腎等實質器官功能異常。癲癇與其他腦部疾病的診斷不同,除由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引發的癲癇外[8],其他類型的癲癇病在CT檢查上往往無任何異常[6],本病例的CT腦部掃描也未發現任何異常,因此無法確定腦部異常放電的部位。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在人類臨床診斷上,可以通過監測腦電圖(EEG)來確定癲癇發作起始部位和發作特點等,進而指導臨床用藥、手術和判斷預后[9]。這為大熊貓癲癇病的診治提供了新途徑。
組織病理學檢查顯示腦呈現出彌漫性腦水腫、腦白質增生和腦壞死空洞,但CT掃描結果提示腦實質未見異常,說明“DX”癲癇發作的誘因并非腦損傷所致。結合流行病學調查,本例癲癇發作可能與應激有關。調查發現,“DX”因雙目失明導致對環境的適應性減弱,缺乏躲避危險的能力,突然的噪聲打破了其自身正常的生活環境,表現出急躁不安、疾走和呻吟等異常行為,該行為持續時間較長,說明產生了強烈的應激反應,進而導致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HPA軸)功能亢進,機體通過HPA軸分泌大量的皮質醇。刺激雖僅持續幾個小時,但其皮質醇持續保持很高的水平,一直持續到死亡當天。這可能是機體的調節機制已發生障礙,HPA軸的負反饋作用失效,機體過度分泌應激激素;還可能是癲癇發作促使機體激發皮質醇分泌。由于以前并未進行過相關案例分析,案例較少,也缺少其他癲癇對照組(其他誘因),尚不能對此做出明晰的分析。盡管如此,在癲癇發作誘因上有研究發現,強烈的情感活動和精神激動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癲癇發作的一個重要誘因[10]。曹咪等[5]對604例癲癇患者進行誘發因素的調查發現,59. 1%癲癇發作患者至少有一種誘發因素,其中情緒誘因占67. 5%。過度擔憂(73. 2%)、焦慮(66. 2%)和憤怒(53. 5%)等是最為常見的誘因[11]。此外,多巴胺的一過性減少也可致失神發作增加,在應激和壓力變化狀態下,體內多巴胺會減少,誘發癲癇的發作[10]。
在臨床治療上,主要是在“DX”癲癇發作時肌注安定和口服苯妥英鈉等鎮靜;休克時以抗休克治療為主,具體為供氧、吸痰,靜脈補充電解質、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醒腦靜、肌苷以及抗感染治療。在應對大熊貓癲癇時,由于案例少,致病機理不明,對治療尚無特效藥物,治療多以抗癲癇治療為主,但效果不明顯?!癉X”癲癇反復發作可能與苯妥英鈉起始治療時間較晚、初始劑量較低、未達到有效血藥濃度有關。因此建議針對大熊貓抗癲癇治療要早給藥、劑量充分、療程足,盡量靜脈給藥,以確保療效[12]。有研究表明,癲癇大熊貓血清中Fe、Mn、Zn和Cu的含量低,而Pb的含量略高[13]。這可能與大熊貓體內微量元素的代謝紊亂有關,所以治療大熊貓癲癇病時,還要注意補充微量元素[6]。從本案例的干預治療效果上看,在日常飼養管理中應以預防為主,盡可能減少或避免誘發因素。盡量保障動物處于安靜、穩定的生活環境中以減少環境壓力,避免個體應激,進一步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