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魯濱遜漂流記》融個性化的敘事方式、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及哲學化的思想內涵于一體,展現出了冒險小說獨特的藝術魅力。它講述了英國流亡貴族魯濱遜·克魯索因遭遇船難而流落荒島,憑借機智、勇敢與努力戰勝自然的生存奮斗歷程。
一、生存智慧
莎士比亞曾言:“患難可以試驗一個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可以顯出非常的氣節。”在滿是坎坷與困難的荒島求生歷程中,勇氣奠定了魯濱遜征服自然的基礎,使他在未知面前敢于試錯,在危險面前敢于受傷,在孤獨面前敢于忍耐。成功上岸之后,魯濱遜發現自己是所有船員中唯一的幸存者。顯然,魯濱遜是幸運的。但在未知的荒島登陸,幸運亦是不幸。面對凄慘的處境,魯濱遜沒有選擇消極應付,而是理性分析了島上的環境,尋找有用的工具及食物,思考應對危險的辦法,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自己存活的概率。魯濱遜并非無所不能的神或英雄,他只是無數平凡水手中的一個,會和所有普通人一樣痛苦愁悶。比如,原著的第七章“唯一的幸存者”,就以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動作描寫刻畫了魯濱遜苦惱矛盾的內心世界。上岸后,魯濱遜在陸地上遙望茫茫大海與擱淺的船只,既倍感幸運又憂愁苦惱,內心發出感慨:“主啊,我怎么可能上岸的呢?”可見,初遇此境,魯濱遜并未立即表現出超乎常人的勇氣,他矛盾、痛苦,甚至寧愿自己與其他伙伴一樣墜入海底,以求解脫。更令人絕望的是,平靜下來的魯濱遜發現自己雖然撿了一條命,卻處境凄慘。不僅缺少衣食住行等諸多條件,而且無時無刻不面臨著潛在的危險。原文寫道:“這真把我的心情折磨得痛苦萬分,有好一會兒,我像個瘋子似的跑來跑去。”在大自然面前,魯濱遜是脆弱且渺小的,他隨時面臨著餓死和被野獸吃掉的危險,看不到希望,更看不到未來。正因如此,他在日記中賦予了這座荒島一個特殊的名字——絕望島,可見其內心的無助、郁悶與愁苦。但平凡之人也有不平凡之處,為了生存下去,魯濱遜迸發出了強大的求生欲,勇于挑戰自身極限,并最終戰勝了可畏的自然。在平凡一面的對比襯托之下,魯濱遜愈顯不平凡。他以勇敢堅強的姿態向我們展示了偉大的生存智慧,使人感慨萬千。
二、沉穩心態
除勇敢外,良好的心態是魯濱遜荒島求生的另一秘訣。面對看似無絲毫生還希望的困境,魯濱遜雖然苦惱,卻并未陷入絕望。他以常人難有的良好心態應對大自然向他發出的挑戰,并時時給自己鼓勵和安慰,激勵自己不斷前進。對此,原文有諸多貼切的情節。比如,魯濱遜在島上待了十一二天后,開始認真考慮自己的狀況和處境,并將這些天的經歷記錄下來。從魯濱遜的記錄之中,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心態變化對他造成的影響。在魯濱遜眼中,自己是一個孤獨者,被上帝拋棄在可怕的荒島上,沒有絲毫生還的希望。但與此同時,自己也是被上帝選中的幸運兒,在船難中奇跡般地存活了下來。他認為,“上帝既然創造了一個奇跡,救了我的命,也就有可能使我擺脫現狀”。顯而易見,魯濱遜在反思自己的遭遇時,并未被不幸蒙蔽雙眼,而是積極地尋找潛在的希望,給自己提供生存下去的底氣和信心。除此之外,荒島上的惡劣環境也沒有磨滅魯濱遜積極樂觀的心態。雖然無衣物蔽體,他卻以“氣候溫暖,無需穿衣”寬慰自己;雖然船在暴雨中觸礁,卻意外地抵達了岸邊,由此他獲得了許多食物和有用的工具;雖然他在荒島上無人陪伴,卻好在活了下來,沒有和同伴們一起淹死……總結下來,魯濱遜漸漸地釋懷了,荒島的確是世界上少有的困境,但其中也不乏積極或正面的東西。他用這些東西寬慰自己、鼓勵自己,并著手調整自己的日常生活,盡量讓島上的每時每刻都充實、自由、舒服。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困境面前,魯濱遜并未被表面現象干擾,他以良好的心態應對逆境中的挑戰,化解生存危機,使自己逐漸適應與世隔絕的荒島逆境,并不斷開拓出新的生存空間。受此啟發,筆者深感于心態對人類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21世紀,許多人都和魯濱遜一樣走在拼搏奮斗的道路上。但事實上,并非所有人都是魯濱遜。面對困難,有人隨波逐流、自暴自棄,有人躊躇滿志、奮發圖強,最終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試加分析,我們能發現心態是影響命運的一個重要因素。身為人類,我們無法憑一己之力改變客觀條件,但擁有良好的心態能夠使我們更加從容地應對困難和挑戰,從而化被動為主動,成為命運的主人。
三、動手創造
排除主觀因素,魯濱遜的成功還歸因于他難能可貴的創造精神。在閱讀此書之前,想必大部分讀者都會有一個疑問:“魯濱遜漂流到荒島之上,是如何滿足自己衣食住行等諸多需求的呢?”相比于勇氣、心態等可以自行調整的內在因素,資源的獲取確實更考驗魯濱遜的生存技能和個人智慧。由閱讀可知,魯濱遜在物資匱乏的荒島上并未甘于現狀、坐以待斃,而是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才能,將木、石、土、水等基礎材料變成用途廣泛、堅實耐用的物資。比如在安置住處時,魯濱遜機敏地選擇了有巖石陡壁遮掩的一處地方,以避免遭受到猛獸或野人的攻擊。同時,為了進一步保障自己的安全,魯濱遜還進行了二次創造,用木樁、錨鏈和草泥加固堡壘。除此之外,箱子、木板以及木筏的木料也被魯濱遜利用起來,在堡壘外圍起了一道柵欄。在魯濱遜的精心設計和加工之下,他的住所由巖石下的一塊空地變成了遮風避雨、安全牢固的堡壘。可以說,魯濱遜用智慧和勞動為自己創造了生存空間,并為后來長久的荒島生活奠定了基礎。至此,魯濱遜的創造之旅還未結束。他在生存的基礎之上又提高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致力于過上舒適、自由的生活。因此,他開始挖鑿巖石,擴大居住空間;馴養動物,豐富食物;燒制陶罐,儲備物品;打造木舟,探索歸路……正是堅持不懈的創造,讓魯濱遜獲得了更多生存下去的可能,并收獲了創造的喜悅與滿足,這些正向的情緒不斷引導著魯濱遜走向解脫與勝利,成就了他的人生。至此,我們不妨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或許在和平安全的背景之下,我們確實不會像魯濱遜一樣為了活下去而拼搏勞累。但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始終離不開創造。正因有創造,我們的生活才更加豐富多彩,精神世界才會更加富足。
魯濱遜在記錄生存日志時,往往以寥寥幾筆概括出自己的一天。但每一筆的背后,都充斥著魯濱遜的生存智慧。細細查看,我們能發現魯濱遜從未停止過勞動,或搬運物資、制作工具,或出門打獵、種植糧食,每一件事都依照日程安排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從這一角度看,魯濱遜是一個做事條理周密的人,他會把每天需要完成的事務依次羅列出來,并依據自己的身心狀況以及外界的時間、地點、天氣等條件進行日程規劃,從而提高勞動效率。比如在11月4日的日記當中,魯濱遜就記錄了自己排定活動時間表的過程。其中,無論是干活、巡視,還是睡覺、游玩,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充分突出了勞逸結合、效率第一的價值觀。在這一觀念的指引下,魯濱遜最大程度地調動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短時間內便創造了一個相對舒適的生存環境,最后成功戰勝了自然。受此啟發,當我們同樣面臨諸多亟待完成的工作時,不妨借鑒魯濱遜的生存經驗,合理安排日程規劃,明確工作目標,從而高效完成工作任務。
閱讀《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我們往往能發現它不同于一般冒險小說的魅力。作為一部小說,其情節、人物及環境皆屬虛構,但作者筆下的虛擬世界卻具有極為深刻的現實意義。通過閱讀,我們領略了魯濱遜在荒島求生的生存智慧,驚奇之余也頗有情感共鳴。為生活奔波勞累的我們,恰似一個個“魯濱遜”,雖遭遇重重坎坷,卻始終竭盡全力奮斗拼搏。最終,書中的魯濱遜實現了人生價值,真正獲得了自由,而現實生活中的“魯濱遜”卻依舊在“荒島”上奔波。筆者想,作者之所以創造出勇敢善良、勤勞堅強的魯濱遜,恰恰是為了給人們以啟迪,激勵“魯濱遜”們勇往直前。伴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魯濱遜的世界,世人終將會感悟到魯濱遜的生存智慧,并將這些珍貴的經驗和哲理運用于現實生活,從而實現這部著作的價值。